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漫长的旅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坚定地追寻目标,从容掌控前行方向,凝聚个体的力量,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记住的常常是一个、两个精英天才、王侯将相的名字,但人类历史上诸多重要的革新,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两个人凭借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才、创意和勇气完成的。
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做着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小事汇聚在一起,碰撞在一起,最终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艺复兴可以看做是这样一个“翻天覆地”集中迸发的时代,而那又是一个每个人的出身背景和身份地位没那么重要的年代,也是一个个体可以创造自己一片天空的年代。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底下,我们却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天才成群而来”的年代。
今天想与你分享的文章,来自道长(梁文道)前不久在「一席」的一次演讲,原题目叫做《没有英雄,没有天才,革新是一连串的细节》。
没有英雄,没有天才
革新是一连串的细节
讲述 | 梁文道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席公众号(ID:yixiclub)
大家好,我叫梁文道。
我没有很炫目的东西让大家看,因为我是一个差一点就坚持用Windows98的人,这么多年来都从来没有用过PPT做报告演讲,我想在“一席”里面大概也属于少数派了。
但没关系,我虽然没有一个很好PPT给大家,但是有一个很耸动的题目——“没有英雄,没有天才,革新是一连串的细节”
1789年7月份,巴黎市民攻占了巴士底狱的那一天晚上,利昂古尔公爵去见路易十六,跟他报告今天下午出了什么事,然后路易十六就问:“这是一场暴乱吗?这是造反吗?”利昂古尔公爵说:“陛下,不,这叫做革命。”
历史上第一次“革命”这个词被用在这个场合。但是我要讲的革命当然不是那么戏剧化的、政治性的、很激进的、很暴力的革命,而是一个今天我们大家可能都不太意识到的漫长过程。
这个过程让我非常沉迷,我最近几年花很多时间去看这方面的材料,去实地看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就叫做“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个革命,只不过革命很漫长,甚至不应该叫它文艺复兴。
1.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天才到被佛罗伦萨当作礼物送人
“文艺复兴”这个词我觉得连中文翻译都是错的。那它应该叫什么?事实上,现代比较严肃的历史学家都已经不用“文艺复兴”这个名词了,宁愿叫它“早期现代”。
 “文艺复兴”的诞生地——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有个很有名的市民,今年全世界美术界的朋友都在纪念他逝世500周年,大家都知道,这位市民就是达芬奇。在伟大的艺术家中,达芬奇是我见过的能够得到“科技宅男”们认可的一个人。这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科技宅男会欣赏达芬奇呢?那当然是因为达芬奇是一个我们今天所说的全能的天才、通才。请注意,达芬奇拥有“通才”这个名号,并不只是后来的人才这么叫他,而是在他在世的时候,在文艺复兴那个年代,人们就已经觉得他是个通才,是个天才了。
他天才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够被佛罗伦萨当成礼物拿去送人。
佛罗伦萨在达芬奇那个年代曾经遭遇过很多次的政治危机。大家如果看美剧的话,可能看过《波吉亚家族》,其中波吉亚家族威胁佛罗伦萨,对这个城市的自治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佛罗伦萨当时就想要讨好他们,就派一个人去跟他们谈判,这个人叫做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作者(参考阅读:《一千零一夜》谈《君主论》
 《波吉亚家族》
马基雅维利跟人家谈判:这样子,我们答应你很多好处,你别征服我们,怎么样?我们多送一样东西给你。
送出去的就是达芬奇。达芬奇送出去干吗?达芬奇的好处就在于他真的什么都能干。
他被送过去之后,一开始是帮他们研究城市的堡垒、外墙(城墙)该怎么兴建。他后来还被人送去过米兰一次。今天大家可能想象不到,米兰过去有点像威尼斯,是有很多运河的,后来被填起来,到今天已经不存在了。达芬奇就被送去帮米兰设计运河里面的水道闸门。
2.

