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一个香港人讲,原来香港每栋大楼下面都能养一个街边小铺,类似我们以前的报刊亭,卖点报纸和小东西,后来李嘉诚率先在他的物业里推行送报业务,这些小摊子就渐渐都没了。
人家说,你李家这么大的物业,还看得上这份利润,但是部分商人本质上就觉得苍蝇肉也是肉,况且这是自家物业里的生意

香港每个有铺面的房东都会计算自己租户的营业额和利润,一旦利润增加了,就会来找你加租。于是你以前在翡翠台能经常看到的卖车仔面和鱼蛋的店铺逐渐都关了门,被一间间药铺和金店,奢侈品店取代,专做大陆游客的生意。
所以你说为啥会有港人对陆客有敌意呢,假如你家门口你从小吃到大的云吞面馆倒闭了,全部变成了做外地游客生意的门面,你是不是也会怅然若失。
但是他们却恨错了对象,造成这一局面的是李嘉诚这种包租公,他们却恨陆客扰乱了自己的生活,反而去崇拜李嘉诚这种商业巨子
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去榨取最高的利润,房子人人都得住,香港人没退路,还好香港的新药研发业务不怎么好,否则他的专利药肯定是卡着病人的承受极限定的。

而那个用数码港土地建住宅卖的手段,也是一贯的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这是本能上的操作手段,否则为啥会那么早就把腾讯股票卖掉呢?
一个连卖报的利润都要赚干净的人,怎么可能不恋战呢?他是真的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啊!
已经90岁的李嘉诚,一定怎么也不会想到会陷入如今的境地中来。
中央政法委在微博公众号贴文,批评李嘉诚纵容犯罪,不是为香港着想,而是看着香港滑向深渊。
人民日报写的更猛: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
回顾李嘉诚的房地产发家史,内地曾经给予了他太多太多。
199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加速,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资金。但是,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大陆经济处内外交困,外资都在张望,对中国前景举棋不定。
但李嘉诚抓住了机会。
那一年1月16日,已经贵为“香江首富”的李嘉诚进京访问,受到热烈欢迎,在被会见中,领导人希望李超人多投资大陆,表示会尽力支持。
彼时的大陆,实在没有多少可拿的出手的条件,无非,就是土地。恰好,李嘉诚最擅长的是地产生意。
1993年4月2日,李嘉诚与东方海外合作成立了汇贤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东方文化经济发展公司签订一项合作协议,在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王府井斥资20亿美元建造了著名的东方广场。
十里长安街,寸土寸金,全国最瞩目的地方,李嘉诚能拿下这项目,足以证明其在内地受到的优待。
随着东方广场的声名鹊起,李嘉诚的内地房地产生意彻底开挂了,在帝都、魔都、深圳、汕头、顺德等等城市都拿到了大量土地,还都是位于市中心核心地段。
当时,国内的开发商还没成气候,一大批开发商在海南地产泡沫中破产,实力大的房企都心有余悸。
于是这个时候,成了香港房地产商的黄金时期,他们手握重金,又有政策加持,一路攻城略地,用很低的价格就把最好的地段收入囊中。
然而,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开发周期,满怀期待的人们并没有等到预想中立竿见影的经济拉动。
有的地块被囤了25年,在马拉松式超长的开发周期中,港商们可以凭空斩获几十倍的巨额收益。
李嘉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低价拿地——缓慢开发——坐等升值——出售获利。
这一手生意经算的很精明。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京誉天下别墅项目:从1993年一直到2018年完工,开发周期整整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
这四分之一个世纪,别墅项目周边配套逐渐完善,北京房价暴涨,从2千涨到6万,这个项目可谓获利颇丰。
誉天下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中国经济周刊曾在2013年做过统计,2005年是李嘉诚旗下公司拿地最多的年份,到2013年九年时间里全部29个地产项目就有18个未完工,比起去年国内房企高周转几个月的开发周期,李氏的开发周期真的不是一般的长。
