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大家好,我是乌鸦上尉。
最近我发现,在街上看见汉服的概率是越来越高了。几年前,穿汉服出门的人,一定会收获200%的回头率,大家都想看看是哪个铁憨憨。
但是现在,城市里看见挽着发髻、穿襦裙的姑娘,或是长袍翩翩的少年,似乎都不足为奇了。
他们将中国元素穿在身上,大大方方走在街头。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汉服确实很流行。
比如之前爆红的《长安十二时辰》,大家在关注剧情和演员演技的同时,还对大唐的服饰礼仪表示出了好奇。有观众直接在弹幕中“质疑”:“李泌为何要头戴芙蓉冠?他的子午簪怎么是竖式插法?好好的古装电视剧,硬生生变成了汉文化的讨论区。
汉服这个词也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在抖音,随便一刷就会出现很多穿汉服拍视频的博主,其中最火的是李子柒。在微博,汉服也曾多次上过热搜,比如#谁还没有一件汉服#这个话题有1.2亿的讨论热度。
有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多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
而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在螺旋上升和曲折向前的历史进程中,青年群体的思潮变迁反映了时代文化的潮流和趋势。汉服的“兴起”说明了——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00后,对于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尝试的愿望及对于个性、自我的追求都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作为第一批完全成长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环境下的年轻人,国风青年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力量,也正在迎接中华文化的扬帆起航。
第一个把汉服穿上街的人
2003年11月22日,郑州,德化街。
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大步走在市中心的商业街上。
这是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将“汉服”穿进公共场合的人。让他出现在街头时,路人不断非议:“这货咋穿着和服就上街了,是日本人吧!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的穿过人群,也更加坚定了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这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汉服,是王乐天和他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这件衣服有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两部分组成,不同于长袍马褂的是,汉服没有盘扣,也没有金属扣,采用了丝带进行固定。
王乐天穿汉服的举动瞬间在全国炸开了锅,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不过这样的“汉服复兴”,并不是王乐天首创。在历史上,中国还有另一位先驱。
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画像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著名的乱世。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山河破碎。这片土地曾经浸泡着无数血泪,却又在时间不远处,迎来一个盛唐。
拓跋宏3岁就被封为了太子,不过成为太子的那一刻,他就和他的生母阴阳两隔。这就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为的是避免母系干预朝政。
所以他从3岁起,就由其名义上的祖母冯太后抚养。
这个冯太后就是历史名人了,被称为千古一后。她是个汉人,强势且行事果断,颇具政治家的风采,给日后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拓跋宏登基时,在“五胡乱华”的鲜血中崛起的北魏,建国已经超过了百年,但是民族矛盾却依然很尖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鲜卑族的人太少了。
根据史书记载,北魏打仗时,都将汉人当做人肉盾牌。汉人向前走,被敌人刺死;汉人向后退,就会被鲜卑人踩死。
“每以骑战,驱夏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所以汉人的生活可以说非常没有尊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时的北魏内忧外患,全国各地汉人纷纷起义。拓跋宏也意识到:鲜卑和汉人的矛盾不调和,国家根本没有明天。
公元494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服;
禁止说鲜卑语,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0岁以上老臣可例外);
改鲜卑姓氏为汉姓,他自己也起了带头作用,将名字从拓跋宏改成了“元宏”
在元宏推行汉化改革之前,这片土地已经将近300年没有人穿汉服了。
全面实行汉化改革后,北魏的经济和政治都有所缓和,民族大融合也更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元宏的功绩,不光在于复兴了消失300年的汉服,更在于传承了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
各个时代汉服的特点
北魏之后,汉服style还是百花齐放起来。
汉服不是“汉朝的衣服”,而是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一部汉服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华夏文化发展史。
汉服延续千年,其中以唐、宋、明三朝的汉服最有代表性。
唐朝女子虽然衣着风情,但绝不风骚。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样极其夸张的暴乳装纯属想象过度。
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吸收了很多胡服特点,姑娘们以丰满为美,礼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领、大袖为主,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舞,显得特别飘逸(得瑟)。
宋代由于轻视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在服饰制度上,也恢复了汉族旧有传统,三令五申禁止百姓穿胡人服饰。
而且宋朝理学思想盛行,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束缚下,人们抛弃了奢侈浮华的作风,崇尚俭朴、清雅,形成了独特的“理性之美”。
与宋朝相反,明朝是一个追求华丽的朝代,明制汉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明朝的服饰,从衣料、色彩到纹饰都高调华丽,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就连明朝公务员锦衣卫穿的飞鱼服,都美的让人禁不住要买一套上班挤地铁的时候穿

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要求汉人去除数千年的衣冠服饰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观念,这导致自黄帝时期延续几千年的汉服饰文化消亡。
但是,汉服延续数千年,其自身魅力是无法阻挡的。许多清朝皇帝不让百姓穿汉服,自己却在紫禁城里偷偷穿。
乾隆皇帝在一次换上汉服后,还问身旁的大臣:朕像不像汉人?
