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经典之言,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都拥有着一个幸福的童年。童年期的经历究竟可以对我们留下多深的印迹呢?
成人依附研究表明:童年不幸福的人,即使自称幸福,我们的生理和生物性指标都会背叛我们,这种实际体验与主观构想的不一致,甚至可以以躯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演童年的梦魇,而可以经由心理治疗、正念和慈悲相关的工作来疗愈。
而养育的方式在一个人内在工作模式或依附关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小担惊受怕的孩子,大脑发育时,时时处在“生存模式”(survival mode),注意力聚焦在与“安全与不受伤害”的生存需求上,孩子警觉、紧张、察言观色。
而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大脑会处于“探索模式”(exploratory mode):了知自己是安全的,那么就有了那份可以探索的自由,孩子是信任、开放、好奇、自在、大胆的
那么在养育中,究竟有些什么可以依循的原则,以及可以实行的方法呢? 养育的理论很多,而自2017年,经由卡巴金和童慧琦的工作,正念养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始进入到国人的视野。
2019年6月1日儿童节之际,“蓝袜子学堂”“正念慧生活”共同邀请卡巴金夫妇正念养育译作《正念父母心》译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童慧琦博士与大家探讨正念养育二三事。
乔恩·卡巴金博士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美国麻省大学荣誉退休医学教授;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保健和社会正念中心的创立执行主任;麻省大学医学院减压门诊的创立主任。
著作已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其中与其妻Myla Kabat-Zinn合著正念养育经典《正念父母心-正念养育的内在功课》
童慧琦博士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
卡巴金认证正念减压课程导师及培训师
中国国际正念推广第一人
译有多本心理学及正念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卡巴金夫妇所著《正念父母心-正念养育的内在功课》一书。
儿童节快乐

Q:记得你在2017年,与卡巴金老师一起做了《正念父母心》的工作坊。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中国的父母对此话题感兴趣吗?
A:那次工作坊是由睿心和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校友会联合主办的。当时,有300多人来参加,除了一些上海企业界的父母之外,让我记忆尤其深刻的,还有从启东赶来的一对务农的夫妇,他们一向读书名列前茅的孩子在高中时出现了严重的厌学。
卡巴金老师在工作坊后细致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我带了湖与鹅卵石的故事。练习后,大家的分享十分踊跃,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在观想中觉得自己是个“恶魔”,给予了孩子窒息性的压力。而他自己内心也充满了恐惧,怕孩子比不上“隔壁家的孩子”。这样的观想让这位父亲产生了要与孩子沟通,达成谅解的动力。
我记得带练习的时候,老师提醒我让静默的时间长一点,不要急着带下一句,虽然我用中文带领,他也可以感觉到。那次工作坊给了我诸多启发: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没有一本宝宝自带的育儿手册,那份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童慧琦博士与卡巴金博士
为学员的《正念父母心》新书签名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其中之一是正念养育——把正念融入到养育中,既可以安顿父母在养育中的焦虑,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直接的受益。记得老师说:或许中国需要正念养育甚于正念减压。
▲童慧琦博士与卡巴金博士
"正念父母心工作坊"|2017·上海
Q:能否介绍一下你本人在正念养育方面做的工作?
A:最早分享正念养育是在2015年5月,硅谷Palo Alto联合校区邀请我为学区中国家长带一个正念养育的工作坊。当时有一个华裔的高中孩子自杀了,而且这不是第一起华裔孩子自杀,学区家长忧心忡忡。
硅谷的父母很多高学历高薪水,也有一些放弃工作一心陪伴孩子的母亲,对养育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听了正念养育的工作坊,一位母亲说——原来抚养孩子的同时,还可以成长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放弃自己。
这两年,我也接受一些国内学校/机构的分享邀请。在一土学校作正念养育工作坊时,我听到很多勇敢的声音,很多勇敢的尝试,很欣喜地看到如李一诺这样关注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和家长们开始有勇气从奔涌直前的“洪流”中,旁跨一步,不被当下功利催熟的养育所裹挟,即使难免内心也有焦虑“我这样做是否正确?是否对孩子好?”,但越发能够“看到”每一个生命的需求。
▲童慧琦博士在一土学校带领正念养育工作坊
我也受邀在复旦经管学院与MBA的学生们分享正念,而大家的兴趣点也是正念养育。同学们的平均年龄在31.2岁,正是家庭事业两方面齐头并进发展的时候,如何平衡工作与养育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我发现复旦MBA的学生们特别有爱心,他们还有“爱委会”,七月里,“爱委会”的同学们就要去云南支教,与当地的孩子们分享正念呢! 
Q:能谈谈你自己的养育吗?孩子和你一起练习正念吗?
A: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包括微信朋友圈,会分享一点与孩子相关的信息。我在多本译著的译者序里提到他,他五岁时牵着我手在海边的一张照片甚至印在了初版《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亚龙著)中。
至于正念,孩子小时候是比较接受的,青春期后就有些反叛,就是我做啥他就不做啥。在他读中学的时候,连着两个暑期,我们去了四川灾区,在什邡和北川与当地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正念,那些经历对孩子的震撼很大。他会当我的助手,敲铃,分发葡萄干等。
我还想提一下的是,我以为他申请大学时会把去四川一事作为社区服务列在申请中,结果他没有。他说我想去四川就只为想去四川,不是为了作为申请学校的素材才去的。我觉得真是了不起。当然他已经长大了,“已经松开牵着我的手”,也开始不愿意我提他,我觉得这是对他的生命状态的一份尊重,我满怀爱意和敬意或近或远地关注。
我时常为孩子和他这一代人赞叹:他们出生于物质丰沃的时代,心灵自由,关注健康,关注环境,素食主义,极简生活……如今我觉得在很多事情上都要跟随孩子。
Q:你是虎妈吗?你对孩子有些怎样的期待?
A:我绝对不是虎妈。在硅谷,我和两个女友甚至自组了一个“猫妈聚乐部”,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转做高科技,一个读工科转搞写作,一个做心理,我们自己的事情很多,约了喝茶吃饭聊天聊孩子,对孩子都很笃定的样子。我的这份笃定可能与我自己的成长有关,我12岁离开家里去寄宿学校读中学,父母从不给我任何压力,只是任由我自由自在地成长,基本不过问我的成绩,我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压力去学习,回想起来是件蛮奇怪的事情。就是这种恣意生长,很滋养,很自主。我必须也给到我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因为对孩子说妈妈对你没期待,如果孩子误会,会遭打击,以为妈妈觉得他能力不够,对他没有信心。所以我会对孩子说,妈妈对你有着很高的期望,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无期望,或者超越了期望。
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他能够坚持做自己,对一些东西说“No”,做一个幸福自在的人。无论他想出家,务农,当木匠,读法律,当教师,我都能接受。只要他按照他自己的心意自在地生活就好。他的生命属于他。
Q:如果有一个你想与家长分享的正念练习,你最想分享的是什么?
A:《正念父母心》中有很多正念练习,在这所有练习之前,我觉得对与养育有关的意图的探寻非常重要
▲ 童慧琦博士在复旦MBA知微行远论坛现场

