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国航的热词频繁占领着微博、知乎等平台榜首。
事件起因是一名乘客在飞机滑行阶段接电话,经乘务员提醒,该旅客态度良好地将手机调到了飞行模式。但是一位自称“监督员”的牛女士,在机舱中大声斥责其不顾航空安全,歇斯底里,并严重夸大事实。飞机落地后立刻电话喊来警察,导致包括牛女士在内的3名旅客和4名机组人员滞留近7个小时,以配合调查和调解。
事件的主角牛女士,她制止乘客打电话的行动无可厚非,但是后来歇斯底里地呵斥他人,自己却在客舱内随意走动,以及报警谎称受到了其他乘客的辱骂和威胁这种种行为,被网友口诛笔伐,“奇葩”、“按闹分配”、“制霸海陆空交通的女人”之类的词语都被加诸于其身。
随着事情发展,我们了解到牛女士原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激进行为是由精神疾病所引起的,那么我觉得对于牛女士个人就没有必要进行过度的指责与谩骂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和一个病人计较。只能寄希望于可以健全相关法规与制度,防止出现类似事件甚至是发生一些不可挽回的悲剧。
但是反过来我们再看国航,在整个事件上的表现“避重就轻、不作为、护犊子、体验差、听不进批评”,有违载旗航空的形象。
复盘一下国航在整件事上,教科书(反面教材)般的应对,诸位以此为戒吧。
01
事件发生后,国航面对李亚玲在微博的控诉,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然后在其评论中“偷偷摸摸”的写道:国航从未设置“监督员”岗位,也从未聘请任何外部人员担任“监督员”

然而从事件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航班机组人员对其自称“监察员”一事,并未予以否认,也未经核实,而是默认其具有监督权力一直在配合牛女士,导致了乘客与国航之间的对立。所以真的没有“监督员”这个说法么?
微博发出后,便有网友翻出了2011年国航举行仪式聘用社会监督员并颁发聘书的新闻,时任国航的几位高管都参加了颁发聘书的仪式。
http://news.carnoc.com/list/194/194481.html
国航瞬间被打脸,关于从未设置过“监督员”的评论随即被删除。
我就想问问,这种毫无公信力阅读量却巨大的内容,算不算大规模制造网络谣言?
02
随着事件发酵,国航高层联系李女士进行沟通。开始否认牛某的“监督员”身份。
03
更多历史细节被披露以后,国航称:一直知道牛女士患有精神疾病,但是无法辞退也不能限制她乘机的自由。
当问及如何预防再有类似事情发生时,国航给出的答复:
所以,当年泼了开水,是安全员去给人擦的脸么?
04
15日中午,李亚玲来到国航进行现场沟通,随机李女士通过个人微博发布了相关内容。
什么意思呢?我来尝试翻译一下:
1、到此为止,差不多就可以了;
2、国航没有错;
3、我都已经道歉了你还想怎样,想要赔偿是没有的;
4、下次还这样,遇上算你倒霉
05
整个事态全凭网友拼凑,直到周一,上班的日子,国航的声明才姗姗来迟:
可以看到,官方的回应,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无人陪同下登记的事实只字不提,对于假“监督员”没有任何惩戒措施,对未来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也一概不讲。有网友直斥:“您这篇回应还不如潜水装死不回应呢”
默认是监督员,没有监督员,不是监督员,没有赔偿,没法避免,没法拒乘,病人需要理解,乘客要谅解,法律需要完善,总之不是我们的错……国航的发言自始至终都是偷换概念、模棱两可、略带官腔。让人没有感到丝毫诚意,也看不到任何改进的方向……面对舆论的批评,一味的抵触与抗拒,着实让人失望。以至于引得人民日报站出来发文表态,指出其避重就轻,不作为,护犊子!
翻了一下李亚玲历史微博,发现了她原先是个记者,是最早报道成都饿死幼女案-李思怡案的记者,因为报道此案并执意追寻真相被停职两年,随后改行做了编剧。
默默给追求正义的人点个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