这位天才最特别的地方——
无穷的好奇心
所以达芬奇“全才”的名誉在当时就已经具备了,大家都说这真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他为什么会是一个天才呢?他怎么什么都懂呢?尽管有些东西天马行空,但是我们仍然很乐意把“直升机之父”等等概念加在他身上,尽管这些只是一个空想。
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手稿,1488年
达芬奇设计的飞艇手稿
达芬奇还不只是表面天才,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隐藏在了他的外表跟作品底下。比如说我们刚才看到的《维特鲁威人》的这页笔记。
达芬奇于1487年前后创作的《维特鲁威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素描作品之一
达芬奇有个很特别的地方,他的文字书写跟所有欧洲人几乎都不一样。他是从右写到左,倒过来,连字母都倒过来,所以大家都觉得这里面必然有密码。其实真正的密码是因为他是左撇子。

讲了那么多,我想说的是,达芬奇这些跟别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里,我觉得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他无穷的好奇心。
他大概留下来2000多页的笔记本,比他的画要多得多。里面列满了他每天要干什么,他要知道什么,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他要知道的所有问题都列在笔记里面。
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人。他一天的行程是这样——
今天要观察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样的;要去泡一个澡,看看男人们的裸体;要问一个法国来的大师,他答应给我太阳的尺寸;要去问另一个人,他能够教导我,在佛兰德斯(今天荷兰、比利时一带),人们常常讲的“在冰上行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去问一个很有名的做弹弓装置的人,他们在意大利东北方的城市的城墙到底是怎么建设的。
达芬奇研究子宫内胎儿(左)及手臂解剖(右)的笔记
达芬奇2000多页的笔记记录了大量这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找不到人解决,他就自己想。
比如说他想一个问题:当时的人常常说鱼游得比鸟飞得快,他就说这不可能,因为水的密度那么高,怎么可能在水里面动会比在空气中要快呢?他有时候会问:为什么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呢?
他有无穷的问题,他天天在想办法观察,想办法要得到各种答案。
于是从这里,我们可以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来把“达芬奇之所以是达芬奇”背后的条件逐一解剖出来。
3.
许许多多伟大的艺术家与建筑师,
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殊环境造成的
除了有无穷的好奇心,观察力特别好,达芬奇之所以是达芬奇,也由那个时代特殊的环境造成,而那个环境造就的可不只是达芬奇一个人,还包括那个年代许许多多伟大的艺术家跟建筑师。
这个环境就是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的工作坊制度。
这种工作坊使得一个要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一出道的时候不是进入艺术学校学习,而是先跟一个大师学习,在他的工作坊跟随他做学徒。
在这段期间,这位年轻人要学的不是一般的绘画或雕塑,而是学各种工程技术。比如说佛罗伦萨的百花大教堂的屋顶是怎么建上去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工作坊
在当时,所谓的建筑师跟艺术家,还有工程师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小的,专业分工并没有完成,所以在那个年代是同一批人干这样的事。
他要想这个顶怎么装上去,要想钟楼那么重的钟最后怎么铸成,然后又怎么样装上去。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工程,他们要学习数学,他们要学习几何,要学习各种铸炼的技术,要学习当时新流行的各种科技知识。
也就是说,在当时做一个艺术家,跟我们今天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有一大部分的时间干的是我们今天的工程人员在经历的一种训练。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同代、比他晚一辈的米开朗基罗也是这样。当米开朗基罗预备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设计新圆顶的时候,要用那么多的大理石块,所以他还要解决一个个问题:大理石从什么地方运过来?沿路用的那个船会不会侧翻?能不能够顺利地上岸?整个过程他都要参与、监督,这里面有很多工程问题是艺术家本人要解决的。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4.
