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分享了一篇文章《爸妈来探亲后,你家的花园还好吗?》,讲到种菜,是华夏民族血脉里的传承。
中国人的种菜基因会在到达一定年龄后自动唤醒!特别是在定居海外后,分分钟花园变菜园。
其实在海外,会自动唤醒的技能,
除了种菜,还有做饭!

知乎上有个问题:“让你持续一年不吃中国菜,你会抓狂吗?
em,认真思考了下,即使常年定居海外如我们,大概也做不到吧。
就算没有中国菜,也一定会找越南菜、韩餐、日餐、乌兹别克菜和蒙古菜进行曲线救国
据说每个留学的人,都会自动解锁“做饭”技能。
若有幸去到纽约、温哥华或悉尼等华人聚居地还好,若不幸去了没什么华人(中餐厅)的地方,或者囊中羞涩,自己下厨便成了不二选择。
价值12欧的“妈妈的味道”
留学生的聚餐,从最基本的火锅到后来的“XX”炒“XX”,将各种能买到的食材排列组合,有人止步于此,但好歹能养活自己了。
也有人继续进化,终于达成“厨神”成就,从此成为社交的宠儿——在美食面前,其他都是浮云。
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沉迷于做饭呢?
1
学霸力
中国人盛产学霸,职场君觉得,“爱做饭”功不可没啊!
连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都曾说过: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
做实验就像做饭一样,用冰箱中有限的食物,做出无限的美食,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合理思考有很大裨益
比如:统筹能力
关键词:project management,时间管理,事件管理,多线程作业
你要做几道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熬汤的等候时间做什么?醒面等候的时候做什么,怎样才把工作排得刚刚满,又不至于一道菜把另一道菜耽误了,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几个炉灶?灶不够怎么轮番使用?怎样安排才能让每一道菜都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而不至于有的煮老了有的还没熟。。。
一顿饭菜式越是复杂,对大脑的锻炼机会越多,大脑会处于一种略无意识的高度有效的管理运作模式之下。
又比如:创造力
关键词:灵活性,problem solving,举一反三能力
做饭的过程,能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得到高度锻炼。
没买到需要食材,可以用什么替代呢?哪种可以替代哪种不行?为什么不行?这就涉及到对灵活性的锻炼。
灵活性,也是一种看事物本质异同的能力,比如说土豆炖牛肉,没有土豆,可以扔同样是根茎类的(比如白萝卜红萝卜)进去炖,但不能把菜叶扔进去炖。
这时,你又产生出了举一反三,突破常规的能力,同样是炖牛肉,萝卜不够,就扔了苹果进去,结果出现了一道新菜,麻辣中又带酸甜。创新就是这样产生的。
又比如:效率意识
关键词:提高利用率,降低折损
比如说,要做出一顿有荤有素的两菜一汤,预算50块钱,下厨时间一小时,怎样才能完成任务?这时,就必须把时间和钱都算个清清楚楚,这根本就是资源配置啊。
比如说,我要做一些蒜泥,方式可以用刀剁,压蒜器,搅拌机,算上后续清理工作一起,哪种方式最省事? 这就要综合蒜泥用量,和这个用具后续用途等一起综合考虑。
比如说我装饰用了一些葱没用完,扔了可惜,怎么办呢?哦,可以打个鸡蛋做小葱煎蛋,可以做个葱油饼,可以撒在汤里面等等等等。
这又是一门学问:成本控制啊!
不得不说,做饭真是一项促使智慧和双手相结合的劳动啊。
2
幸福力和家庭力
“精英教育”体系下长大的我们,也许成为“精英”容易,却不易“感受幸福”。
职场君曾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想自杀的朋友,去了一趟菜场竟然活过来了。
原来,那半年他一直过得郁郁寡欢,甚至真的想过自杀,直到某天他经过菜市场,就进去溜达了一圈。
听着小贩清亮的吆喝声,热热闹闹的讨价还价声,看着五颜六色、新鲜水嫩的瓜果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海鲜,朋友突然觉得心里温暖又亮堂。
一路上经不住小贩的吆喝,他买了一条鱼,还有各类新鲜蔬果,回家简简单单做了一顿饭,当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原来觉得冰冷的房间,似乎也多了点生机,吃一口亲手做的饭菜,一股暖流,从嘴里流进心里。
热爱做饭的人,更能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因为厨房的香火气真能带来踏踏实实的幸福。
在中国,吃就是家,家就是爱。“吃”和“家”合二为一,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精髓。
中国人家里的饭桌,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食物,里面有家,有爱,有通透的人生感悟。
而家庭力的体现,永远都在餐桌上。一顿饭,永远是家庭最重要的仪式。
做饭、吃饭其实只是形式,真正的内核其实是家和爱
在Quora上有老外提问道:中国人为什么沉迷于自己做饭?
在他们的理解中,自己下厨是为了省钱,但对中国人来说,下馆子是为了省事凑合,自己做饭才是热爱生活的最高表现。
在这个的提问下,有中国网友回答道:
我已经离家五年,这五年来一直在吃乱食。
不得不说,家里的饭餐,不是一种痴迷,而是一种奢侈。
在计划回家的时候,我母亲在电话上的第一个问题一直是“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妈妈的家常菜总让我在每次回家时,充满兴奋。
我不知道西方怎样,但我想说,我怎么能不喜欢这些充满关怀和无私的饭菜呢?
问你的妈这句话吧:“妈妈,为什么要做这道菜。
答案将是:爸爸喜欢它、你喜欢它、你哥哥/妹妹喜欢它。
到目前为止,我从未听我妈妈说她做一道菜是因为她喜欢吃。
你看那些电视广告,每拍到逢年过节,大家喜聚一堂的场景,总是有个人在厨房做饭。
有了主勺的爸爸或妈妈,打下手的孩子,厨房里忙忙碌碌齐心合力的一家人,家才像家。
“小时候的味道”、“家的味道”,其实就是家人带来的爱和无私的味道。
其实,中国人并不是痴迷于自己做饭,确切地说,我们只是沉迷于我们成长过程中,曾经拥有的美食,和美食背后的爱。
家里烹饪出的食物,才可以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
我们痴迷的,不是吃下去的食物,而是这些食物背后那些关于家庭的,美好的记忆。
——END——
“美国职场”与众多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有最新的招聘信息,最深度的移民政策解析,最全面的职场干货,为留美华人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