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易达利)
全文共2859,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体检需要时间和金钱,看体检报告需要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
“八成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一词曾上榜微博热搜,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栏目组街采中发现,相比于“被”体检,年轻人更想逃避的是看体检报告。“我天天点外卖、不运动、熬夜、吃夜宵,怕万一查出来什么病……”
文/夏圆圆
编辑/陈康麦
受访者的回答代表了不少都会人群的“自知之明”。他们生活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中,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经济实力,虽然明白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但时常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对潜在的健康风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0月19日,南方周末联合大都会人寿中国发布《2019中国都会人群健康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等全国12个一、二线城市的都会人群展开“健康寿命”调研,通过展示他们的健康现状与自身期望获得的“健康寿命”之间的差距,挖掘都会人群对于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的渴求,引发他们在获得健康伙伴专业支持方面的期待。
1
90后又怂又刚,80后自己硬扛
如果说都会人群在职场中总会给自己贴一两个用心营造的人设,90后小梦在公司同事们眼里就是绝对的健康达人:每天中午尽量不点外卖、刮风下雨也选择去食堂,收藏每一篇健康博主的推文、在公司和家附近各办了一张健身房卡……在她看来,90后就是“未老先怂”的一代,对于疾病的忧患意识更强烈。
也许是太过心知肚明,小梦拿到自己的体检报告后不禁哼出一句改编的歌词“健康走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慢性劳损导致的颈椎病、甲状腺结节、双乳小叶增生……诸多白领常见职业病一一暴露。“别说‘未老先怂’,我看你就是‘又怂又刚’。”闺蜜兼室友璇子不无关心地说:“敷着大几千的眼霜,孜孜不倦熬夜;健身卡办了不少,总共去了没几次;文章看了不少,也就是心里有数办事没谱。”
像小梦一样自以为追求健康生活的90后并非少数。随着第一批90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被“养生鸡汤”浇灌长大的他们似乎早已健康意识觉醒,但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只好通过“氪金式自律”花钱用肉疼换健康。蓝皮书显示:超过六成的90后最近三个月油盐糖摄入量超标(61%)、熬夜(69%)、疏于运动(61%),伴随而来的是颈椎病(54%)、肠胃病(46%)、脱发(39%)等初老症的困扰。在体检和治疗等问题上,年轻的90后也相对更随心所欲,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还未形成定期体检的习惯。
如果90后因为年龄优势而有恃无恐,80后会真正为健康付出行动吗?
有人曾形容80后是一代“有见识,却没有舞台的看客”,他们在抬头看月亮的年纪,不得不埋头捡拾着地上的六便士。作为曾经优享一切的“独生子女”,80后步入了“上有老人下有二孩”的人生处境,肩膀上的担子愈发沉重。现实的窘迫让80后在健康上“有意识,无行动”,无暇顾及营养饮食、健身锻炼和充足睡眠,当健康出现问题时,往往只能选择自己扛。蓝皮书显示,超过半数(54%)80后表示工作压力较大,更有12%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近六成(58%)80后都会人群受到了失眠、神经衰弱的健康困扰;但在遇到身体不适时,超过三成(35%)80后选择了搜索应对方法或药房配药等方式自己解决。
相较于80后和90后两个世代,70后都会人群普遍经历了养孩、房贷、养老等险礁暗滩,已经在摸爬滚打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保命心得”。他们相对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对于健康的渴望也更加迫切。蓝皮书显示,近半数(46%)70后都会人群渴望获得80岁甚至更高的健康寿命;在饮食、睡眠、运动、体检等健康习惯上,70后早已“自成一派”;面对身体不适,超过三成(32%)70后都会人群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就医。
2
重疾来时如山倒,去时如抽丝
中国有句古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反映出过去人们对于健康命题的理解:活得久就行。然而,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观念也逐渐改变:与其说希望“活得更长”,本质上是希望“活得更健康、更有尊严”。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推荐使用“健康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反映国民的生命质量。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8》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4岁,比2010年的74.83岁提高了将近2年;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68.7岁,在全球范围内排第37位,远落后于全球第一的76.2岁(新加坡)。不难看出,国内居民在“活得长”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在“活得健康”方面落差较大。
当你对广场上迈着矫健步伐载歌载舞的大爷大妈们嗤之以鼻时,殊不知他们只是用不炫技的舞姿享受健康品质的生活,还有更多的人正艰难忍受病痛的折磨。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
重症窘境面前,任何都会人群自身及其家庭都不会轻松,需要解决一堆形形色色、超出预期和能力范围的问题。蓝皮书报告显示,近六成(57%)都会人群认为缺乏医疗专家支持和专家门诊就医难是最大的难题。同时,身患重症之后的康复治疗如同灾后重建,是一场漫长艰苦的“持久战”。不少患者即便保全了生命,也可能遗留残疾,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担任今年蓝皮书健康顾问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修宇副教授表示,“针对目前人类的‘头号杀手’癌症或其它重疾,我们倡导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尽可能降低患病风险,并建议早期筛查早诊早治;对于癌症长期生存者来说,专业的康复支持对于改善身心状况,提高生存质量也很重要。我相信专业可靠的健康伙伴将为人们提供巨大的资源和帮助,有效延长健康寿命。”
2018年,著名主持人李咏与癌症斗争了17个月后不幸离世,年仅50岁,人们在缅怀纪念之余,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海外就医这一治疗方式。蓝皮书显示,都会人群对海外医疗资源寄予厚望,86%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会选择海外就医,但他们也不乏担忧,最焦虑的不是财务负担,而是种种更具体的问题。
3
健康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李开复在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忏悔录》中提到了自己曾身患癌症的经历,感慨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而“健康无价”更是他在靠近死亡后所修到的第一个“学分”。
想要健康有质量地活着,是都会人群共同的追求。蓝皮书显示,都会人群们纷纷表示陪伴家人和探索世界是他们延长健康寿命的最主要原因。人们对家人有着深深的眷恋,并怀有对世界的感恩与好奇。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延长健康寿命之路漫漫,但缺少健康伙伴的专业支持会最大限度阻碍自身延长健康寿命,超过六成的90后对这一点尤为认同。调研显示,如果有健康伙伴提供涵盖日常预防咨询、早期诊断支持、专家医疗资源、持续康复支持和全面财务保障的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97%的受访者将更有信心延长健康寿命。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延长健康寿命的路上,你不用孤单前行,找到适合你的健康伙伴,你将有更多的可能降低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活得更久、活得更健康。
敢不敢看看当下的你在健康方面做得如何?点击阅读原文参与H5小测试,寻找你的健康标签~
(专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