50年间的一场革命,
才是让天才能成为天才的重要原因
我们下面要问的问题是:艺术工作坊里面的这些人,他们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从什么地方获得这种技能呢?这些知识是谁传播给他们的呢?是谁教他们的呢?只是上一代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导吗?当然不是。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1508—1512)
所谓的文艺复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这批人当时已经能够阅读许许多多古代的文献和对古代文献的再解读。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环节很重要,在那个年代,达芬奇如果想知道他自己问自己的那些问题,他是有地方可以问的,他向谁问呢?就是向那些有学问的人问。那些有学问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学问呢?那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都读书,那些知识才能够流传开来。
另外,这些有知识的人都聚集在了一个很密集的空间之内,比如佛罗伦萨。
达芬奇在佛罗伦萨这个城市附近出生没多久的时候,整个城市有四万人,四万人是什么概念?跟今天中国的一个小区都比不上。
但是在这四万人里面,从事木匠跟石匠的人已经比农夫要多了,这是个技术高度密集的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在这个城市里面有非常多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乃至于达芬奇可以在一天之内,针对刚才他提的那些问题,找到对应的人。
所以,达芬奇之所以是达芬奇要有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一种学术领域、专业领域之间没有明确分工的状态,所有的知识是互相撞击的。
第二,要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人才混聚在一起。
第三,这些人才的知识能够用一种大家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传达出来,一起沟通。
第四,他们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之中,除了亲身的教导、面对面的教导之外,已经有书籍能够在其中起到传承、传播的作用。
这些事情在达芬奇那个年代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比达芬奇早50年的时候,我刚才所说的情况可能都还不具备。
达芬奇出生前,直至达芬奇在世,这50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我刚才说的这一切有可能产生呢?其中当然有几个理由,比如说像佛罗伦萨这种大城市的兴起。
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佛罗伦萨做贸易很成功,其实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错的。
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实是一个经济衰退的背景,因为黑死病刚来过,人口死了差不多四分之一。那是一个经济急剧衰败的年代——反而才是文艺复兴的大背景——等于是在重建的同时,重新出发的一个过程。 
意大利画家博纳米科·布法马可于1338、1339年创作了《死亡的胜利》,十几年后黑死病席卷欧洲
到底是不是因为当时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人,比如说像美第奇家族特别雅好学问,喜欢招纳仁人义士呢?很多人也这么讲,包括后来研究所谓的创新领域,很多人提出一个概念,叫Medici Effect,美第奇效应,讲的就是美第奇家族他们这种人喜欢招纳各种人,使得他们能够会聚在一起,从而有了知识上的爆发。也有这种可能。
朱利亚诺·美第奇(左)和哥哥洛伦佐·美第奇(右)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其实你我都相当熟悉,那就是达芬奇在世的时候,恰好欧洲真正经历了一场在我看来是整个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印刷术革命
从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前,到达芬奇所在年代大概是50年。这50年之间,欧洲已经出版和印刷的书籍大概在1500万册到2000万册之间,这个册数比从希腊到古腾堡印刷术发明之前,整整一千多年里面所有的手稿、所有的书籍的总量还多。短短50年之间,印刷出来的书籍的总数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
约翰内斯·古腾堡印出了第一份交样
这50年间的这场印刷革命,使得各种古代的、域外的,比如阿拉伯的科学知识,所有这些知识能够迅速地传播到欧洲任何一个学习中心与图书馆。整个人类,至少在西方,对于什么叫“博学”的概念变得不一样了。
在中古年代,一个欧洲的修道院如果收藏一百本书的话,我们叫它藏书很丰富。但是到了印刷术出现50年之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图书馆就要收集两三千本书,这是起码的事情。
中世纪手抄本缮写士
印刷术的由来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古腾堡住在德国的美因茨地区。美因茨这个地区恰好有两种工业:第一种是酿酒业,第二种是铸币业。
酿酒业的发展需要什么科学或工艺技术吗?要的,那就是压榨葡萄,把葡萄给榨出汁来。美因茨最有名的就是做榨葡萄汁的机器,而且还越来越先进,因为要处理的葡萄量很大。而恰好那个地方又要铸造货币,铸造货币要干吗?你要研究一种合金的金属,很容易熔,但是又要耐得住,压这个货币上的字体、字形的时候它不易磨损。
这两种技术恰恰奠定了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那个地方不酿酒,不铸货币的话,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产生出来。
当然他要做这种试验也有他的动机,比如说那个年代手抄本的数量在增加,为什么手抄本的数量增加?因为有这个需要,大家开始关注一些遗失的古典著作,有很多的“书籍猎人”去修道院里面,有的偷,有的抢,有的买卖,或者有的抄。
那时候手抄的书是非常贵的,随便一本手抄本在古腾堡那个年代的价格是一个普通工人三年的工资收入。所以有利益的驱动,有这种现实需要,再加上刚才我所说的技术,古腾堡的印刷术就出现了。
抄写士(左)和手抄本(右)
5.
