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     bcdef
二战结束之初,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几乎并不为严肃的政策制定者所敬重,以至于美联储安排他们在地下室里办公。而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们收获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推动历史沿着其偏好的方向发展。一本新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经济学家群体如何在美国、欧洲以及所有的新兴市场帮助改写当地的政策,并重新审视了由此带来的种种影响。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经济学人·商论》九月刊
付费文章《数字狂人》
上世纪50年代初,在美联储工作的经济学家很少。就算真有人供职于这家美国央行,也都被贬到了大楼的地下室,与真正做出决策的那几条走廊保持着一段安全距离。时任美联储主席的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承认,经济学家还是有他们的用处。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分析自信过头,远远超出我认为合理的程度”。他们最好还是继续待在地下室,和多余的家具还有老鼠在一起。

时移世易,而且也很难说清世道怎么就变了,本雅明·阿佩尔鲍姆(Binyamin Appelbaum)在《经济学家的时刻》(The Economists’ Hour)一书中这样写道。尽管有凯恩斯等少数有影响力的人士,但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一度几乎在哪儿都不受严肃的政策制定者敬重。在后者看来,经济学家就是一群对人类行为有着奇怪看法的三脚猫统计学家。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这个行当已经爬出了地下室,收获了非凡的影响力。


这个行业迎来扬眉吐气的一刻,靠的是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具有超凡魅力的知识分子。他们在那个时代发现了推动历史稍稍朝自己偏好的方向走的机会。近半个世纪以来,不修边幅的理论家们在全世界的政客那里都说得上话。他们志得意满的时光在金融危机、经济冲突和再次抬头的民族主义的迷雾中结束。阿佩尔鲍姆想将公众的视线引向经济学家在这片乌烟瘴气的降临中所扮演的角色。
... ...
... ...

↑扫码上方二维码免费下载商论↑
登录商论App更可收听原声音频

《经济学家的时刻》
 (The Economists' Hour)
本雅明·阿佩尔鲍姆 著
By Binyamin Appelbaum
【付费文章】欢迎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订阅后即可阅读九月刊文章《数字狂人》(The numbers guys)并聆听原声音频。成为订阅用户更可同步解锁商论发刊至今的1800余篇往期文章,包括700多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
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享金秋限量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