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ma冯
注意:本文严重剧透

《急速逃脱》是国内甚少引进的德国电影。因此,尽管影片在中国的上映日期,和德国本土上映日期间隔了一年半,绝大多数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对这部影片估计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对电影的导演和主演想来也“脸盲”。这对于一部主打悬疑的电影,或许倒是一件好事:至少能增加一些神秘色彩。
《急速逃脱》海报
《急速逃脱》是一部翻拍电影,翻拍的则是西班牙的悬疑影片《炸掉银行经理》。说起来,西班牙电影在悬疑这一类型片领域近年来颇有建树,陆续引进国内的《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和《隧道尽头》,都收获了不错的观众评价。没能引进的《炸掉银行经理》,是2015年的“老”电影,错过了从2017年开始的这波引进红利,倒便宜了这部翻拍的《急速逃脱》。
《急速逃脱》翻拍自2015年的西班牙电影《炸掉银行经理》
客观来讲,跟《看不见的客人》这几部相比,《炸掉银行经理》/《急速逃脱》的剧本确实逊色不少。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急速逃脱》做到了把故事讲完整和讲清楚的本分,该有的反转和该抖的包袱,也都没有拉下,值得看过《炸掉银行经理》的观众去“二刷”与“找不同”,也值得两个版本都没有看过的悬疑电影爱好者去感受一下紧张刺激的气氛。

尽管是翻拍,《急速逃脱》基本没有对原作电影进行大的改动,叙事节奏和情节节点都如出一辙,镜头语言更是接近于复刻。影片最主要的调整,是将《炸掉银行经理》里男主角的职业,从银行经理,替换为了建筑商人。《炸掉银行经理》拍摄和上映的时点,距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过去了七年,但西班牙经济仍未全面复苏,“笨猪四国”(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PIGS)的绰号仍时有见诸报端,影片将角色设定为遭遇炸弹威胁的银行经理,多少有点讽刺和报复的意味。至于德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波及,再拿银行经理开涮,就未免有些不厚道,也激不起本国观众的情感共鸣。《急速逃脱》“善待”男主角,淡化角色职业生涯里不光彩的负面历史,也连带着让男主角的家庭气氛比《炸掉银行经理》里更和睦——至少是表面上。

对比《急速逃脱》和《炸掉银行经理》的开头,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编剧的这一改写意图(两部影片都由意大利人阿尔贝托·马里尼创作剧本)。《炸掉银行经理》以银行经理卡洛斯在起居室漫不经心并习以为常的早餐时分,作为叙事的开端。几分钟的镜头和对话,完成对人物家庭关系的交代,也暗示读者这个看似和睦的一家四口,其实并没有彼此间所表现出来的那么亲密。因此,当主角遭遇炸弹危机,又同时发现自己还面临着家庭危机时,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不但不会意外,甚至会对主角隐隐生发出几分幸灾乐祸的快感。