印刷术的出现,
意外地产生了冲决权威的效果
古腾堡的印刷术出现之后,迅速改变了整个欧洲,但是这层改变还带来了很多副作用。比如说地图越来越通行,因为有标准的地图可以透过印刷传达,这些地图以及一些相关书籍的传布,使得当时很多欧洲人看世界的方法不一样。有这么一个热那亚来的傻小子,叫哥伦布,他就觉得如果我一直往那边走说不定能到印度。
但是,它还产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冲决权威的效果
当活字印刷术出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古腾堡第一本拿来印的书是《圣经》。
《古腾堡圣经》,西方第一本以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由约翰内斯·古腾堡于1454到1455年在德国美因茨印刷出产。
古腾堡的《圣经》今天在全世界是天价一般的天书。当初为什么印《圣经》呢?你如果活在那个年代,你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圣经》是最重要的书,所有的书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
所以《圣经》的英文叫Bible,Bible来自拉丁文,就是Book(书),意思就是世界上没有别的书,就这一本书,只有这本书才是真正的书,所以古腾堡一开始就要印它是很合理的。
但是当你是一个商人,你有印刷机,你能印书了,你现在面对一个问题:你的市场在哪里?当时印刷商面对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有技术,但是市场还没被开发出来。因为当时的识字率不是那么高,那怎么办?
所以他们必须要创造这个市场,需要普及识字率,所以普及识字率是当时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议题,特别是对出版商和印刷商来讲。
但是一般人就算识字,粗通文墨,读书还是有困难的,因此他们就要方便这些书更容易让人去读才行。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呢?比如说开始在印刷出来的书里面加上一些便利读者阅读的东西——标点符号。
我们知道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文字在19世纪以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包括中国、印度在内,标点符号不是出版商的责任,更不是作者的责任,是读者的责任。我们看一本书假设完全不断句,也没有标点符号,怎么去理解是读者的问题。
所以从前中国人学读书,先花三年学句读,三年离经辨志指的就是这个,用三年时间先学怎么标出标点符号。
同样的,西方文献也是一样,过去标点符号不加在书上面,手抄本也没有,顶多手抄本每一行的第一个字用一个特别大的字母,换成红颜色,如此而已。但是为了方便那些刚刚学懂看字、勉强在学怎么认字的百姓读书,需要加标点符号。
加完标点符号还不够,因为有很多书是长篇大论的,看下来真的很累,于是开始要分段,很多书都是从那时候才开始划分段落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圣经》。《圣经》过去是不分段的,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开始系统地分段。
这种分段、分句、加标点符号来印《圣经》,对后来的另一场运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运动就是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和红衣主教卡耶坦会面
古腾堡的《圣经》印出来54年之后,马丁·路德发动了他有名的新教革命,他的宣言出来了。马丁·路德发动整场革命的基础,就在于我们今天人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阅读《圣经》,不需要经过天主教会的中介。
而且《圣经》这种印刷方法还进一步推动了新教自己的分裂。
我们知道后来的新教跟天主教很不一样。天主教有个大一统的所谓的大公教会,一层一层,像个王国一样,最终由梵蒂冈来决定一切。但新教徒不一样,新教徒很快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门派,各种各样的派系,这些派系最早的产生其实在某个意义上来讲跟《圣经》当时印刷的方法是相关的。
马丁·路德在瓦尔特堡的这间小屋里,将《圣经·新约》翻译成德文,桌上放着《圣经》初版。
怎么样相关呢?那就是很多刚刚出道的神学素养还不是很够的一般人,他可能今天翻《圣经》,随便翻到哪一书的哪一章的哪一句,他忽然觉得有灵感来了,上帝透过这句话在向我描述的真理是什么,然后我认定这句话,或者这一段,甚至这一章就是整个《圣经》的核心,整个《圣经》的解读必须从这句话或者这一段开始。
在这个情况底下就出现了很多小型的教派,这些小型教派各自有着自己对《圣经》的理解(这种理解通常维系于《圣经》中的某几句话、某一段落或者某一章节而产生),因此后来整个基督信仰在欧洲进一步分裂,带来了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很多的革命和运动。
马丁·路德于1521年出席由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召开的会议(Diet of Worms)。查理五世在此次会议上宣布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乃非法。
就像用大哲学家洛克所讲的,自从《圣经》被印刷出来之后,教会的信仰就开始分裂了。他的这句话讲得非常准确。
《圣经》普及了,能看《圣经》的人多了,但是因为印刷商为了方便大家多买多看《圣经》,他要在《圣经》下手脚,要给它标标点符号、给它分段,这样你就不用再把它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那么痛苦地读《圣经》了,于是意外地对这些革命产生了效果。
6.
