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于牧民,就好像海洋之于渔民。/ unsplash
“草原之于牧民,就好像海洋之于渔民,它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环境,更成为了一代一代族群中间的精神烙印,一种归属感,一些老牧民一辈子都不愿意离开草原。”
被冠以“草原三剑客”之一的作家鲍尔吉•原野的作品《流水似的走马》中曾提到了牧民对马的崇拜与敬畏,当地语言中,走马被叫作“蛟若”。在牧民们看来,马具有人类远不能及的一些能力和品格,他们尤为赞赏马稳定的心性,力量和速度。他们管最好的走马叫“沃日宋木蛟若”即“流水似的走马”。
世代栖息在这里的人们仿佛早已懂得敬畏,人不是草原的缔造者,他们与草原日夜为伴,从不想要成为主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的站长张东鸿便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在草原站的第二十九个年头。作为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人,他的一生都和草原紧紧缠绕在一起。这片土壤哺育了这里数代的人民,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这里。像是一种反哺,静默地表达着恩义。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让张东鸿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一位颇有知名度的老牧民,家庭十分富裕,子女也已经在都市里安家立业,但他就是不愿意离开草原,依然一直过着牧马放羊的日子,因这就是自己真正爱的生活。还有很多牧民,他们不愿意驾车驶过草场,因这会对草场植被的生长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所以宁可多绕十几里路。
张东鸿将这种情结诠释为“草原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坐落在中国北面的草原距离大众无疑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但近来,这片辽阔、这抹翠绿,已经开始渗透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甚至成为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故事要从一个餐篮讲起。
今年年初,许多人去家或者公司附近肯德基就餐时都发现,自己点好的食物没有像以前使用一次性包装盛放,而是被放置在一个搭配了防油纸的有弧度的篮子中。一时间,小小的“可循环餐篮”出现在了众多人的社交平台上。后来人们才了解到,这一肯德基创新推出的餐篮已经成功代替了十余种堂食一次性包装材料,全国6千余家门店每年节约的纸张消耗预计将达2000吨。
这仅是故事的引子,缘起于餐篮,“以草为盟”种下与肯爷爷草原100万平米的约定随之而来——可循环餐篮用户以轻互动的方式扫码打卡,即可成功助养一平方米“肯爷爷草原”的“专属”草地。
这个项目是第一个由企业捐资开展的草原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而更重要的是,肯德基所做的一件事,是创造性地让普罗大众一起参与到了草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中。通过在全国超过6千家门店全面推广这一环保新举措,自此以后,即便相距万里,每位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举动,随时参与到草原修复的项目中,助力“种草”。这在全国是第一例,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全民参与。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一举措可谓意义深远。
作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站长,张东鸿参与、见证了这些年草原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被损坏、开始修复、修复失败、再尝试、再失败……仿佛一个生命体曲折漫长的成长过程。不仅如此,承载着文化价值的草原一旦被破坏,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致便会逐渐风干成一句陌生空洞的诗句。
在张东鸿看来,草原不是长满草的广阔地域,它永远不是耕地,不是矿石上的覆盖物,它是牧业生产的基础以及牧民生存的家园,它不为攫取者而生存,它只为自己而活,任何人没有权利去无节制的利用,破坏它。
“肯爷爷草原”这个公益项目让他陡然有了些许的慰藉,这是非常治愈人心的东西。
不久前,这片草原迎来了首批来到这里的大众探访者。他们来看看那“春天助养的一平米”,现在如何了?