在商言商,李嘉诚的策略并没有错:在房地产低迷的时候,低价拿地然后在慢慢开发,如果资金紧张的时候,就打包卖掉,如果资金不紧张,就慢慢开发慢慢卖,等周边配套完善,房价上涨。
但是,当初招商的地方政府就傻了眼了,本来希望引入李嘉诚带动周边开发拉动经济发展的,没想到人家囤着等你发展。
在这方面,上海人民感受颇深。
古北新区、世纪大道、真如副中心……都留下了李嘉诚的“神来之笔”。
古北新区项目:
2000年,上海第一豪宅区古北新区计划启动二期建设,由上海国企操刀,准备再造上海城市名片,其中位于古北路黄金城道路口的地块是整个二期黄金位置,这个地块的地标铺王和两街商铺被让给了李嘉诚。
结果是,古北项目一直拖着拖到最后一个开发,李嘉诚还把黄金城道、古北路沿街商场、店铺全部散卖,本来高大上的规划,变成了只能开小型超市、兰州拉面、羊毛衫市场。
世纪大道项目:
2005年,上海地铁4线换乘站世纪大道2-4地块招标出让。世纪大道作为上海唯一的4线换成大站,是黄金的上盖项目。结果被李嘉诚和陆家嘴集团各获一半土地开发权,楼板价12000/㎡。
只不过人们没想到,李嘉诚拿到这块黄金宝地后,整整十年过去了,这个上海市中心唯一的地铁4线换乘站上盖项目仍然是一片工地
2016年,李嘉诚把刚建好的世纪汇广场作价200亿卖给人寿保险,12年的开发周期获利124亿港元。
真如副中心项目:
2006年,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推出了第一幅核心地块,为两条地铁线交会站上盖,被李嘉诚以22亿底价拿下,楼板价3055/㎡。当时普陀区认为李超人会把真如建设成媲美梅陇镇的高级写字楼和商场,更会建设300米高的浦西第一高楼作为长江实业的内地总部。
但是天真的普陀人民没有等到高级写字楼和商场,九年过去了,只等来了切割成小面积散卖的廉价公寓式办公楼,铜川路还是铜川路,没有变成金川路。
13年后的2019年,该项目除了近几年逐渐散售的酒店式公寓之外,办公、商业配套均未开业。据媒体报道真如项目陷入出售疑云,而地价已经翻了十几倍。
陆家嘴核心区项目:
2007年,李嘉诚以楼板价10400/㎡从陆家嘴一级开发商富都世界手中买下陆家嘴X3-2地块,该地块与金茂大厦相邻,是富都世界在陆家嘴核心区的最后一块地。但是在拿地7年后,李嘉诚以82000/㎡的价格转手出售。
随着李嘉诚的一顿操作猛如虎,长和系一举成为内地的大地主,最高峰时,长和系在全球拥有2092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其中中国内地土地储备为1652万平方米,中国内地土地储备占整个长和系的78 .96%。李嘉诚的泼天财富,除了香港的地产,垄断港岛的供电、隧道、码头等公用事业,就得益于内地的土地储备。
03
如果说李嘉诚囤积住宅商业项目土地赚取暴利,其行为还算中规中矩符合本分的话,那么李嘉诚以同样的手法来操作旧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就着实有点“盗亦无道”了。
同样是1990年,在拿下东方广场项目一个多月后,5月13日,李嘉诚被请到了福州。为了迎接他的到来,福州政府打出大大的横幅“热烈欢迎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李嘉诚先生一行”,市委领导亲自迎接,李嘉诚捧着鲜花,带着他那招牌式的笑容。
李嘉诚到福州,是为了签一个大项目,那就是福州城的核心区“三坊七巷”的改造项目。
所谓“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所谓“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还有一条南后街。它的来历就很久远了,最早在东晋末年就有雏形。五代十国闽国的建国者王审知,还是大唐威武军节度使时,在大唐天复元年修建了一座城池“罗城”,城墙为夯土包砖,方围40里,开八个城门,城内居民居住地以三坊七巷一条街布局。
可以说,三坊七巷就是最早的福州城,历史沉淀深厚。三坊七巷是福州的经济中心,南后街商贾如云,行人如织,生意兴隆,又是闽地的文化圣地,曾有不少刻书坊、书肆和裱褙店。清末举人王国瑞曾赋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在读书人的眼里,三坊七巷就是帝都的琉璃厂。
三坊七巷的辉煌一直到近现代,里头有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欧阳氏民居、小黄楼、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陈承裘民居、水榭戏台。单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处,1600年历史,200多座明清时期民居,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的典型代表,被专家誉为“可申报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怎么说都不为过。