《急速逃脱》则增写了一段看上去和主线剧情毫无关联的机舱戏作为电影开场戏。主角卡尔急切地想要返回家中与妻子庆祝结婚纪念日,对偶遇的陌生女乘客的主动挑逗,完全无动于衷。电影让主角成为一个大众认知意义上的“好人”:因为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家庭,对家庭潜伏的危机懵然不知。这样的中年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他所遭遇的炸弹危机和家庭危机,是一场彻底的无妄之灾,而不是由于其工作上的“原罪”,所招致的迟来的“报应”。《急速逃脱》以这样的处理方式,避免观众在对主角的道德认同上产生困惑,但代价是削弱了情节的戏剧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有得有失。
《炸掉银行经理》的片头情节:主角是一个工作上有“原罪”,家庭生活则危机四伏的中年人
《急速逃脱》的片头情节:主角是一个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家庭的中年事业型男性
与《炸掉银行经理》一样,《急速逃脱》在十来分钟的开场戏后便快速进入正题:卡尔开车带儿子和女儿上学,却在车上接到陌生电话,得知车上安装了炸弹,一旦离开座椅,炸弹就会引爆。想要活命的唯一办法,是按照电话里的指示,将所有的财产都转移到匪徒指定的银行户头。从此处开始,影片便进入了一个标准的叙事模板:即在限定时间内,于一个密闭空间,完成一项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换句话说,《急速逃脱》是一部可移动的汽车版《狙击电话亭》(2002,柯林·法瑞尔主演)。
《急速逃脱》剧照
电影一波三折的反转情节设计,借鉴的也是类似题材悬疑片里屡试不爽的桥段。例如,卡尔一开始以为炸弹威胁仅仅是一个恶作剧电话,于是电影便安排卡尔与同事驾驶的车辆相遇,并目睹车辆同样被安装了炸弹的同事,在下车时因引爆了炸弹而身亡;卡尔发现一辆摩托车在对自己的车辆盯梢,认为这便是那个打来威胁电话的匪徒,于是驱车撞过去,却意外发现摩托车主其实是暗恋自己女儿的中学男生。——诸如这样的小段落情节安排,制造出一惊一乍的气氛,有力地将观众引领进了影片所设定的情境中。
《急速逃脱》剧照
电影最主要的两处反转情节设计,一是卡尔被警察误认为是炸弹事件的策划者,一切都是自导自演,目的是争夺子女的抚养权;另一处则是匪徒冒充卡尔的近亲,大摇大摆地径直走到卡尔面前,并继续要挟卡尔。很显然,这两处情节设计,在不少经典悬疑影片里也似曾相识。《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可不就是冒充受伤的狱警,从看守森严的监狱里顺利逃脱?《急速逃脱》的原版《炸掉银行经理》,从版权的角度来讲,当然是部原创电影。但类型片之所以为类型片,便是因为一切创作都有规律和技巧可循。《急速逃脱》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创新,但这不妨碍观众为影片情节的曲曲弯弯而惊呼。只是,影片没有进行视角切换,由始至终观众都站在卡尔的角度来了解情节进展,对卡尔是无辜受害者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使得卡尔被警察怀疑的情节,只起到了让气氛紧张的作用,而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反转”。——这也是影片无法成为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那样的颠覆性作品的原因所在。

电影在揭秘炸弹危机的真凶及其动机之后,剧情倾泻直下,尽显颓势。特别是最后真凶孤注一掷,意图与卡尔同归于尽:这与影片前半程一直试图树立的高智商犯罪形象格格不入,是编剧笔力不逮,快刀斩乱麻的收尾写法。

此外,《急速逃脱》把重心全部放在了主角的自救上,格局反而比《炸掉银行经理》有所缩小——《炸掉银行经理》的讽喻意味更浓:无论是主角那摇摇欲坠的中产家庭成员关系,主角所在的金融机构对普通投资者的欺瞒和哄骗,还是警方内部的层级僵化,都在副线情节里有所呈现。《急速逃脱》照搬了大部分情节,但搬运得不到家和不到位,削弱了原版电影文本的丰富性。
《急速逃脱》剧照
“一本两拍”的《炸掉银行经理》和《急速逃脱》,也让人想起9月上映的《冷血追击》,同样是从另一部《失踪顺序》的电影翻拍而来。尽管有原版编剧操刀,并且尽管质量都远在及格线之上,《急速逃脱》和《冷血追击》一样,也有点“橘生淮北”的问题。好的悬疑片讲究严丝合缝,所有情节都要精巧地焊接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让异地移植的翻拍片,剧情即使全盘照搬,也难免偶有水土不服。——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翻拍的悬疑犯罪电影,例如《破·局》、《“大”人物》,演员不能说不卖力,编剧在“本土化”上不能说不尽心,但总有点不对味。不过《急速逃脱》这样对场景和特效都不倚重,又在剧本创作上中规中矩、不剑走偏锋的中小成本悬疑电影,倒是可以作为入门教材,用来给新人编剧做“拉片”练习。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类型片市场的繁荣,需要灵感喷涌的才子,也需要踏实做“行活”的工匠。
《急速逃脱》剧照

本期见习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