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英国龙妈给大家真诚分享的第四篇干货文章了,在前几篇的连载里,龙龙妈妈把两个孩子的音乐成长经历、走过的弯路、择师的标准、陪伴的心得一一给大家道来。在这一篇中,龙龙妈妈和大家谈谈——琴童和家长。
回顾请直接点击
口述实录三年考过英皇7级音乐天才少年养成记
一个不会弹琴的妈妈如何培养出两个音乐天才》

一个不会弹琴的妈妈如何培养出两个音乐天才二:C大调音阶

说完家长挑老师,再说说老师挑学生。因为教和学是个双向选择。
那些反正教好教坏都一样混饭吃的老师我就不浪费笔墨了。我认为他们误人子弟,可是有的人无所谓,孩子考试混个及格就喜不自胜;有的人还为他们辩护,所谓“破锅自有烂盖”。我把那个匈牙利美女老师扣着龙龙一级证书的事讲给她的其他学生家长听,有些家长偷偷跟我说他们也对这个老师犯嘀咕很久了,也有些人立刻怼我,说他们的孩子几年来一直很喜欢上课,他们和她相处愉快,言下之意肯定是我找事儿。且不说拿自己的经验反驳别人的经验逻辑上通不通,只吃过猪肉的人凭什么说龙虾好不好吃,我觉得犯不着问他们的孩子几年来都学到了啥,考级得过优异没。既然他们是一味冲着“愉快”和“轻松”去的,那和我就不在一个起点上,何必鸡同鸭讲。那次秋季音乐会上才学半年的龙龙比其他学了几年的学生强不止十倍,足以说明问题了。西方人也会走无知的极端,光听进去“快乐教育”的前一半“快乐”,而忽视了其实后一半更重要的信息 “教育”。“快乐教育”的原创者斯宾塞博士(Dr. Herbert Spencer)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教。”这和中国文化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概念同出一辙。也就是说快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如果说高压式教育的父母用错了方法,那些只讲快乐的父母真是本末倒置了。
配图来自网络
有人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龙妈的看法是没有批评也就没有进步。会伤人的比较那是比得不对。咱得纵向比,不能横向比,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这样结果肯定扎心。但反之你拿自己长板比人家短板,那不是会自我膨胀。有些西方人一无所长却无缘无故地盲目自信也没有什么值得恭维的。在优渥的生活里成长也不是就不需要有竞争机制促进自然进化,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准备好面对人生各种处境的人,一旦忧患和灾难发生不知所措,甚至会搭上前途性命。现在热播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引起众多关注。虽然我们应该博采众长,有些过于赞美某种教育的评论就忽视了一个基本点: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是以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为铺垫的,比如印度的废物利用根本上是因为穷,芬兰的没有考试是因为富。芬兰孩子那种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在许多其他国家肯定会被视为缺乏教养。日本小朋友赤脚在日本幼儿园里奔跑是锻炼体格和意志,放在英国就是虐待儿童。沙特王国的公民生下来就有房有车,每个人头上分着油田,不用工作。中国人不工作就没饭吃,如果非要说谁更好把两边对换一下,那么首先两个国家的历史、经济和发展方向都必须等同,那怎么可能呢?
我从来也不跟人比。我对小朋友们说:要比就和自己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化哪怕一点点,即使是摔了一跤吃到了苦头,懂得为什么走路要小心、为什么不要和野蛮的孩子玩,也是进步,那就很好了。龙龙和文文有个共同特点:上了足球场不爱跑动和抢球,喜欢在球门边守株待兔,看得他们参加过比利时国家少年队的爸爸特别窝心。龙龙直接说不喜欢跟人家挤挤撞撞。文文振振有词地解释:反正我也跑不过小A,小B,小C他们,我想过了,球最后都往门里踢,那我等在门口肯定能够上一脚对吧?于是妈妈拍的足球生日派对视频里的文文全场只碰到一次球,还嗨得跳起来。我们一起哈哈大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如小A,小B和小C的。
配图来自网络
一个负责的好老师,不会对学生的进步与否无动于衷,所以除非穷困潦倒急着找饭吃,不会收明显毫无前途的学生。这个“前途”还不只是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潜力,而是包括家长的素质。老师挑学生,一开始很大程度上是挑家长