当时福州的一把手是位“文化经济”的高手,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时,就开创了旅游业“正定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将央视《红楼梦》拍摄地落地正定县,打造出“荣国府”景区,电视剧热播后,游人蜂拥而至,仅一年就收回了投资,“荣国府”景区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之作。
所以,他到福州后得知市文保单位林觉民故居面临被拆,就在1991年3月10日亲自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议定了“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
光有保护还不行,还需要在保护中开发,所以当时福州准备把三坊七巷也开发起来。能请到华人首富来开发,自然是一件好事。根据规划,三坊七巷将改造成集文物、旅游、文化、商贸、住宅、娱乐于一体的街区,带动福州的发展,在保留福州的历史底蕴、文脉的同时,发展福州经济。
福州是诚意满满,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福建)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闽长公司)就三坊七巷范围内的661亩地签订房地产开发合同,每亩地价98.95万元,合计6.5亿,把“三坊七巷”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了李嘉诚。
李嘉诚也是很给福州面子,表示要投资35亿港元改造和重建三坊七巷,5到7年内完工。在签约时,他对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说,李家的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他自己可以说是半个福建莆田人。
按理说,老乡是不会亏对老乡的,特别是从福州一把手到省里都给足了支持。
1993年8月,项目奠基,李嘉诚亲自参加奠基仪式。闽长公司请香港的设计师做改建规划,拿出了一份方案:三坊七巷原共有古建筑268处,开发改造工程保护其中42处古建筑、名人故居和36棵古树名木等,其余老旧的民居集中搬迁保护,所需费用由闽长公司负责,在腾出的土地上,盖一圈38层的高层住宅,小区中央设计一幢巨大的中央商场,其他是绿化用地。
闽长公司的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文化保护学者们的强烈反对,长期关注三坊七巷的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就是一位。李嘉诚的首席顾问、香港著名建筑师陈藉刚听说后,专门找到阮仪三征求意见,阮仪三劝他放弃这个项目,深受触动的陈藉刚坚决请辞,退出了设计,不再参与“三坊七巷”的改建。李嘉诚只得找人接替陈藉刚,继续动工,不断拆掉老宅。
项目的进展逐渐偏离了“开发老城,以文化促发展”的初衷,1995年10月27日,一把手主持召开福州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通过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三坊七巷的保护性建设,应保持其传统空间格局、坊巷结构”。只是,一年后,福州原一把手升到省里,市里一把手换了人。
到了2000年4月,阮仪三受邀上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在节目上,他痛陈“三坊七巷可能保不住了”,他说:“这么一个完整的历史街区,很好的三坊七巷,结果给爱国侨全部弄光了。我说爱国华侨不爱古建筑,我是真没办法。
节目播出后舆论哗然。两个月后,当时的建设部给阮仪三打了个电话,让他去一趟帝都,时任俞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三坊七巷”问题,会上要求“三坊七巷”的开发工程全部停止,重新规划,重新审定。
之后,李嘉诚将三坊七巷项目转包了出去,2003年,换了主人的闽长公司一期72.12亩地的开发建设工程完成,衣锦坊以北的大片老宅被拆除,在老宅的瓦砾上,修建了4座13层商住楼,被命名为“衣锦华庭”,很普通的南方商住两用楼,在一片老宅中突兀耸立,很不协调。
三坊七巷的古街区被削掉一角,加上三坊七巷南侧的光禄坊和一街之隔的吉庇巷被辟为马路, “三坊七巷”实际上只剩下“二坊五巷”。
