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户体验和商业目标有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进行选择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对实际生活中设计案例的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周末逛了两个回龙观附近的商场,在闲逛的时候发现两家商场的电梯设计竟然完全相反,想了一下设计思路感觉和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有不少想通之处,正好写下来。
第一家商场品折扣,我们去之前已经在大众点评查好了娃娃机在4层,所以一进门直接坐门口的扶梯上楼,从1层到2层之后,一层扶梯的出口挨着二层扶梯的入口,只要转个身就能继续上到三层,这样我们从一层到四层大概花了2分钟时间,逛完四层之后下楼去另一家商场,下楼时四层扶梯的出口挨着三层扶梯的入口,这样我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同样2分钟走完。(抱歉实在没找到配图)
然后我们去了第二家商场,他的扶梯是这样的,从一层坐扶梯到了二层之后,需要走一段路(经过十几家店)才能找到二层到三层的扶梯。同样,下楼的时候也需要走一段路。
因为时间间隔非常短,所以我突然意识到了这两种扶梯设计的区别。
第一种是比较古老的设计,在设计时重视的是用户体验,即我想下楼的时候可以用最少的时间下去。
第二种是现在新型商场的设计,在设计时重视的是商业目标,即我需要你在下去的过程中再看到一些门店。这样你就有可能多逛几家店,多买几件商品。
放到我们常见的互联网产品之中,其实就是为了增加页面的曝光量,延长用户使用时间。
我的观点是,两种楼梯设计,都是符合其用户体验原则。只不过,第一种符合当时的用户体验,第二种符合当下的用户体验。
先说第一种,之字形的楼梯,符合快速通往目的地的要求。
在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去商场购物的目的,是购物,快速买到商品是主要的,即便是有些“逛街”的成分,依然是以购为主,以逛为辅的。
毕竟,当时没有电商,我们买东西主要是去商场,所以,之字形楼梯,快速通往购物目的地是第一要求,其次是尽可能多的陈列产品。
现在有些没有那么老的商场,也是这么设计的,这是一种设计思路的遗留。但最近十年内应该是没有这种商场新开业了。
现在的商场,或者叫城市综合体,本质上不再是购物场所,而是消费场所。消费包括文化消费、服务消费、体验消费等等。比如看电影、玩游戏、吃饭(吃饭本质是社交)、体验产品(比如试穿衣服,而真正的交易往往在线上完成)
所以,现在城市综合体,满足的是逛的体验,在用户的移动路线上,展示更多的可以体验的东西。所以,楼梯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帮助人尽快通达某一个地方,而是延长动线,展示产品或服务。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第一是购买力的变化,第二是电商的发展,第三,其实是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居住在楼房里,生活空间其实是比较逼仄的,所以需要时不时的进入空旷环境中,这造成了一种当代的广场文化。而城市里的广场,只有公园和城市综合体。显然城市综合体的价值比公园更大一些。
这种思维放到互联网产品上来看的话也非常常见。
例如:一般产品的搜索页面都会放一些推荐内容,在用户的目标流程中插入内容来获取更多页面曝光量和使用时间。(下图为淘宝搜索页面)
或是在一个流程结束后引导用户做一些额外操作,例如资讯类产品一般会希望用户对文章进行评论/点赞/转发等操作。(下图为今日头条的文章详情页页面)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在用户体验和商业目标有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进行选择呢?例如我在第二家商场的时候着急回家吃饭,希望快点下楼,这个时候扶梯为了商业目标的设计就会影响我的体验。但是如果像第一家商场那样的设计又势必会影响商业目标。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是说一下我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很明确就是商场的销售额、成单量。设计出良好的用户体验最终也是为了转化成商业目标。然后我们需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去减少用户的负面体验,如我下了一层扶梯后发现旁边不是继续下楼的扶梯,这个时候有一个明确的指引(继续下楼的扶梯在哪)就可以大大减少我的负面体验。
其次就需要我们来权衡牺牲的用户体验和得到的商业目标是否合适,例如微信的启动页从来没有放过任何广告,对于这一量级的产品,这个维护用户体验的做法的代价是每年超过百亿的收入。(公众号一片10W+的文章底部的广告大约能卖到12-15万元)。
此外还需要考虑产品处于什么阶段,如果是处于用户扩张阶段,那么就需要把用户体验放在守卫,避免为了短期的收益影响产品长期的发展。如果产品已经处于商业变现期,用户规模已经到了天花板,那么就可以首先考虑商业目标,适当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
作者:杜昭,微信:17611113635,微信公众号:设计的威严
想成为产品经理,提升产品思维,培养产品意识能力的可以扫下图老吴二维码咨询学习,老吴专业解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