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字  ▲  关注订阅 她刊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来源 | 木棉说(ID:mumianshuo)

前几天,郭碧婷和向佐晒出婚纱照,有知情人爆料,俩人在当天就在意大利一个海岛举行了大婚,婚礼非常豪华,令人艳羡。
向佐
和郭碧婷大家都知道,他俩从电视剧《最美的时光》中相恋,再到《我家小两口》恋爱求婚。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也很高调,公众几乎知道他们恋爱的每个节点。
据说还有知情人士透露,他们还签了《新生日记》、《爸爸去哪儿》等节目,未来还有很多综艺要上。
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妻和别人不一样,俩人直到订了婚还分床睡。
在节目里,郭碧婷午睡的时候,向佐过来想牵着她的手一同入睡,郭碧婷就直言让他赶紧回去。
郭碧婷的准婆婆站出来解释,表示俩人还是实习夫妻,所以分床睡也正常。
不少网友表示震惊,这都什么年代了啊,订了婚还分床睡?
除了分床睡,他俩还立下了《婚后公约》。
向佐希望郭碧婷可以整理自己的房间,养宠物不超过四只,婚后共同承担家庭开销。

最后郭碧婷扭转局势,打扫房间成了向佐的活儿,在一些细小的家庭事务上作出了让步。
有网友表示不能接受,因为婚姻的基础是彼此互相信任,还没结婚就立下婚前协议书,不就是盘算着离婚嘛?

我们结婚不是为了离婚啊,大家就该互相信赖,彼此托付。
木棉姐姐认为,网友们说的都没错,可作为已婚人士,我完全认同郭碧婷夫妇的做法。
因为,协议防小人不防君子,如果大家都自觉遵守,那自然相安无事,你我都好。但世界上不止君子这一类人啊,还有爱耍赖偷懒,爱反悔的小人啊。
婚姻里充满鸡毛蒜皮,彼此边界意识模糊,那就更难相处的好了。
人都有裂痕,猫都想偷腥,我们能做的是不要敲打裂痕,也不要把鱼放到猫的面前。
婚姻关系里有个东西是维持婚姻的第一要素:
即彼此付出要看起来平等,两个人的心理要有平衡感。
不然一旦其中一方觉得委屈,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关系就会失衡。矛盾就来了。
前几年看了一个文章,说的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妈妈,出门倒垃圾也要穿戴整齐,对生活品质和个人素养要求都比较高。
然后这个妈妈在孩子12岁的时候,和她的丈夫离婚了。
原因是她的丈夫往她养的的兰花盆了弹烟灰、扔烟头,俩人什么都没说直接离婚。
即便在很多人眼里,她的丈夫高大英俊,能赚钱还会养家,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丈夫。
但在她的眼里,他触碰到了她的原则和底线,她觉得自己总是在帮他收拾烂摊子,那些沙发缝里塞满的臭袜子、乱扔的衣服、邋里邋遢心思粗放……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就像郭碧婷说得那样:
她不想在传统从属婚姻里冠夫姓,当个贤良淑德、表情空洞的家庭主妇。
她觉得自己付出的并不比丈夫少,于是婚前模糊的分工关系,从这里开始发力,两个人产生冲突和矛盾,往花盆里弹烟灰就成了致命一击。
离家的妈妈走之前对孩子说,希望你理解我,因为一辈子太长了。
是啊,一辈子真的太长了,忍是忍不过的。
没有明确的契约,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你不了解、不当回事的坏习惯就是在持续冒犯我。

所以婚姻契约好不好呢?好。
很多人为此讳莫如深,就是传统从属婚姻遗留的道德问题在作祟。觉得咱俩都结婚了,你怎么能谈这个?

然而到最后要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可能还需要我们歇斯底里的争吵和抗议,甚至离婚。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最开始就开诚布公的讲清楚呢?
所有的契约,本质上讲究的都是利益,讲自发和自愿。所以从某些角度看起来,往往会显得冷酷无情。
但契约的好处在哪里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们的权益,让彼此的责任和义务都清晰可辨,白纸黑字,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
我们不需要争吵,不需要通过控诉和抗议,它明确清晰的规定了我们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多好啊。
最后我想说,缔结合同、达成合作关系的两个人可以是亲密无间的爱人,可婚姻法不是用来交朋友的吧?

在这个时代,没什么黑白分明的好人和坏人,但多的就是这种无论如何都想占便宜的普通人。
比如郭碧婷和向佐关于做家务这件事的分歧,向佐希望郭碧婷来收拾房间,在他的潜意识里做家务就是女人该干的事情。
婚姻需要分工,但也需要彼此渗透。
不然你就以为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我们传统家庭关系的教化,男性愿意主动做家务的很少。
这就给他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长期在家庭中付出的女性是容易的。
一个朋友结婚三十年,她告诫身边的年轻女性:
家务一定要两个人分摊着做,写明白了最好。
新婚夫妇,女方揽下家务为爱发电好像很容易接受,可经年累月的操持一定容易心生怨怼。
而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做家务,有利于家庭感情的积极升温。男方有参与感,他才知道家务有多琐碎多难做,更容易生出同理心。
婚姻不是一口唾沫的事,多巴胺消褪之后,大家靠得恰恰就是责任感一起携手往前走。

所以,为了双方好,有些事最好清楚协商,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关于作者:木棉说(ID:mumianshuo),新女性全方位成长平台——传递成长价值、服务全球女性,相信知识,让女性更美。每晚九点,不见不散。
点个“在看”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