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227-印巴锡克走廊
作者:苏摩大大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最近,因克什米尔问题而剑拔弩张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达成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协议:11月起,巴基斯坦将向一些特定的印度公民开放一座边境小城(距离印控克什米尔边境不过40多公里),允许他们跨过边界自由地进入巴方领土
只要20美元
巴基斯坦卡尔塔普尔欢迎您
(图片来自:twitter@RabwahTimes)
这在印巴分治后的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但在克什米尔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印巴矛盾又颇为尖锐的当下,无疑是一个大新闻。
这个开放的巴方小城有什么背景?被允许进入的印度人又是什么来头呢?
巴基斯坦与印度,以及边界旁的一座小城
神的领地
巴基斯坦向印度人开放的小镇叫做卡尔塔普尔(Kartarpur),是一座位于印巴边界北部,巴基斯坦一侧的城市。印巴之间的这一段国境线,大致以拉维河为界(尽管因为实际划界并未实地考察而显得并不规则)。这是巴基斯坦母亲河——印度河在中游最重要的次级支流之一,也是巴基斯坦东北部大城市拉合尔的母亲河
边界线巴基斯坦一侧的卡尔塔普尔(Kartarpur)
紧邻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和印度的阿姆利则
虽然只是一座小型城镇,但对于印度的锡克教徒们来说,这里却是至高无上的圣地。
锡克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一样,是一个一神教,而且比这两大宗教更为严格,神明的名字不可描述,只能被称为“真神”(Sat Nam)。神在人间的代表被称为宗师(源自梵语Guru,又音译为古鲁),整个宗教的开山祖师就是第一代古鲁,纳纳克(Nanak)。
大家好,欢迎来到锡克教的世界
纳纳克从年轻时就是一位旅行者,用30年时间遍访西藏、南亚甚至远达中东麦加,与当地的宗教学者辩论,试图找到真正的信仰。然而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学者都没有能够说服这位充满怀疑精神的宗师,于是他另起炉灶,根据自己得到的“神谕”(也可能是自己开悟的某种想法),创立了锡克教,并在南亚进行传教。
阐明了锡克教基本信仰的神圣经典
Guru Granth Sahib
(图片来自:Flickr@J Singh)
为了在外观上与当时遍布南亚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进行区分,纳纳克对自己的追随者提出了一系列服饰和外形上的要求,后经总结被称为5K:不剃发(包头巾)、梳头发(随身带梳子)、穿短裤、戴钢镯、带匕首(锡克短剑)。而所有的锡克教徒都要加入一个名为“卡尔沙”的团体,皆为兄弟。
除了别人能看见的头巾,短裤等
这三样都是要随身携带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Harisingh)
由于人数较少,容易受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攻击,锡克教社团往往民风彪悍,勇武好斗,以求自保,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善战的群体。而这个特质被后来殖民印度的英国人发现了,于是经常雇佣锡克教徒作为保安团,并将他们作为殖民地军队带到了其他殖民地。
印度新德里,锡克教轻步兵在共和国日游行中走过
(图片来自:Wikipedia@Jaskirat Singh Bawa)
中国人在近代对印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便是由这些锡克保安团塑造的。他们在英租界负责警卫工作,穿戴土黄色制服和红色的锡克教包巾,要求华民称其为“阿Sir”,逐渐就变成了“红头阿三”。
锡克教徒常戴红色头巾
有一说法是“阿三”则是英国体系警察的称呼阿Sir的转音
(1910年,上海租界的锡克教巡捕 图片来自:Wikipedia)
事实上不光是在中国各城市的英租界,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英国旧殖民地,锡克教徒的身影都很常见。在殖民时代之后的各国,锡克教徒也往往有参军的传统,活跃在美军、加军中。如今加拿大的国防部长石俊(Harjit Sajjan)就是一个锡克教徒。
石俊是加拿大第一位锡克教国防部长