龙妈是个性情中人,常常因为直言“开罪”那些脑子僵化分不清里子面子哪个更重要的人,好比李尔王的小女儿,在她老父的生日会上没有像大姐二姐那样甜言蜜语,而是实话实说地形容父王是煮菜必不可少的“盐”,结果李尔王很生气,把自己的王国一分为二给了老大老二,老三被驱逐。老人家想得挺美,指望余生可以被大女儿二女儿供奉尽孝以享天年。可是口蜜腹剑这个普世真理往往被本应该是最理性的人忽视,近小人远贤臣的事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李尔王的两个女儿分得家产以后立刻趾高气昂不再理睬身无长物的老头子,把他当成累赘和垃圾一样互相推诿,弄得他无家可归,从一个国王变成了乞丐。最后还是小女儿收留他 …… 黑泽明的电影《乱》就是以东方手法诠释了这个莎士比亚的西方经典故事,没看过是精神损失。
一不小心扯远了。总之龙妈的意思是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多读莎士比亚是不会有错的。多读龙妈肯定会开些脑洞。
配图来自网络
龙妈的真性情虽然使得许多虚情假意的人望而生畏,却吸引了一些气味相投、心明眼亮、也是闪闪发光的朋友。钢琴老师葛先生和葫芦丝老师覃先生后来不约而同地说他们是因为龙妈才格外用心地教龙龙。
龙龙的葫芦丝老师覃雄先生是我们在2015年国务院文化部举办的“中华文化春令营”伦敦营认识的。他是各地优选出来的12名不同学科老师之一。我们真正见面只有短短两周在某大学的营地时间,龙龙的葫芦丝起步就是那两周。后来的四年都是网上通过视频上课微信交流。几年下来龙龙的进步有目共睹,从2016年参加吹管乐器比赛拿三等奖到今年拿金奖。从广西南宁到英国伦敦这么远的距离,这么长的时间,能够坚持下来,覃老师和龙妈之间不仅要有共识,还要有默契。几年以后大家互相欣赏成了朋友,覃老师说他因为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去过不少国家,每次也有许多家长请求他回国以后能够继续教他们的孩子,可是这么久这么多地方这么多人里面,他只答应了龙妈一个,因为看到家长可以预测到孩子的未来。龙妈是唯一没有奔着结果去和覃老师聊的妈妈
别的家长都说希望他们的孩子如何如何,龙妈跟他介绍龙龙过去一年学钢琴的成绩,只希望老师能够启发他更加热爱音乐,能把葫芦丝学成第二乐器。老师因此特意观察了龙龙,发现他确实乐感好兴趣浓厚。另外文文当时才两岁,覃老师看到龙龙对小弟弟非常关爱耐心,很欣赏龙龙做哥哥的品格。窥一斑而知全豹,人品是从小处见大处的。今天龙龙能够成为覃老师唯一的海外弟子,虽然不见面,却是他教的学生里面学得最好的,正因为龙妈从开始就不急不躁,抱着宽松促进、不断进步就是成功的态度,让龙龙没有太大压力但是督促他坚持不断地练习。
除了像龙妈当年被母亲的虐待逼得无奈、自己拼命找出路逃生那种,和罗尔德.达尔(Roald Dhal,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笔下小说里也是和原生家庭格格不入的异能小女生玛蒂尔达 (Matilda),没有任何孩子会完全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并且能够自己搜索各种资源帮助自己更上层楼。龙妈不但为每次的视频上课做翻译,把课里的重点拍下来回放,还帮龙龙写出学习笔记,和覃老师沟通解决练习里遇到的问题,并且和普塞尔音乐学校联系多给他演出机会,还每年都让他参加比赛提高动力和士气。覃老师跟龙龙说他学葫芦丝的成绩是妈妈的成绩,龙妈认为英雄所见略同。
葛老师教钢琴事业兴旺后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几年来来来去去的学生也不少。有些是家长放弃的,有些是老师放弃的。他说所有教过的孩子里龙龙是最特别的一个:不光是有天赋,他的求知欲旺盛,耐力持久,有一次连上了两小时的课到结尾,龙龙竟然舍不得地说:这就结束了吗?而所有接触过的家长里,龙妈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别人都是口头协议,你竟然一上来跟我签合同,他说,我当时就想“好奇葩的妈妈”。我的合同无非是为了防止再出现美女老师那种不上满课时的不愉快,所以事先写好不得迟到早退无故取消等等常规。葛老师虽然觉得好笑,仍然不假思索地签了。后来接触起来,发现龙妈不但挺正常的,而且是个把持得当的家长。
葛老师不喜欢臭规矩,不像别的老师要求预付费用取消不退,而是每次上完课收钱。有些印度家长老是为了其他活动要求改时间或者临时取消,还有上午取消下午又说取消了取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味道,弄得老师不方便还有经济损失。老师又不是你家包养的长工,不是只为你服务,不教你家孩子本来可以把时间用来教别人的,你早一个星期说有事人家也许好改,提前一天或者当天才说不总是弄得人家白白浪费了时间没有补偿。人家靠这个养家糊口,几次下来再灵活大度的人也吃不消,当然和你说拜拜了。再说你总是把孩子的钢琴课排在婚礼生日会走亲访友之后,一点诚意都没有,孩子怎么学得好?这个问题印度人最严重,葛老师现在几乎没有印度学生了,我也再没介绍印度妈妈给他。对不起,人家不是“歧视”印度学生,而是因为这些爸妈才“歧视”印度学生。