各方意见更大了,2004年,福建省政协与省民盟、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在福州市进行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心城市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是:认定三坊七巷的一期保护改造工程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有格局和历史风貌。
时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省长卢展工将这份调研报告批转给省市有关领导阅办,福州市政府领导表示,将积极采纳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12月,经过多年谈判,福州市政府与闽长公司终于终止了“三坊七巷”保护改造项目合同,政府收回“三坊七巷”土地使用权。
在签约了12年之后,合同终止,但三坊七巷已经遭到了破坏,为了修复破坏,2006年开始,福州市政府筹措30多亿元巨资,着手进行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工程。
04
抛开内地对李嘉诚的种种非议不说,其实从香港人的角度来看,李嘉诚晚节不保也是必然。
很多人都知道,以李嘉诚为首的四大家族,通过房地产,控制整个香港的金融、电力、码头、电信。
700万香港人只能乖乖地源源不断输血给他们。
因为房地产,香港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
因为房地产,中国的芯片之父张汝京还被赶走。
因为房地产,茶餐厅,香港美食之魂,正在被逼关门。
因为房地产,就算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30多岁,还住在和父母的房子里,还是上铺。
如今的香港,被房地产压榨只剩下金融业,因为历史原因内地暂时不可代替。
金融虽然很重要,但只能给极少数精英人群带来巨大财富。
一业荣,百业枯,过度金融化只会急速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典型香港一家八口人: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4个6个月至14岁的子女,居住在面积10平方米的房间内。不夸张地说,现在的香港年轻人,打个炮都要到外面钟点房排队。
金融业和房地产造成年轻人稳食愈艰难,再加上通识教育对内地持续抹黑,
香港年轻人所有怨气香港政府发泄,认为港府才是最大凶手。
甚至还试图动摇一国两制。
这一切的一切,明里暗里都跟李嘉诚这些房地产商脱不了干系。
香港政府曾经因为住房的问题努力过。
当年董建华为解决住房问题,提出讲建公屋,结果被各大家族以破坏绿化等理由投票拒绝。
想搞数码城发展科技,结果被利益集团坑了,数码港变成李家的摇钱树。
香港这座城,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因为掺杂太多太多利益集团。
时至当下,又轮到林郑力挽狂澜:
宣布自己去年6月公布的六项房屋政策新措施将全部到位。
这几天,香港拟启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价,对地产商利益触动最大。
看来这次香港政府是动真格了。
90多岁的李嘉诚,却还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垄断土地资源,抬高房价房租,赚取高额利润,剥削几百万香港人,这样的局面已经持续几十年,但它不可能永远持续。
李嘉诚是商人,是逐利的。
但逐利不是唯一。
香港是属于中国的,咱这儿是社会主义热土,不是冰冷无情的资本主义寒窑。
李嘉诚那一代靠房地产发财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淘汰。
05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房住不炒”时,
没有人真的相信。
因为深圳房价还没超过香港。
之后决策层四连击,建立一座高坝:
1、限制房地产信托融资。
2、限制房企外债融资。
3、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
4、严控房地产开发贷。
房地产商哭爹喊娘,大家开始有点相信了。
今天的香港出现的问题,已经是房地产模式绝佳反面教材。
香港问题叠加贸易战,无论是上至庙堂,下至平民,都逐渐形成一个共识:
房地产游戏,不能再玩下去。
耕者有其田是建国的方略,居者有其屋应该是强国的方略。
如今,三大央媒的表态,更是验证这个共识。
这对香港,中国内地,两岸经济模式,或许都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会影响到所有中国人。
来源:综合自中产先生、吾星星、凤凰财经
长按关注公众号
加壹周刊助理为好友,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