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自诩不算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当然也许我的父母不一定这么想,我读书学习很自觉,写作业很麻利,全都不需要家长的催促和威逼利诱,也不需要他们辅导。我不混社会,不打架不抽烟,不会乱花钱也不早恋。在家长眼里,大概我最反叛的地方就是有点拧,会坚持一些自己的选择,不希望什么事情都让大人安排,也因此和父母争吵过几次,其中最大的争吵是在高考志愿这个事情上,我父母只给了我两个选择(南开或天津大学,原因是离家近,也比较符合我当时的成绩),我以退学为威胁,并在快高考的时候坚决的旷课了一天,才争取到了其他的选择,但最后其实是双方都妥协了,我父母依然禁止我去南方,只是松口允许去北京,而我当时向往的其实是江南,浙大,南京大学都是我考虑过的目标,倒不是说我成绩有多好,坦白说毕竟占了天津地域的便宜,以当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天津考生的视野,这些学校在天津的录取分数线之低。不是吹牛,这些学校我可以随便挑专业。
这个前缀似乎和主题有点距离,但后来我发现小时候比较拧也不见得是坏事情,就是在工作中,在这几十年的人际交往中,依然会固执的坚持一些原则。
最近这两年油腻的中年人成为热门的话题,坦白说,如果我说我就很清高,很质朴,我估计连我老婆都不信,在网上,在一些社交中,我也不敢说我的言论就一定是得体的,行为就一定是端庄的,但有时候回望,凛然一惊,自己是不是变成了少年时曾经厌恶的模样?
人总是在成长,在变化,经常我们会发现自己以前的蠢笨和无知,我曾说过SB第一定律,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曾经SB过,那他一定是不可救药的大SB。(特声明,此定律仅适用于普通群众,不适用于党政领袖!) 那么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会对世界有不切实际的认知,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成长之后,我们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选择了务实和理性的路线,那是不是说,活的很世故,很圆滑,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也是一种成长呢?
这要看你改变的是什么,幼稚,狂妄,自以为是,这些确实是需要改变的,但一些价值观,一些曾经坚持的品质,一些信念和原则,是否可以更多的坚持呢?
前段时间有个刷屏的热文,关于中国芯的,我看了很不舒服,但是一直没有去反驳,作者曾经有年少理想的人,后来逐渐开始不得不适应社会,这也能理解,但提到去行贿,去给别人塞红包,是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很坦诚,也表达了对这样行为的厌恶和无奈,但毕竟,你并非别无选择!
我们以前常说,中国人并非真的厌恶特权,只是厌恶自己没有特权。我们也常说,勇士消灭了恶龙,逐渐自己变成了新的恶龙。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找出一堆的借口,理由,比如,别人都是这么做的;比如,社会就是这样的;比如,我也是为了家人的幸福和事业的成长。从而逐渐心安理得,甚至更过分的,变得洋洋自得。偶尔午夜梦回,想想少年时的信仰,不知道会不会有一点异样的感觉。
还记得咪蒙么,曾经愤愤的骂那些找关系走后门的人,然而当她的孩子面临入学的时候,嗯,必须承认,咪蒙还是很坦诚的。至于粉丝和读者,当然选择原谅她啦。社会就是这样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呢?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第一,屈从于世俗的压力,包括领导,也包括亲人,家庭的压力。
第二,贪图眼前的利益,试图走捷径,走看似更有效率的路线。
第三,缺乏抵抗力,对各种诱惑的抵抗不足,没有坚定的信念。
第四,容易找借口,虽然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会给自己找个借口,在内心替自己开拖,替自己辩解,从而让一些恶心的事变得心安理得。
第五,破罐破摔,可能最初对一些坏的想法和行为还会有一些抗拒,但心理防线一旦突破,之后就无所谓了,甚至会变本加厉。
第六,不擅拒绝,抹不开面子,别人的托付,多少年的交情,于是为了所谓的情谊和关系,就放弃了原则和信仰。
信仰是什么,就好比所谓的枪口抬高一寸,很多时候,你并非真的没有选择。
我第一份工作,是电信系统集成商,有一段时间似乎前途似锦,大老板很赏识我,提拔我到关键部门跟一个副总裁去做业务,工资翻了一倍,在当时应届生里绝对算是高薪了,说白了就是去跟电信机构搞关系,搞定科长搞处长,搞定处长搞局长,搞定局长就是老板钦点的接班人了,这是大老板指出来的路线图,在90年代,这个集团年营收几个亿。很遗憾,我连科长都没搞定,或者可以说压根没有去搞,被我上司以毫无积极性的问题训了n多次。
而与此同时,外面还有一圈硬件厂商(世界500强企业你们信不信)的名校硕士们围着我转,希望先搞定我,然后再搞定我的上司,然后再搞定我上司的上司,虽然他们的职场目标只能到高阶的经理人,但其实路线图其实也是一样的。直到我很坦白的告诉他们,我辞职了,从此各种客套,拍马屁和请客吃饭立即都不见了。(送礼是没有的,主要是我真不敢要)
在上个世纪,那份工资对我来说,其实还是很可观的(当时花钱也不多,房价也低,一年的存款其实足够广州天河买房交首付了),但我还是有选择权的。
虚拟币也在考验人性,有些钱看上去很容易赚,有些人在坚持信仰抵御欲望,而有些人以信仰为名给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找借口。
很多事业上的事情也是如此。
前几个月,为了给公司多搞点钱,去申请福建省的人才创业的一个什么补助,找中介做的资料,后来需要我去福州答辩,我当时连机票都买好了,那么去之前我找中介要了一下提交的资料好做准备,结果发现简历注水很厉害,我当年在绿盟,在百度,级别其实都不高,我觉得说出去也不丢人,但材料上填写的都是什么这个总监那个总监,其实说白了,申请政府补助,你说真公开出去,百度的李老板或者绿盟的眼圈老板会来打我脸么?多半不会,我也不抢他们生意不是,外面虚报头衔不是也挺常见的么,但我觉得,当年咱不是很看不起唐骏么,学历造假,如果我简历造假,和当年我所厌恶的人,有什么区别?
我就问中介,资料还能不能改,说不能改了,不过没关系,已经过审了,答辩完拿到补助的问题不大,不用改,(我对自己的答辩能力还是有自信的,无论是谈业务还是谈技术)那我还是纠结了一下,我说服不了自己,决定放弃这次机会,后来有朋友还在微信上问我,说看到答辩那天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想跟我见一下,我说我没去,放弃了。
回来后我也跟公司的同事反复强调了,无论是从业务发展,还是从产品设计,原则是什么,一定要牢记,勿忘初心。如果我们产品有缺陷,业务逻辑有缺陷,人家指出来,我们老老实实的改,这个是必须的。但如果说,某个有力的渠道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发展,但是要求我们产品和业务逻辑按照他们的逻辑修订,而触犯了我们的原则,那么对不起,我们宁可失去这样的机会。
当年《让子弹飞》意外的爆火,其中最让观众产生认同的是那句,站着把钱赚了。为什么观众会认同,因为电影带给观众的是美好的愿望,而现实往往很残酷。
我前几天又发了一个牢骚,具体的事情和人我不想多提,只说一句话,有些人跪的久了,在他们眼里,站着的人都是有毛病的。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真的有选择,但最后,太多人的选择是,找一个借口,来让自己心安理得。那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变成自己曾经憎恶的样子。
各位读者,午夜梦回,想想自己年少的信仰和理想,看看现在,还坚持了多少?

继续测试图书广告,我会选择我觉得有价值的书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