在任何场合的都戴着锡克教标志性的头巾
(图片来自:Flickr@U.S. Secretary of Defense
而这次开放的卡尔塔普尔之所以对印度锡克教徒意义重大,则是因为这里是初代宗师纳纳克最后逗留的地方。他和他的家人最后定居于此,并收纳了不少追随者,建立了一座自给自足的城镇,是历史上第一座“锡克教公社”。
位于卡尔塔普尔的纳纳克神庙
(图片来自:Wikipedia@Xubayr Mayo)
事实上卡尔塔普尔的名字,便是“神的领地”的意思。为数众多的锡克教徒想前往此地朝圣,也在情理之中。而巴基斯坦这次给出的友好协议,便是针对首批5000名印度籍锡克教徒的。
巴基斯坦的锡克教徒
(图片来自:facebook@Sikhs in Pakistan)
越来越远的圣地
尽管锡克教是发源于近代印度的一门非主流宗教,但基于印度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后来英国殖民者的扶持,这个宗教的信徒曾经一如他们遍布日不落帝国一样地遍布南亚。但如今,在巴基斯坦境内的锡克教徒并不多,他们主要集中在现代印度国内。
绝大部分锡克教徒都在印度,北美也有一些
在巴基斯坦的已经很少了(5W左右)
(图为锡克教徒最多的十个国家,参考wikipedia——
Sikhism by country
这是由锡克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天然冲突造成的。
两个宗教本质上都是一神教,而且由于诞生背景不一样,教义的相通程度非常低,信徒对对方的神没有任何认知度,很难互相承认。相对而言,伊斯兰教承认耶稣的存在,称其为尔撒,并认可其犹太先知的身份,因此穆斯林和犹太人、基督徒之间还多少有些共同话题(尽管并不愉快)。锡克教徒想在印巴分治之后,由穆斯林主导的巴基斯坦长居是很困难的。
朝圣对穆斯林是一种刚需,对锡克教徒就不一定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Al Jazeera English)
而印度则较巴基斯坦世俗化,对宗教并不严格。即使是其主流宗教印度教,也是一种多神教,对神明的定义比较宽泛,也对与他们已经共存了几百年的锡克教徒有更高的容忍度。因此在印巴分家之后,大量定居在印度殖民地西北部(巴基斯坦主体)和孟加拉(东巴基斯坦)的锡克教徒都迁徙进了现代印度。
Gurdwara sahib(金庙)也是锡克教重要的圣地
锡克教第三位古鲁大师Amar Das曾在此居住
(位于印度旁遮普邦的金庙,图片来自:Wikipedia@Amritpal Singh Mann )
但他们对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宗师圣地仍然有很高的向往,经常向本国政府施压,要求与巴方谈判开放朝圣之路。所以每当两国战事缓和,外交回暖时,就会有针对锡克教徒的圣地旅游优惠政策给出。像这次即将开放的卡尔塔普尔走廊,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有先声了。
印度内政部政府网站内
为锡克教徒去巴基斯坦提供注册登记表,路线图等
协议的签订会带来更多的便利
(图片来自;prakashpurb550.mha.gov.)
印巴分治之初,由于两国民心未稳,百废待兴,边境管理其实相当松懈。虽然很多锡克教徒搬到了拉维河东岸的印度境内,但拉维河上仍然保持着一座古桥,在边境警卫不注意的时候锡克教徒可以通过偷渡的方式来回圣地。两国边检也大多不予阻碍。
锡克教神庙Gurdwara Darbar Sahib Kartarpur
与拉维河Ravi River
(图像来自google map)
但在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由于该区域距离危险的克什米尔地区过近,边境管理突然严格,连这座桥都被巴基斯坦拆毁了,以免印度间谍渗透。
从印巴分治开始就是注定的对手,相互看不顺眼
此地的锡克教徒由此向中央政府抗议,要求与巴基斯坦置换领土,把卡尔塔普尔城纳入印度版图,再交换一块不甚重要的地块出去。当时执政的女总理英迪拉·甘地也口头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在民族矛盾激烈的南亚,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卖国贼”,双方条件总是谈不拢,置换一事最后也不了了之。
就一步之遥了,那也给寸土不让
(图像来自google map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两国外交关系又趋缓,签订了一系列宗教圣地朝圣优惠协议,但卡尔塔普尔仍然没有包括在内。连城内用于纪念初代宗师的神庙,也一度被巴基斯坦农民当成了牛棚,荒败不堪。
这次战争的最大结果:
东西巴基斯坦分裂,孟加拉国独立
巴基斯坦的实力大为削弱,两国关系自然趋缓