有些家长把孩子往老师那儿一丢,自己宁可坐在车里玩手机,比如我的一个白人朋友,难怪她儿子学小提琴两年了还是拉得跟拉大锯似的,她说正因为如此她才受不了旁听他上课!这类家长一般不差钱,给孩子上各种课外活动图个心理平衡:反正机会给你了哈,学会学不会都跟妈妈没关系。这种毫无压力的宽心当然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但是毫无压力的学习肯定出不了成绩。她也让我介绍了葛老师给她家孩子学钢琴,两年过去,三个孩子一个考出一级的都没有,因为不练习嘛。而且因为家里有钱,他们习惯于什么都要,小提琴几年没拉出调,还是要去上课,就当玩儿。看到龙龙弹钢琴他们也要学钢琴。钢琴连音阶都没弹好,又开始学吹小号。我的朋友每个星期就是为他们开车和付钱。最后葛老师受不了了,婉转地推辞了这份即轻松福利也很好的工作,把机会让给了其他等候名单上的孩子。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会眼看学生很久不上进无动于衷,而且人家的自尊心也不容许自己教的学生没完没了地一塌糊涂是吧。因为龙龙的“成功”,葛老师后来把肯承诺花时间督促孩子练习的家长放在生源名单前面。
还有些家长自己是音乐家,过分强调遗传基因和家庭环境,觉得龙生龙,凤生凤,对自己孩子期望值过高,本来是看到龙龙的神速进步跟我要求把葛老师推荐给她的。可是一年以后她的孩子原地踏步,连一级也考不了,她怪老师教得不好,把葛老师给辞了。葛老师跟我说正好本来他也想放弃,因为她的孩子实在不肯合作,没有一点尊敬老师和珍惜机会的态度。而她自己的问题是把葛老师提倡的家长积极“参与”误解成了严厉“干预”,上课坐在一旁不停地指手画脚,吼孩子“手指头抬起来”,“乐句不对”,弄得孩子不知是听她的还是老师的,越来越糟糕,压根儿学不进去(公平而论,这也是某些老师不许家长旁听的原因)。葛老师试图放松气氛,和孩子讲笑话做音乐游戏鼓励他的兴趣,她觉得葛老师不够严格,恨不得她的孩子一口气也像龙龙那样5个月考一级4年考完英皇8级优异。
问题是首先,龙妈旁听老师上课除了拍照录像上咖啡尽量保持距离,安安静静地不打扰到他们,给老师和龙龙空间,有任何问题都是课上完了才问,而且把问题准备好了,问到点子上,尽快问完,因为老师还要赶去下一家上课。答案要赶紧记下来和孩子分享,下次不会重复同样问题。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信任还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再者,多数家长让孩子学琴的都是5、6岁起步,龙龙开始学琴时已经8岁半快9岁了,知识量,灵动性,自觉性和对音乐的领悟、吸收能力以及自然渴望已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积累到了成熟时机,他的发展完全是水到渠成。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刻意要求过他的进展速度,而是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所以有人建议他可以跳级考试我都没有考虑。学习音乐这种高深的学问我不认为有任何捷径可走,像盖房子一样,每一块砖都要码好,一个不能少。所以我跟葛老师说,你一点一点、一级一级地教他,我们一级一级地考。龙龙上普塞尔音乐学校之前英皇8级全部考出优异成绩,每年囊括伦敦地区所有相应级别大小赛事的金牌和奖杯,是对龙妈的策略和态度最好的肯定。
视频:龙哥哥给文弟弟启蒙钢琴
龙妈在《口述实录三年考过英皇7级音乐天才养成记》里说过,不管学什么,基因第一重要。但这并不等同于音乐家的孩子必然也能成为音乐家,作家的孩子理所当然成为作家,首相的孩子顺理成章也当首相。电影明星的孩子长得好看当然运气好可喜可贺,但长得丑的多了去而且是大多数。即便长得真好看,有没有艺术细胞和表演才能或者兴趣又是另一回事。否则哪有“逆袭”和“咸鱼翻身”一说,罪犯的子女直接到监狱去报到,农民的孩子也无需努力考大学了是不是。龙妈觉得这位音乐家朋友也许太重视基因和家庭环境,忽视了培养和熏陶。龙妈自己不会弹琴也不会读谱,但是我喜欢唱歌跳舞,中外儿歌张口即来,唱跑个调被儿子们笑话也不怯场。龙龙说我唱歌会漂移,从一个8度开始唱,第二句就低了8度或者高了8度然后不停地忽高忽低;还会穿越,从古典唱到流行唱到教堂诵诗,从中文唱到英文唱到日文唱到韩文唱到比利时语唱到法文意大利语匈牙利语。我也兴趣广泛,带孩子们到处跑广开眼界;知识丰富爱学习善于观察和调查,爱和孩子们沟通交流,说点什么头头是道孩子们心服口服。龙龙曾经骄傲地对他的伙伴们宣称:你们有什么问题问我妈,我妈什么都知道!