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革新,
不是仅仅靠着一两个天才独立推动完成的
我刚刚讲这么一大圈,听起来毫无关系,那它们的关系在哪?我们回头看看,我们从达芬奇开始讲,然后讲到了达芬奇需要的一个特殊的背景,这个背景其中之一就是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播需要有知识的载体,需要有信息的流通,要有书,书这个东西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是让书变得更普及,更能够被人接受。
为了要让它更普及,更被人接受,有些商人在里面做“手脚”,让书更容易被阅读,更容易被卖出去。
这整个过程造成了14世纪末到16世纪一个以欧洲为发源地的一场全方位、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从文艺复兴,到地理大发现,到宗教改革,其实全都能够联系在一起。
整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像达芬奇这样的“文艺复兴三杰”,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天才,在独自推动着什么。
不是,它是很多很多人在每一个不同的领域,可能为了甚至是利益驱动的理由,在干一些当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然后这些“小事”不知道何时能够撞在一起、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整个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今天有时候会崇拜一些人,比如乔布斯,但是人类历史上很多最重要的革新不是一两个人凭着自己的创意、天才、勇敢完成的,而是很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做一些看起来跟我们后面看到结果没有关系的事,然后它们意外地撞击在一起。
如果我们想要催生这种革命,要给它创造一个土壤的话,那你就可能从我刚才描述的这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里面学到几点:
第一,要有一个自由流动的信息,以及知识、人员的往来环境;要有各种足以宽容当时不同见解的机会,尽管我们知道这非常困难。
比如,文艺复兴时代有这么一个波兰人,这个人后来也是经济学家、法学家,也是第一个提出“劣币驱逐良币”理论的人,这个人叫哥白尼,他写的书直到200年前才被天主教会正式从禁书名单上面拿掉,他的书写当时对天主教会带来多大的震动,多大的影响。
哥白尼在工作中。Jean-Léon Huens/绘,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这本书尽管是禁书,但是这个禁书太无聊、太没意义了,就等于今天教会宣布这本书是禁书,不让大家看,但是大家已经看了200多年,而且是人人都看,人人都受它影响,那种查禁几乎已经变成可笑的、没有意义的地步了。这就说明,第二,在文艺复兴年代,原来曾经有效、强大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权威已经沦丧。
第三,那就是各个国家之间出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展开的各种竞争,这些竞争使得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在抢夺最优秀的人才,或者是最有办法解决他们问题的人。
这个时候的欧洲恰好就是一个权力非常分散、大家竞争很激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底下,一个可以扭转世界格局的革命就能够发生。
所以如果我们要让未来我们能够有更大的创新能力,要预期更大的改变世界的动力能够发生的话,我们能不能够具备当时那种土壤呢?这就是我这几年对文艺复兴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7.
出身背景和身份比较不重要的那个年代,
我们看到“天才成群而来”
当然,这里面我们还能够找到一些很好玩的小故事,供我们今天参考。
曾经有历史学家形容,文艺复兴是一个“私生子的黄金年代”。达芬奇是私生子,薄迦丘是私生子,彼得拉克是私生子,利奥帕尔迪也是私生子。那个年代很多有出息的建筑家、学者、大诗人、大文豪、艺术家,都是贵族或者中产阶级的私生子。
达芬奇及佛斯特手稿(Codex Forster) 
为什么私生子那个时候好像那么有出息、有成就呢?
第一个理由,就是那个时候意大利人,特别是意大利贵族对私生子不是那么在意,反而是中产阶级比较在意。他们照样会给私生子很好的教育、很好的家庭环境,只不过他没有名分,只不过在继承上面不是处在顺位的第一位。所以,私生子反而很自由,能干很多自己想干的事,而不用一定要继承父业。
第二,他们得到了还不错的教育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稍稍有点像明治维新刚开始时候的日本,我们后来看到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很多有名的实业家、企业家,包括有些今天仍然存在的大企业的创始人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他们多半是一个家族的第二个儿子或者小弟弟。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的特点,也是家业轮不到次子继承,但是反倒有了更不一样的机会,自由了。  
这跟我们今天有关系吗?如果有的话,那大概就是——
那是一个每个人的出身背景和身份比较不重要的年代,一个没有什么是你将来必然一定要做的年代。对于这群私生子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是你非要继承不可的,你可以拥有自己创造的一片天空。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底下,我们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天才成群而来”的年代。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天才,但是并不是那么多时候天才是成群而来的。什么样的环境能造就天才成群而来呢?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也跟我一样,在历史里找到启示。
谢谢!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席(ID:yixiclub),小标题为编辑添加,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文字及图片请联系一席。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