一直到了21世纪,巴基斯坦才对印度锡克教徒释放了善意,不仅保护了神庙,还开放了一条曲线进城的朝圣走廊:印度人需要取得巴基斯坦签证(这就很困难了),先到大城市拉合尔,再坐巴士车北上进入卡尔塔普尔,来回一趟要绕路250公里。
确实是挺麻烦
(图像来自google map)
而那些在拉维河东岸遥望先师故居的锡克教徒,终于在去年迎来了巨大的好消息。
善意为谁而来
在这次的外交协议中,巴基斯坦外交部向印度的锡克教徒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巴基斯坦将在拉维河上修建一条专门的朝圣通道,经过卡尔塔普尔城内的众多锡克教遗址,允许得到双方政府备案的锡克教徒,在每一天的白天直接跨过拉维河进入卡尔塔普尔。
看起来还是很有诚意的
(图片来自:twitter@Emerging Pakistan
这项新政得到了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本人的支持。他不仅参与了通道的开工仪式,还将在今年11月9日——初代宗师的550周年诞辰当天亲自揭幕。
都准备好了
借宗师诞辰周年之际,能缓和印巴关系也是不错
(图片来自:twitter@Govt of Pakistan
巴基斯坦外交部官员表示,尽管启动与印度的友好谈判非常困难,但这将是很好的第一步,能促进两国的民间交流,为缓和南亚局势做出贡献。
诚如巴基斯坦官方所说,南亚局势确实需要一个缓冲的空间。
就在前几个月,印度中央政府撤销了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聚居区在宪法框架下的自治地位,巴基斯坦表达了强烈抗议,双方剑拔弩张并爆发了武装冲突,第四次印巴战争几乎箭在弦上。而这两个国家都是拥核国家,一旦爆发全面战争后果不堪设想,赶紧找到传递善意的方式极为重要。
克什米尔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着相当的自治地位
这种各退一步的做法对维持和平大有助益
不过印度意图逐步削弱印控区的自治地位
巴基斯坦自然是要相当警惕的
而印度官方也对巴基斯坦的提议表示欢迎,只是在通道的收费细节上有一些异议。
但这项优惠政策真的只是看上去那么单纯么?似乎也未必。
前文已述及,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的教义冲突很大,锡克宗师甚至不允许信徒吃经过宗教仪式屠宰的肉制品(而这是清真肉的重要定义之一),从宗教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并不会对锡克教人士的抗议感兴趣。
锡克教宗教仪式
(印度新德里的锡克教寺庙 图片来自:Flickr@Mackenzie Kosut
在外交层面上,锡克教徒主要聚居在印度,他的不满,只会转化为新德里的执政危机,而这反而是巴基斯坦愿意看到的。
所以为锡克教徒提供新政的真正目的,恐怕还在于拉拢这些印度国内的不稳定人群。
印度的锡克教徒
(图片来自:Wikipedia@Amritpal Singh Mann )
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他们影响力最大的几个地区包括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喜马偕尔邦和中央直辖区昌迪加尔。这些地区的激进锡克教徒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谋求独立,拥有自己的宗教政权组织,旨在将历史上南亚所有与锡克教有关的地区都纳入这个新的国家。
分作三个邦,中间插入一个昌迪加尔直辖区
这种安排的用意也是很明显了
在印巴分治之后的历史上,这些锡克教徒多次与中央政府爆发冲突,甚至有过地区武装冲突。参与叛乱的有不少是老兵,战斗力不亚于中央军。更让新德里头疼的是,现役中央军内部也有很多锡克教徒,对内镇压的忠诚度堪忧。
比如当面著名的金庙事件
(金庙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
(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凭借锡克教在西方国家军方的影响力,这些独立组织还曾借助过域外大国(主要是加拿大)向中央政府施压。
尽管这种活动长期未能成功,但锡克分裂主义的势力在印度北方仍然很强大,让历届印度政府头疼不已。
这正是巴基斯坦的好机会,巴政府长期支持锡克教分裂势力,试图通过“流血印度”战略,像印度肢解东巴(孟加拉)一样肢解北印度。与锡克教徒建立良好的关系,能有效提高巴基斯坦在印度北方的影响力,与新德里的外交收益反而只是顺手为之了。
就是要气势汹汹,大步向前
一条朝圣之路,正如南亚次大陆上的很多政策、设施一样,背后牵动着的是混乱的多方势力,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