哪有人什么都知道。只不过我做事“用心”善于学习和学以致用,注重经历过程而不是一时结果。这是个态度问题
学什么天分第一重要,态度第二重要。天分+勤奋是成功的秘方没有天分但是勤奋的人也至少有机会成功。在这里“成功”的概念并不是成名成家或者赚到钱,而是很单纯的,你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达到了你的既定目标。有人推崇那个马尔科姆.格莱德维尔的“1万小时定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by Malcom Gladwell),我虽然觉得他片面强调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重要性(像我上篇里说的,没头脑的重复1个小时不如边思考边练习20分钟,许多他举的成功例子,比如披头士乐队,都是成员本身有天分然后努力才有辉煌成绩),但是他说明了凡事不可投机取巧、没有捷径可循的概念,也证明了中国的成语“笨鸟先飞”和伊索寓言“龟兔赛跑”的异曲同工之妙。
配图来自网络
所谓“用心”,就是多问为什么,认真找答案,然后专注于提高。学问学问,不问怎么学得到。开始的时候葛老师不知道我和那些好虚荣的家长不一样,而且龙龙已经是他最好的学生了,所以我问他龙龙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他的答复比较含蓄。可是我会撇开那些无关紧要的赞美一针见血地抓住他的真正意思解释给龙龙听。下次他看到龙龙的进步,知道我是诚心请教,慢慢也不再浪费口舌在敷衍的话上了,而是直截了当把最要紧的知识点一口气说出来。
我这个人,一不做,二不休。既然龙龙正式学琴了,我便开始自己去网上搜索有关的经验之谈。我最擅长调查研究筛选总结,博取众长,去芜存菁,然后自己消化吸收形成一套理论转述出来,这是以前苦读做学霸和后来做电台播音时练就的“善于汲取和表达”的真功夫。龙龙上课时我不会老是去听,因为有家务要做,还有文文要照顾,但如果有时间听就专心投入,边听边看边想边上网查资料,所以我问的问题老师很赞赏也很有兴趣回答,因为不是肤浅的随口发问。也因为有备而来,我往往在别人不敢问的地方提问,在别人装懂而一世无知的时候毫不掩饰自己的一时无知。
虽然在学校课堂上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说“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事实是愚蠢的问题多的是。一个人问的问题往往反映出他大脑的活动和心智,比如问人家“你为什么哭”。哭当然因为难过。正在难过的人你叫她解释,不是往伤口上抹盐嘛。连6岁的文文都知道说:我难过的时候不喜欢讲话。经过大脑的问题应该是“你为什么难过”,高级一点的是“我能做什么帮你感觉好些吗”。再高级一点的是直接递纸巾拿水给人家喝想办法转移注意力或者安抚人家。最高级的是让人家破涕而笑小孩子因为天真无知问出各种问题都值得费心思回答,因为他在成长,几年以后他肯定不会再问同样问题。一个成年人问出三岁孩子般的问题就比较弱,对吧?有些笼统的问题人家要么无法回答,要么没工夫给你去从1+1开始全面科普。比如问“钢琴该怎么弹”,情商对等的答案是“用手弹”。要是问一首曲子怎样能弹得流畅,那答案就是“多练习”。你要是问“每天该练多久”,“练到什么程度可以停止”,那老师就可以告诉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般规律又是什么。除非你自己做过功课,问出具体的问题,人家才给得出具体的答案。
配图来自网络
龙妈是个博学且有傲骨的人,惯来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但我不傲慢,学习起来非常谦虚,尊师重道,不耻下问,即使自己知道也不会越俎代庖,因为既然是你深思熟虑决定请的老师就要相信他肯定比你懂得多。我的孩子睡不好觉我也不会怪床歪。老师是你决定要请的,看中人家教别的孩子的成就,那你的孩子学不好应该找你自己家的原因。这也是教孩子学会担当,而不是怨天尤人。真觉得老师不行就换老师呗,谁也没拦着你。