探访团队从呼和浩特出发,一路向北经过4个小时车程来到四子王旗“这个餐篮很种草”公益项目地草原,一路上,他们都看着窗外的风景,这里和平日里生活的城市完全不一样。他们尝试想象着这一辽阔的土地和草原,终究在人身上留下特质——坦诚、豪爽,以及忠于自我而获得的自由。

四子王旗位于以畜牧业为主的牧民聚居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影响,该区域的天然草原正遭遇退化、沙化等现象,每年春季的沙尘暴影响着当地、华北乃至全国。长期以来,当地政府、牧民等社会各界一直在寻求并积极实施草原保护的方法。
但是修复生态到底有多难?“想让一块土地上长出草很简单,只要将草籽撒下去,浇完水,地面很快会变得绿油油的。但这并不是草原修复,而是种草坪,并且这对草原生态保护也是一种破坏。”
当地的草原专家表示。每种植物的根系周围都会形成微生物群落,在与植物共生中它不仅能帮助植物获得必要的养分,其自身获得的发展肯定会使它成为优势微生物。微生物是会扩散传播的,一旦该植物形成绝对优势,土壤中将遍布与该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其他植物有的会受益,有的则会受到威胁。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生长蒲公英的地方永远是一片蒲公英,有车前草的地方永远是一群车前草,虽然其中也会有一些其他草种,但它们永远是零星的、分散的,且长势比其他群落中的同类弱小。
要恢复草原人工干预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人工干预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力度,甚至这些要素出现的顺序和时间节点,要形成一种生态,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它们极其复杂、包含着无数偶然性。有些是没办法事先预想的。
“恢复一片草原从来不简单。最困难的地方还在于应对草原干旱的气候。”
以补耕为例。在驼绒藜育苗移栽项目区(驼绒藜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瘠薄、营养丰富的优良早生牧草。在荒漠草原区大规模建植驼绒藜人工草地,可以恢复植被,改良草场,丰富饲草来源,改善生态环境。),他们从驼绒藜育种人员处获悉,移苗已于4月11日开始,将育苗基地幼苗起苗,选择退化草场500亩进行移栽,采用机械划沟、摆苗、覆土、浇水,于7月下旬进行施肥。并对驼绒藜育苗地块进行了补播,这是最适合补播的季节。
但由于四子王旗项目区今年气候特殊,项目区降雨偏少,补播品种出苗了3次,前两次由于干旱,出苗后死亡,最近由于降雨,出了第三次苗,若后期无降雨或无法浇水灌溉,将造成补播效果差。
“但总得有人去推动”,张东鸿说得缓慢却坚定,以前尝试过,失败过,如今因为肯德基这一项目,修复工作得以重启和推广。在长期的摸索和实验下,他们也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所有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不禁感慨道,草原修复工作是与大自然抗争,与时间赛跑,难度高,见效慢。整个过程艰辛曲折,但就像是深深种下了希望。这些希望不仅种植在土壤中,也种在了越来越多的人心里,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探访者中,秀琳是一名大学老师,她望着眼前的驼绒藜地有感而发,“驼绒藜的种子不就类似蒲公英?希望环保的理念也‘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风一吹可以散播到更多的地方’”。
“肯爷爷草原”作为修复草原公益项目第一个示范地块,为了赋予其独特标记,工作人员还在一小片草地上撒上易生长的花草籽并适当养护。初秋时节,格桑花等盛开。这些都纷纷唤醒了老草原人儿时的记忆。这个项目的诞生不知不觉为所有人心里注入了无限的温暖。
改变在“润物细无声”之间发生。在各个城市的肯德基门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个餐篮很种草”和“肯爷爷草原”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小小的餐篮,与这片广阔的草原;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各个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地传播公益、环保的价值理念。更有像秀琳一样的幸运者能够以实地探访的方式了解项目地的生态现状、草原修复工作进展以及草原生态修复的未来规划,对草原生态保护也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
敬畏、自由、开放,这些精神凝结于草原文化,怀抱对于自然的敬仰,也坚守保护自然的责任。作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肯德基一直推崇和践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致力于节能环保的举措优化自身运营方式,实现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在希望的“种植”下,我们仿佛看到了鲍尔吉•原野的文学世界中所描述的画面:“光线以它刹那千里的怀抱告诉人们草原的辽阔,比长调唱的,骏马跑的还辽阔。如瓷器般青白色的天空刚刚醒来,而大地比天空更宁静,灌木和草毛茸茸地等待苏醒。““肯爷爷草原”上的故事,是一个用行动践行与推广公益理念的故事,是一场知难而进与时间赛跑的故事,也是一个平凡而优美的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