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之旅将如何展开,最先开始的那关键几步,就在童年。可是偏偏在童年,我们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是懵懵懂懂的,是需要家长与师长在前面引导,或者在一旁扶助的。
所以教育这个行为,以及教育者的角色,就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必须明白,这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情。
也正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不断地述说、探讨、反思,希冀教育可以变得更好、也更被重视。
本着重新审视教育的初衷,周轶君没有限制住自己的视线,她探访了5个国家,从孩子的角度,也从成人的角度,感受他乡的教育,然后回到中国,回看中国的教育。
今年8月,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播出了。
但是关于童年,关于教育,可以讨论、需要讨论的,远不止如此。
继《他乡的童年》之后,看理想已经正式上线周轶君的新音频节目——《你好,童年》,在这其中,我们将纳入更多人,探讨更多中国教育的问题,也解答更多观众的具体疑惑,希望会继续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童年,需要被重新认识
你好,我是周轶君。
或许您已经看过我和我的团队“所以然工作室”制作的6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又或许您不曾耳闻。那我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纪录片带来的非一般旅程,以及旅程的终点,为什么我们要开始新的声音之旅。
我曾经是一名国际新闻记者,行走不同国家去看的是——战争、冲突,外交、内政等等,个人与家庭当然在采访范围之内,但对象绝大部份都是成年人。冲突下的儿童,我也拍摄过专题,但从来不曾安安静静,去理解一个跟生活更紧密相关的话题:童年。
它可以理解为基础教育,或者孩子跟自己,跟家长,跟学校,跟这个世界最初的相处。一个不分国界与年龄的命题。
这样一个看问题维度的改变,直接原因是我的身份转换。自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仍然关注国际大事,但与此同时,个人成长变成了我每天要回答的必修课。我试着用观察、分析天下大事的方式,去研究孩子的成长,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童年,藏着许多秘密。它是新闻头条背后,没有硝烟,不大喧哗,却是日常中的大命题。我和团队去到了以下五个国家: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和以色列。带着中国式成长下的童年回忆,带着典型中国家长的困惑,走进了“他乡”30多间学校,与130多名家长、教师,当然还有许多小朋友们交流。其中有教育理念的碰撞,也难免文化冲突。结果,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启迪。
说到底,童年教育,是一个社会对“人”的认知,和对未来的安排。
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里,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环境、各种观念与价值的变迁,我们这些70、80后父母,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批父母,上一代人乃至历史上的教育方式,能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有限,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语言和度量。
纪录片播出之后,收到许多观众热情的反馈,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大家分享了各自的童年经历,或阳光或阴霾。新手父母告诉我,看到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不同的教育观,觉得自己变强大了。也有年轻观众观众说,这部纪录片让他挣脱了内心由来已久的束缚,与自己的人生和解了。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也有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在诸多观众留言中,关于“他山之石”如何攻玉,被问得最多。外面的世界很好,但如何跟中国本土结合?
从他乡到本土,我很清楚这趟旅程对我自己的改变,但是要说到“向大世界寻求答案”的普遍适用性,我显然不是最好的回答者。所以,我请来了第一线的教育者,他们当中有中国的乡村校长、乡村教师。
或许我们还以为中国乡村的主要矛盾停留在“上学的权利”,实际上许多先锋的教育实验已经在乡村展开了。这几位校长和老师,都曾出国考察,去过英国、丹麦、以色列,甚至在美国小学当过“影子校长”。他们的经验扎实、生猛,亦很感人。其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因为山里的学生没见过海,就自费去旅行,告诉孩子们大海是什么,老师对海的体验是什么。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听完之后,可能不少海淀家长,会想把孩子送去乡村学校。
在这档节目的嘉宾里,有大家熟悉的李玫瑾老师、梁文道先生、日本教育专家高益民、中东问题大拿殷罡老师,中国篇还有惊喜:“雨果奖”作者郝景芳,她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很多人都读过,还有独立教育咨询者李茂
在这档音频节目中,你会听到,由我主持,每次两位嘉宾,以三人对谈的方式,分享一线教育者的经历、回答观众们具体问题的“怎么办”,还有《他乡的童年》拍摄幕后与我的思考。
想起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一句标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想,探寻教育的本源,可不就是灵魂的拷问吗?你想给你的孩子怎样的童年?你有什么解不开的疑问?
我们会和李玫瑾老师、来自四川的小学语文老师陈秋菊,聊一聊北欧教育,为什么要理念先行?曾经在丹麦考察的陈老师,如何把经验带给乐至县中天镇,大山里的孩子们?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王世民校长,曾经在美国乡村学校做过三天的“影子校长”,他的体验和观察在细节中令人动容。不过,王校长这次重点是跟痴迷印度的梁文道,一起聊一聊如何在混乱中抓取秩序,在大环境下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什么。
李玫瑾老师还和来自湖北的中学校长何欢,聊一聊英国式的贵族教育是否一定与钱有关?何校长是如何从推铁圈、抖空竹培养孩子们对学校和对学习的兴趣?改造学校的厕所,又会引起怎样翻天覆地的美感和礼仪变化?
可能你不知道,梁文道从小在台湾接受的教育,跟日本有几分相似,他和北京师范大学日本教育研究专家、声音十分动人的高益民老师,会有怎样的火花碰撞?
殷罡,可能是最具人气的中东问题专家,他总能用生动的语言,庖丁解牛一般,让复杂的局势骨肉分离,一目了然。以色列是他观察了二十多年的重点对象,这一次他跟来自云南的雷应飞校长一起聊聊这个人人都在创业的犹太民族。前方预警:里面故事可能令你喷饭。雷校长的学校里动植物繁茂,很像我在以色列拍摄到的基布兹小学。他也在今年到访以色列。
第六集我们拍摄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辨,但有些观众认为不过瘾,没有深入到本土的普通学校,于是我们请来了郝景芳,坦白她自己的上学“黑历史”:怎样在应试教育中成为人人羡慕的清华生,同时保持了好奇与独立思考。目前她创办了“童行学院”,专攻校外教育。
同场,还有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咨询顾问,多年为中国学校做独立咨询李茂老师。他俩一个校内一个校外,来把本土现实聊个痛快。剧透一下:郝景芳将用简单数学破除家长焦虑。
最后我想说,在Media-X和看理想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将这档节目做成是完全免费的,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些好的理念无障碍地抵达所有的人,并吸引所有人来参与、来改变。
感谢Media-X的资助,促成这些教育者的相遇。感谢马云公益基金会,常年关注中国乡村教育,并向这次节目推荐校长和教师,最后当然要感谢看理想团队,让这样的相遇最终惠及所有人。
点这里,听他们讲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