郎世宁绘《平安春信图》:穿汉服的雍正与乾隆
汉服最后的灿烂便是旗袍了,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而大众所认知的一片式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初年,进步女性寻求思想独立和女权解放,由中国传统袍服吸收西洋服装式样改进而来的旗袍就应运而生了,既大方得体又方便简洁。
民国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而民国也是旗袍最灿烂的时期。
中国元素走向世界
每个时代不同的古装,都带有那个时点的特点,都是在传承中不断发。,我们无法评价最好看的汉服,因为他们背后也许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但是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元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唐装、汉服、旗袍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穿上街头。
而汉服、旗袍的复苏,也带火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
非遗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同时也保留着形成该文化的原生状态,为了传承技艺,我们看到了有那么一群人为非遗传统文化默默坚守,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儿。
其中就包括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惠芬,她坚持刺绣40多年,掌握苏绣数十种针法技巧,不仅创新了刺绣语言,更让传统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姚惠芬是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仿真绣第四代传承人,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并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
她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
随着现阶段的国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有最基本的两个诉求,一是消费升级,另一个是民族认同。
要想真正有我们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符号,局限在艺术品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唐人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元素也是一样,必须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才能生生不息的传承并发展下去。而这一次,非遗苏绣和荣泰按摩椅的跨界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和科技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花火。
这个十一月,深耕健康领域22年的领军品牌——荣泰就借助传统苏绣文化,正式加入国家级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者之列。邀请苏绣传承人、“简针绣”创始人——姚惠芬大师,将现代按摩椅与古典刺绣工艺相联合,让传统非遗国粹“坐”回国潮摩范!
创新是荣泰企业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文化创新,荣泰一直不遗余力。
与刺绣一样,按摩也是中国传统的技艺,荣泰人把对传统按摩的理解、对美的感受和技术应用融合在按摩椅上,实现了按摩文化的创新“坐”文化的传承
此次荣泰推出的RT8900双子座按摩椅,之所以一上市,就成为备受消费者“倾心”的佳“座”,在于它足够“硬核”。
荣泰人耗时三年,历经上千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业内目前独有的“可打开的”柔性导轨技术,突破了行业瓶颈,引领行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柔性导轨技术搭载3D深层筋膜按摩机芯和臀部专用按摩机芯,配合双向伸缩小腿,按摩角度更多,按摩行程更长,拉伸效果更好,真正实现“泰式拉筋”功能。
不仅如此,RT8900借助双级霍尔计数和AI智能工具,使得按摩机芯的响应速度更快,按摩更精准到位。
智能语音中控屏,仿佛为按摩而生,只需动动口,按摩椅就能按出你心意。在产品的细节处理上,这款按摩椅也堪称“摩”范。比如根据较难按摩到的肩颈部位,创新出的外八字拨筋、提拉牵引、压肩揉敲等按摩手法……
试想一下,在温暖的午后,听听小歌,看看乌鸦的文章,再躺在双子座按摩椅上享受一次“泰式拉筋”按摩是不是美事一桩呢!
什么,你担心产品这么大,售后没保障?不存在滴!
荣泰除了对产品进行2年保修、终身维修外,售出的每一台按摩椅都会给顾客送货入户,并克服种种困难,为用户安装到位。
只要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就可以享受VIP般的定制服务。一键购物,一步到位。
纵观现在的消费市场,年轻人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也在重新诠释新时代的潮流与时尚
当国潮伴随中国韵味席卷消费市场,谁才能定义这个时代的“中国制造”。没有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荣泰和非遗苏绣的合作,既做到了消费升级,也做到了民族认同。
我们寻找传统,并不是要复刻历史,事实上审美的时代性是难以突破的。传统工艺也不应该是橱窗里沉默的展品,它应该是活的文化,是生活中有温度的陪伴。美和工艺,美和实用,不可分割。
希望大家将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落到现实的世界里,比如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感受荣泰携手非遗苏绣共同打造的“非遗般的国潮摩范”。

乌鸦上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曾遭遇7次大危机,为何总能力挽狂澜?—— 瞭望智库
汉服发展史——昊炁文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