点击图片查看工作坊中分享的正念养育练习
所以我强烈建议家长们试试“老井与鹅卵石”的练习。卡巴金夫妇在《正念父母心》里把养育比喻成是奥德赛式的英雄之旅,在这个“英雄般的”征途中,如何秉承最崇高的意图呢?
接下来,我就来带领一个有关养育意图的《老井与鹅卵石》的练习。跟随着这个练习,探索一下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最深的意图是什么:
——————
老井与鹅卵石
请采取一个舒适而又警醒的坐姿。如果周围环境允许的话,可以微微地闭上眼睛。或者让目光柔和下来,往地面前下方望去。双腿平行,双脚自然平放地面。挺直腰背和脊柱,感觉胸部的开放和舒展。试着去感觉每一个脊椎骨,一块叠在一块之上。也可以想像一下,在你头顶的正上方,有一根金线,轻而有力地向上拉着你,使你的头、颈和脊柱都处在一个自然的线上。
接下来,请想像你站在一口夏日的老井边上。这可能是你曾经见过的、至今留在你记忆中的一口井,也可能是你在电影或者杂志上看到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一口井。
井的四周有柳树,你的耳边有蝉鸣,井边有绿色的苔藓,你往井里张望,井水的凉意扑面而来,你深深地吸一口气,看见井水中你自己的一部分倒影。而你的手中握着一颗鹅卵石,感觉一下这颗鹅卵石的份量,大小,形状,温度,质感,让这颗鹅卵石代表此刻你的问题:
“我为什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然后你松开手,鹅卵石以它独特的姿态滑入井水中— 仔细地聆听,你再一次问自己:
“我究竟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鹅卵石继续滑落,你又一次问自己:
“我究竟、究竟为什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你感觉到什么?
想到了一些什么?
你的鹅卵石给了你怎样的答案呢?
——————————————
我们究竟、究竟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呢?听听你的鹅卵石向你呈现了什么样的答案。
或者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也没有关系。在养育中会充满不确定的时刻,这样的时刻都是作这个意图探寻练习的好时候。当我们与自己最高的意图相联结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极大的勇气和力量。
Q:谢谢老师带领《老井与鹅卵石》的练习。确实,很多时候里我们不太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这个练习外,对正念感兴趣的家长,你有什么好的正念入门课程推荐吗?
A:我强烈推荐《每日正念》,我觉得这是经典中的经典。英文版由美国正念大师杰克•康菲尔德塔拉•布拉赫两位老师录制,这两位老师加起来有超过80年的正念冥想经验。中文版由睿心引进,由郭海峰老师和我录制。 睿心引进的《每日正念》包括了中英文各四十节课。每天10分钟,是个非常好的开始,特别适合忙碌的家长们。
Q:谢谢童老师的分享。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扫描《每日正念》二维码,试听课程。
A:谢谢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对姓童的人来说,对儿童节怀着一份特别的情结呢!
最后,祝福所有的孩子和家长:儿童节快乐!愿正念养育滋养你们,愿正念陪伴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父亲、母亲,每一个家庭共同成长!

END

下期预告:“蓝袜子学堂”是什么?为什么是蓝袜子 bluestockings,而不是红袜子,白袜子?这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
敬请关注下一期童童正念
蓝袜子学堂是童童正念公众号独家专栏,将会秉持专业化与生活化结合的态度不定期分享正念方面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自我成长、养育与幸福人生的话题,活在当下,探索正念存在之道。
觉知当下 自我成长
童童正念:一起探索存在之道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