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连续两天显示,我爸要加我为好友。我怀疑他的手机被偷了,因为此前他从来没使用过微信。电话打过去,才知道他换了手机,还真的准备使用微信了。“等回老家,可以用微信和你们视频。”我通过了他的“好友申请”,顺便设置了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
在此之前,我爸对时代进步的追寻,停留在使用传统手机上。作为一个退休教师,他头脑也不算太过封闭。但是,在学会接打电话和看短信后,他就没再更进一步,没有使用手机上网,更不用说使用微博、微信了。
这种“落后”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他的安全我不用担心他会遭遇电话诈骗,因为他只记得我们几个的电话号码,也根本没有学会银行转帐,不管是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他都没法操作。我也不担心他被朋友圈那些帖子欺骗,他从来不看帖子。几年前有人拿着手机打开我写的文章给他看,他才知道我还在写文章。
我爸这么“落后”,却依然是我妈的依靠。我妈的“进步”,还停留在20年前的乡镇生活上,不要说拿着银行卡取钱,给她一张100元的钞票,她都不敢拿到街上去花,因为她没有能力识别假钞。这种“落后”并不影响他们的老年生活,相反,因为都不玩手机,他们聊天的时间多了不少。
如果我爸从广东返回河南,可能会遇到一点麻烦。他们更喜欢乘坐的是广州发往老家的普通列车,买两张卧铺票,睡一觉正好到老家车站。高铁更快,却要在离家更远的漯河中转。他们害怕乘坐高铁,也不太敢去广州南站,那里太过先进,这让他们恐慌。他们更习惯广州站,尽管第一次到那里时还被骗过,那里却更让人感到安心。
广州站
据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高铁,正在试行取消纸质车票进站。之前,这些发达地区的车站,既可以凭身份证刷卡进站,也可以持车票走“人工通道”。今后,纸质车票将只能用作报销,只能凭身份证刷卡进站,到车上寻找自己的座位。
对我爸妈来说,这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了。他们不会通过手机购票,必须把车票拿在手中才能安心,用我妈的话说,“没有票怎么行!他们只能期望,那趟落后的列车永远不要取消我查了一下,那趟列车座位和卧铺票都很足,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说不定哪天,就会被“调整了”。
网上对“取消纸质车票”有不少讨论。当然有人认为这很先进,可以节约一些纸。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一些比较文艺的年轻人喜欢纸质车票的感觉,两个站名,用实体标示了一段旅程,今后可能全部在手机的“我的行程”中了。还有一些人认为,弃用纸质车票,让事情变得更麻烦。需要去取能报销而又不能乘车的纸制票,总觉得怪异。
毫无疑问,用手机刷卡进站而不用取票,是一种进步。对最年轻的一代来说,这没什么困难,他们已经养成用手机处理一切问题的习惯。相关车站,已经试行了好几年身份证和纸质票的双轨制,现在完全可以更进一步,逼迫更多人养成用身份证进站的习惯。
困惑也不是没有。之前乘坐火车,只需要凭火车票,如今却需要三样东西了:用来报销的纸质车票(大多数公司都不接受电子账单),手机软件上的座位信息,以及身份证。对个体来说,到底是更简洁还是更复杂,实在难以说清。更重要的还有地区差异,有网友吐槽,在兰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坐车,检票时必须出示纸质车票,用身份证进站?对不起,没听说过。如果一个人从上海坐高铁到兰州,来回就要适用两种模式。
一件新事物的推广,需要三个阶段。先是一小部分尝鲜,这个时候完全是在体会创新。等技术成熟,开始大规模推广,这时候会造福大部分,而且很有可能会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比如,用身份证刷卡乘车,就比以前检票员用剪刀在车票上剪一个口子,过关速度更快。然后,是第三个阶段:对那些不能接受新事物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全民创业时代,在第一阶段尝试的公司很多,他们都靠讲述这个创新故事去争取投资。做到第二个阶段,是规模化生产和盈利的关键,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了不起的创举,几亿人在使用,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至于第三个阶段,那不是企业所能考虑的,现在各家互联网巨头都强调用户下沉,其实是在强行转化那些“落后分子”,把他们变成用户。
但是,即便是微信和支付宝,也有一个极限,中国仍然有几亿人,没有使用手机支付,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很多商场,从最开始大多数收银台使用现金,到现在只有一个“现金通道”了。去年,还有媒体报道过超市不收现金被老大爷投诉的新闻。后来证明多少有点乌龙,超市是收现金的,不过是一个专门通道,不显眼而已。
那个“闹事”的大爷,更多是发泄一种失败感。这是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我在成都的时候,曾有接近一个月没使用现金。即便是乘坐传统出租车,也可以微信扫码支付。有一天打车,司机看上去有六七十岁了,到了公司楼下,他拒绝使用微信支付。“我从来不用手机收钱”,“可是现在司机都用微信支付了啊”,“我不管。如果你没钱应该早一点说,我才不会拉你。”没有办法,我只好打电话给公司同事,让他们马上送钱下来。
按理说,给我造成了不便,司机应该有所歉意才是,但是我感受到的却是敌意。很明显,他反应过度了,是在借机发泄某种不满。我绝对不是他碰到的第一个没带现金的人,这种“先进”已经给他造成了伤害。他的激烈反应,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反抗的艺术。
我们很少倾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像高铁取消纸质车票的讨论,也看不到他们的发言一样,他们本来就属于不上网的人。在我们这个进步飞快的社会,他们已经无力追赶。更让人担心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被淘汰”就意味着声音不被听见,成为沉默的一群。
很多议题,即便是关于“如何养老”这样专属于老年人的话题,我们也听不到老年人的声音。所以,我们能看到最荒唐的一幕,年轻人担心着未来的老龄化,又纷纷在嫌弃甚至诅咒现在的老年人,但是却看不到被谈论者——本来是话题主体的回应。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成为被表达的对象,就注定无法参与任何“进步的进程”,这反过来又会证明并加剧他们的落伍。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狂热的“进步主义者”。几乎所有的公号,都在鼓吹年轻,即便你是一个老年人,你也得想办法让自己年轻起来。年轻就意味着有未来,意味着有进步的空间。怎么才算年轻?人们已经不在乎生理年龄,而是看“是否能否接受新事物”,有一天,你不再能接受新事物了,你就老了。
我总怀疑这是商业的一部分。新款手机出来了,为了证明自己年轻,或者不要被新功能抛下,我就必须买一台。新的应用和新的产品出来,也都要体验一番,谁又知道它是不是“下一个风口”呢?我年过四十,已经陷入这种进步主义的恐慌中。在深圳,我抛弃了地铁卡,开始使用扫码支付,但是由于操作不慎,关联了一张很少用的卡,一直担心卡里没钱被轧机拦下。
我们的社会无疑是“进步”最快的社会,别的国家还没见过共享单车,我们共享单车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这种求新求变的风气,是一个社会活力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进步本身,或者说还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一个更好的社会,一定是能够兼顾到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被淘汰”的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关注到他们的需求。
大家一周阅读排行

3.荣筱箐 | 20年前《黑客帝国》的恐怖预言,今天已成现实

5.王旭 | 为什么姚明郎平能在今日中国封神

点击文末在看,帮喜欢的文章冲榜
原标题被进步主义淘汰的人,还有没有通往未来的车票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