但这也要用相对的眼光看待。上一篇文章已经说了我不是随便对老师卑躬屈膝的妈妈,尊重必须是相互的和有原则的。有时候我也会“争鸣”。比如中国人学钢琴特别注重手型,一定要使用“虎掌”。西方人不以为意,觉得适合自己的就好。我看到葛老师不提“虎掌”这茬儿,就跟他说我们中国钢琴老师世代把这个奉为至上准则呢,肯定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笑说他一辈子也没听说过这个。过了几天他回来上课,又对我说:你说得非常对!我回去自己留心用“虎掌”练习,发现手指的移动变得容易多了,解决了不少难题!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体会,葛老师对他的学生和家长有一点总结:总体来说,中国孩子最善于听讲勤于练习,中国妈妈最善解人意,干预得当。他最好的学生不是中国人就是中西混血;次好是德国学生。可是德国孩子非常叛逆,自我感觉太好,缺乏对权威的尊重,上课不停地插嘴提对抗性的问题,不好对付,也颇浪费时间,因为无关的话太多。我想这是根本教育的不同。中国孩子第一必学的是守规矩,德国孩子可能第一学的是思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思辨必须在有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以后才有意义。你跟三岁小孩解释为什么跑快了会摔跤、为什么摔跤会痛有用吗?让他摔几跤他自己就悟出来了呀。而且在爸妈的监控下摔小跤小痛一下总比以后一个人时摔大跤大痛说不定还不知道怎么办好。孩子吃点苦才能长成知疼着热的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说这个道理。
再比如数学里背乘法口诀就是基础知识,如果还没背就强调“理解”,像英国的国立小学里到了5年级还在使用“数字块”来教学生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就不是帮助思辨而是培养依赖性的愚蠢。所以在印度和中国上学的孩子数学肯定比英国孩子强很多倍,因为基础好。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教龙龙和文文不要跟学校那套学数学,只要把乘法口诀背好,然后一反过来就是除法。他们后来也自己琢磨出来其中奥妙,数学都比大多数同学好。有时候和生长在英国的妈妈聊天,她们说自己数学怎么弱,以前考试都是用计算器算的,我就好笑:还好意思说!我奶奶和外婆连大字也不识一个,可是买菜一分一毛也不会算错,是心算和速算哦!难怪我的一个会计师朋友说过:这里人要不是那么笨,我们哪有那么多客户生意那么好!要知道有些总裁秘书连最简单的帐也不会对呢!我想大家都有过在英国售票处售票员不知道怎么圆个整数找零的经历吧:本来要找你3毛,你多给她2毛钱想让她找回你个整5毛,她就乱了。而这个简单数学中国人根本大脑都不用转。所以有时候想想,英国的普通教育制度是不是为了培养社会底层人民的,否则为什么又有择优录取的私立学校和文法学校?这个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专述。
葛老师后来虽然阅人无数,仍然夸龙妈是最优质的家长。看完我发给他的小文文弹琴的视频他啧啧称奇,说他教了几百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没有一个弹音阶弹成文文那么好而且劲头十足,也没有一个能把《两只老虎》这样简单的曲子弹得那么有节奏和乐感。他说龙妈在创造历史,我教文文的匠心独具给了他巨大的启发,使他改变了教其他孩子的方法。
龙龙因为连续在钢琴比赛中夺冠,今年11月15日应邀参加北伦敦音乐节 (North London Festival) 的百年庆典音乐会,演奏拉赫马尼诺夫。有兴趣的朋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打开链接查阅详情和购票。
◇◆◇◆◇◆◇◆◇◆◇◆◇◆◇◆◇◆◇◆◇◆◇◆◇◆◇◆◇◆◇◆◇◆◇◆◇◆◇◆◇◆◇◆◇◆◇◆◇◆◇◆◇◆◇◆
欢迎订阅微视
“伦敦龙妈天才秀”
优酷土豆自频道
“伦敦龙妈天才秀”
http://i.youku.com/tristanarwin2019 
如果你喜欢龙妈的音乐育儿经,敬请关注下一篇《一个不会弹琴的妈妈如何培养出两个音乐天才之四:着的什么急?
◇◆◇◆◇◆◇◆◇◆◇◆◇◆◇◆◇◆◇◆◇◆◇◆◇◆◇◆◇◆◇◆◇◆◇◆◇◆◇◆◇◆◇◆◇◆◇◆◇◆◇◆◇◆◇◆
此文为“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原创作品

作者
Lijian 伦敦龙妈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