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由于主题大抵相同,众多科普类书籍在内容上有着诸多重合。这个时候,独特的编排逻辑与思维方法,便是识别优质百科书的秘诀。本期少年书房推荐的,是能称为“思维之王”的——《DK小科学馆》,全书共11册,跨越5大领域,涵盖超过3000多的知识点。本书通过高密度的知识图谱、“认知脚手架”式的思维与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探索思维的门道。书内还附有与英国小学课程配套的网络资源。

文/吴慧雯
这一代家长对儿童百科书的爱,大概是从回答不了孩子那么多的“为什么”、但又不得不正视这些问题开始的。
最近一个暑假里,我跟女儿一起整理书,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攒出来这么多科学百科书,从德国的WAS IST WAS(什么是什么)系列,到法国的巨眼丛书系列,再到美国《国家地理》出品的环球少年地理系列,再到美国时代周刊精选少儿百科系列,还有专题型的书,日韩的《我们的身体》,《我家门外的自然课》等等,摞起来肯定比我女儿还高。
然后最近,我又入手了一套,英国的《DK小科学馆》,11本的套装书。
《DK小科学馆》
所以在整理书的时候,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当我们给孩子读科学百科的时候,到底是在读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多少会参与孩子阅读的家长,你就能知道,小朋友喜欢的话题,数来数去就那么几种:太阳系、地球、火山地震、恐龙、昆虫、文明古国、家用电器……
老实讲,所有科普书,从主题上来说,重合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为什么小孩子还是会从一个系列到另一个系列,看不厌?为什么那么多同主题但不同系列的经典科普书,会一次又一次被推荐?
每套书的思维方法都不一样,这其实才是优质百科书最可看的地方。
全书共11册
在科学书里
跟孩子一起探索思维的门道
德国的科普书严谨,法国的科普书有文艺范,美国的科普书活泼接地气,而最近入手的DK,感觉是思维之王
我跟女儿都喜欢知识点密集的那种科普书,所以德国的《WAS IST WAS》一直是她“翻牌子”最多的一套,然而DK的知识点密度之高,完全不在《WAS IST WAS》之下,11册书,据介绍说有3000多个知识点
DK小科学馆的这11个主题分别跨越5大领域,包括科技、天文、生物、地理和历史
科技主题2本:《编程》与《工程》;
天文主题1本:《太阳系》;
生物自然主题5本:《动物》、《昆虫》、《恐龙》、《森林》和《鲨鱼》;
地理主题1本:《火山》;
历史主题2本:《古罗马》和《古埃及》。
这套DK的每本书都有两种读法:
一种是,就主题本身去看它的知识图谱是如何建立的;
另一种读法是,《小科学馆》系列书有一套独特的设计结构,就像一种认知“脚手架”,或者说学习方法,教孩子如何逐步深入地去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
让我们先从知识图谱的角度,看这套书是如何给孩子讲述一个科学主题的。《森林》算是一个相当常见的主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DK版是如何演绎的。
《森林》:高密度知识图谱,移步换景式展开
从目录看起:
《森林》目录
看目录挺简单明了的,然而我一边看,一边随便画了下知识图谱展开图

这张图无需细看,内容都在一本薄薄的64页书里,
只需扫一眼感受下信息量即可。
一方面,这些知识点的确讲述了所有关于森林的方方面面,从森林的分布、种类到森林中的动植物,以及一些冷知识,比如“森林的通信网络”,竟然是通过菌类,也就是蘑菇的根丝和树木的根系相连接,传递信息,保护森林安全。
防御:
如果某种对树木有害的疾病开始在森林里传播,菌类会给其他树木发信号,告诉它们“切断”联系,保护自己。
但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些知识点很难收拢成一种树状结构的图谱。
什么是树状结构的知识图谱?同样是高密信息量担纲的德系科普《WAS IST WAS》,就是树状知识图谱的典型。
我特别用《热带雨林》来做对比:

德系科普中《热带雨林》的目录
稍微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其实两本书在重大知识点上,是非常相似的。比如森(雨)林的分类、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地球上著名的森林或雨林、人与森林或雨林、环境保护等。
但如何讲故事,两者就非常不同了。德系书像教科书:从主题到主干,再从主干到枝干,再从枝干到细节……整个目录就是一篇提纲,内文一丝不苟地按“提纲”打开。
再回头去看DK,就完全不是这样的结构,如果也拿一种模型来对应的话,DK是网点状结构:关于森林的各层级知识点既相互关联,但又彼此独立,很接近低龄孩子的发散型思维模式。
比如第二个小标题开始讲“森林的层次”,在列举式展开露生层、树冠层、林下层和地面层四种层次之后,开始展开讲“森林地面”和“生活在树冠层”。

接下来开始跳出来讲森林的类型、作用和一些不为认知的特质;“森林里的大家族”开始讲动物了,紧接着讲了鸟类,然后开始描述这些动物与飞鸟的不同窝和巢穴,讲食物链和生物们的共生关系,一直讲到人和森林的共处。
所以这是什么逻辑?如果你是一个线性思维的人,这会让你很迷惑,但这其实正是一个特别适合孩子的打开方式。
相比德系的“严师”派,DK的讲述更艺术。

