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提起比尔·盖茨,我们并不陌生。
这个名字常见于各大新闻媒体与社交平台,打在他身上的标签有微软、世界首富、天才、巴菲特朋友.......
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他。
颇懂大众心声的Netflix,最近就联合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美国知名导演兼制片人戴维斯·古根海姆,推出了一部有关比尔·盖茨的纪录片——
《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
01
退休后的盖茨去哪了?
2008年,盖茨宣布退休。
退休后的盖茨当然不可能像多数大爷大妈们开启养生带娃模式,那他去哪了?
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投身于慈善事业
事实上,早在1994年,盖茨就应父亲要求,拿出9400万美元,设立了威廉·盖茨基金会。后来又设立了盖茨学习基金会。2000年,这两个基金会合并更名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项措施——厕所革命、根除小儿麻痹症和开发核能。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就展现过一言难尽的上厕所方式,没有卫生间,没有马桶,想上厕所了,户外随便找个地方就能解决。
而这部纪录片,则让我们见识了贫困地区对粪便处理的随意性。清洁人员先把开放厕所里面的粪便装入大铁皮桶里。
装满铁皮桶以后,再拉着倒进附近小河里。
然后,就没了。
可想而知这样处理粪便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卫生问题。
不过也没办法,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好到哪里去。
房子破破烂烂,生活周遭,都是垃圾,更别提下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系统了。
没有安全的房屋,没有干净的水源,没有像样的厕所,这就是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
盖茨基金会要做的是,来一场厕所革命。
他们给这些人量身定做一套和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的马桶。这款马桶不仅便宜方便,还能有效处理粪便,不污染居民生活环境。
克服技术难关后,盖茨带着研制的各种新型马桶和一种小型的污水处理装置在贫困地区开始投放使用。
效果相当不错,小型处理厂处理粪便产生的纯净水,干净到盖茨亲自尝了一口
退休前的盖茨,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经营好微软公司。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够难了。没想到,退休后他选择了更大的挑战。
除了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盖茨基金会还跟进了脊髓灰质炎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小儿麻痹症
在发达国家,这种疾病早就通过给小孩子注射疫苗的方式根除了。不过在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疾病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是患有脊髓灰质炎的小孩。
人如果得了这个病,后果就是身体发育有问题,行动不便,生活困难,也可能因此而死。
基金会对该项目划拨4亿美元,盖茨又找老朋友巴菲特捐助了60亿美元,期望能够消灭脊髓灰质炎。
除了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医疗,盖茨基金会还跟进了新能源、艾滋病、非洲农业发展等等问题。
但由于高额的资金需求、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复杂的国际关系,这些问题在盖茨的有生之年或许能够得到解决,或许终生未解……
02
认识巴菲特,竟然是听妈妈的话
盖茨的原生家庭很富裕,父亲是知名律师,母亲是西雅图地区社交名媛,因此,盖茨接受的是精英家庭教育模式。
幼时起,父亲就让盖茨参加各种夏令营和比赛,培养他的竞争意识。
母亲则带着盖茨扩大交际圈,认识各界名人,提高社交能力,不让他成为书呆子。
盖茨能够和巴菲特认识,便源于妈妈的一手安排
盖茨的母亲是很多志愿者委员会的成员,也是知名的慈善人士。
可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养,构成了盖茨商业与慈善生涯的动力之源。
当然,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仅赢在了起跑线上,还离不开他的天才大脑。
大部分人还在苦哈哈学习时,人家就开始创业了。
盖茨上高中三年级时,母校与隔壁女校进行了合并。开学初,学校需要给2个校区的学生进行排课。
这个复杂工程,比尔盖茨和好友保罗艾伦花了2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个程序,就完美处理了学校的排课问题。
接下来,更多学校找到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想要他们帮助排课,还有一些行业公司想要他们帮忙编写程序。
由此,盖茨开始了程序员道路。然后就是进入哈佛大学,继续编程,接着辍学创办微软的故事。
盖茨优越的大脑还体现在异于常人的阅读天赋上。
他的读书速度是1小时150页,能记住90%内容,重点是人家看的不是通俗小说,而是深奥晦涩的著作。
微软前市场总监迈克·斯莱德就忍不住感叹:“盖茨很乐于学习,我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人。对于一个话题,他不是读一本书,而是会读五本。大多数书籍都很深奥,一般人都读不懂。
盖茨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比如健康、能源、气候变化等。如果在这些领域有好书出现,他就一定会确保自己能读到这些书。
盖茨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为他今天解决各类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思维支持。
盖茨将自己的大脑看作一个CPU(中央处理器)。对于盖茨来讲,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是自己的大脑停止工作。
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会定期给大脑放松一下,来个“CPU时间”,也就是“思考周”
思考周内,他会独自一人过一个星期,阅读、冥思。
同类往往相吸,盖茨的夫人梅琳达天资也很出众。
她年纪轻轻就获得杜克大学计算机与经济的双学位,还在22岁时拿到了杜克大学的MBA学位。
两人在婚姻生活中相互扶持,育有两女一儿。在慈善基金会中,梅琳达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纪录片中,盖茨被问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今天被汽车撞了,死了,有哪件事是你最希望你已经做了的?
盖茨的回答是:“感谢梅琳达”
03
你可能不会喜欢的纪录片
当然,必须要提出的一点是,如果冲着比尔·盖茨的名头,打开这部纪录片可能会失望。
因为这部纪录片的重点是盖茨的慈善事业,而不是人生经历和秘辛。
不过,这也是导演古根海姆的一贯风格。
2006年,他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借阿尔戈尔之口向全世界警示气候变化;2010年,他在《等待超人》中又大胆指出美国公立学校体系的缺陷;2015年,他在《他叫我马拉拉》中讲述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为女孩受教育权抗争的故事。
古根海姆偏爱这些社会议题,但也正是古根海姆的偏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在很多人心中,做慈善就是一件要么出钱,要么出劳动力的事。
但是以盖茨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慈善家则用自身行动证明,花钱出力也可以用高技术含量的方式去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虽然不是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但它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值得提倡的。
或许这也是它能在豆瓣上获得9.1高分的原因。
至于纪录片主角比尔·盖茨,若干年后他该怎样被定义?也许有一天,会有一部更好的纪录片来回答这个问题。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