《DK小科学馆》
它的单点讲得很系统,但在上一层的层次上,就采用了一种发散迁移的方式推进,而非不断地通过下级菜单方式打开。
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下一个知识点从上一个知识点中生发出来,反而使阅读有了一种移步换景的趣味。
比如单从目录上看,京那巴鲁山的出现,就挺突兀的,但是你从行文节奏去看,讲这座山时,特别讲到它拥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从低地到雨林,再到山峰,最后是高冷的亚高山带森林。
这些描述就和前面的主题相承接。

在这样具有多样性的京那巴鲁山里,一定有奇异的动物和植物,于是从这座山的动物家族,关联到“森林的大家族”部分。

从这些动物的故事,继续迁移到动物怎么住、怎么吃、怎么共同生活,怎么保护自己,伪装、躲藏、幻象、模仿、融入,“小到甲虫,大到哺乳动物,大家都有各自的隐藏方式”。
这些脉络,让阅读真的变成一种探索,感觉好像真是有一个百科全书式导师站在孩子面前,你有好奇,我有解释,知识流动了起来,而不是说教。
另外我自己读这套书的感觉是,这可能是最适合与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的一套科普书。
因为,它的知识图谱既有系统、有逻辑的一面,又有开放的、可以自定义的一面,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去梳理知识点的层级,甚至可以重述出一条自己喜欢的知识路线。

书本内页
“认知脚手架”机构:
是思维方法,也是学习方法
《DK小科学馆》第二大亮点,在于每本书的“认知脚手架”设计这也是这套书最独特的亮点所在。
现在很多科普书,都会在主题之外,设计很多能和小读者互动的部分,引导小朋友带着思考去阅读。
DK正是这类设计中的高手。还是以一本《森林》为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在知识点之外,还有哪些“标配”。
 1. 互动问答页 
书封背面的10个关于主题的问题,是这套书的标配。这10个问题或是是常识,或者是冷知识,非常吸引小朋友兴趣。
然后继续打开书封,就能看到所有问题在书中的页码指引。如果小朋友按照问题去读,也是一种阅读体验。
 2. 前后笔记页 
10个问题之后,会有一页横线书写页,引导小朋友写下“我想了解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末尾还会有一页书写页,引导小朋友写下“我已经获取的知识”

 3. 对话专家 
对话专家真是这套书系中强烈推荐的一个设计。差不多再正文话题结束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领域内专家的“问与答”,也就是一个采访的方式,向小朋友介绍一位以本主题为职业的人,他或她的见解与生活方式。

这页短访谈常常会出现一些奇妙的、充满个性化的信息。
比如《森林》对话的专家是一个叫做埃里克斯哈托的森林及动物保护专家,他说到自己是一位“抱树人”,意思是非常投入于保护树木的环保主义者。
我自己很喜欢的一章对话,是《工程》那本,对话的专家是一位叫做露西罗杰斯的英国特许工程师、作家和制造者。
即使在这样的快问快答中,她也显得很酷,她对工程师的定义是“解决问题”,她认为自己所使用过最特别、最有价值的仪器,是“我的双手和想象力”。

 4. 知识和数据 
每一册还有对开的两页知识与数据,感觉是小朋友可以了解然后去“考”小伙伴们的内容。
比如你知道一颗雨滴从树冠层跌落到地面要花多久时间吗?10分钟。
你知道一棵大树的存在,可以为几个人提供一整天的氧气供应吗?4个人。

 5.词汇表 
词汇表是一本书读完后特别易于检视自己阅读质量的部分,不过当然不是妈妈来考,而是像记忆标签一样,在一遍遍阅读中迅速把重要信息再过一遍。
这样的设计会让孩子在阅读中培养一种习惯,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概念或问题,我们如何带着好奇进入,记下想解决的问题,记得末尾回顾;再通过提取数据、词汇的方式巩固我们的阅读、体验或是研究,最后可以动手做一本自己的知识字典。

所以就像我前面所说,这套书有两种不同读法,在不同阅读探索中,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玩法,它有点像11个有主题的知识乐高,可以拼搭出不同的图案。

另外这套书还保存了很多DK的一贯优势,比如采用真实图片一直是DK的传统,另一家有同样坚持的是《美国国家地理儿童版》,意在让孩子开阔眼界,了解真正的世界。
另一个不得不推荐的地方,就是DK与书籍配套的网络资源,网站链接在每本书封底内页都有推荐。

网站推荐
网站内容都是和英国小学课程配套的,领域有科学、工程、地理、自然等等,连英国的教师们都在用。
更难得的是,中国家庭也可以免费进入。内容实时更新,不仅有文字介绍,还有互动问答、音视频资源。
因为资源丰富,教育理念先进,英国的许多教师都直接将网站内的内容带入他们的课堂教学中。

下面进行简短的网页使用教程:
点击网址,进入主页,小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级一级地点下去,学习额外的知识。
这些内容被分为独立的板块,内部又自成体系。
除了文字,网站内还可以观看视频(Video),回答互动问题(Quizzes),了解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小知识(Facts)
比如下面这个,就是我回答的一个问题,“所有的恐龙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吗?答案当然是否啦,我点击False,完成了这个回答。如果感兴趣,大家还可以自己多尝试。
所以还是那句话,优质的科普书,传递给孩子的其实是一种思维方法,毕竟世界都是一样的,而我们思考它、解读它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DK小科学馆》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注:周末或节假日发货可能有所延迟。(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包邮,新疆、西藏运费15元,港澳台不发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养娃微店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