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我可能不是猎头(ID:ksc0013)作者 | 老K 
15年前,如果我问一个80后北漂:你觉得你能一直留在北京吗?能在北京扎根吗?
他们的回答多半是肯定的,或者是有信心的。
今天,当我再就同样的问题,问一个90后,95后北漂。
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先漂着看看吧,不知道啊,呆不下来就回家呗;去二三线城市可能容易点,过两年不行就去那儿吧。
这样说的时候,眼神中是迷茫、无奈、疲惫
早9点和晚7点的西二旗地铁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眼神,刷着抖音,翻着朋友圈。
一个日活3亿,一个日活9亿。
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应该跟他们无关。
国贸的楼越盖越高,望京也起了很多漂亮的高楼,跟他们也无关。北京的房价据说跌了点,但还是在天上。
他们的明天,也许跟北京也无关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90后95后呈现了明显的两种极端——
一帮孩子特别积极,有活力,有创意,有责任感;另一帮孩子很丧,很佛系。你很难用一种调性和状态来概括这一个群体。
她带了一支几十人的团队,除了她一个资深80后,其余的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
前两天另一个朋友跟我说:现在的年轻人搞不懂,年纪轻轻的,朋友圈都是各种心法、修炼、灵性、王阳明什么的,头像也都是佛珠、书法、紫砂、茶叶等等。
他是资浅80后,30刚出头,创业者,带着A轮200多人的公司,手下也有很多年轻的北漂。
再往前一个月,聊了一个日活好几亿的现象级产品的运营女生,标准90后。大学的时候就做过5个创业项目,效果都还不错,至少让她有了几十万的收入。过两年想自己创业。
我说:你真的很棒,我看好你是下一个米雯娟
(80后创业者,VIPKID创始人)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让我不得不思考其中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社会阶层板结,是我能想到的一个原因。
社会阶层板结,在我的理解中,是这样一种现象——
靠个人努力,实现社会阶层向上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
当这种难度大到让你畏惧,让人无望的时候,我们会说阶层板结了。
对比十五年前后的两代北漂对于生活前景的预期时,我隐约看到了这种板结。
当一群95后蓬勃向上,创意无限;而另一群95后空洞地刷着屏,沉迷于无为、佛系等未老先衰的心态时,我也感知了一些阶层板结所带来的分化。
1
第一次感受到阶层板结,是99年在香港。
我不知道是在尖沙咀,还是油麻地,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的一处破败街道里,仰头正好可以看见太平山上的那些豪宅。
即使是20年前,那里的豪宅也已经是几亿几十亿了。满街跑的也都是豪车,密度和档次,即使今天的北京,也多有不如。
我真切地可以感受到身处其中的无奈和绝望。跨越几个阶层之上的生活纤毫毕露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抬眼可及,但又遥不可及。
你就算奋斗个几辈子,几十辈子,那些豪宅也还是可能一点边都沾不到。怎能不让人心生绝望,不把命运之手归于冥冥之中?
香港人平均打两份工,香港人的勤奋也是世所周知。
当时的我还挺庆幸生活在北京,一切都是蒸蒸日上,我也还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时至今日,20年之后的北京,我不知道年轻的北漂们,是否也有当年我遥望太平山顶的那一丝无奈。
2
最近一次真实地看到社会阶层向上突破的艰难,是在历史书里。
看一本写曾国藩的书,说曾国藩从平民之家到考中进士,整个家族实现阶层跃迁,花了40多年的时间。从曾国藩的爷爷玉屏公开始,累举家之力,让曾国藩的父亲考上了秀才,是考了17次,40多岁头发花白才考上的。然后曾国藩三次进京,终于得中进士。
这是一个家族历经了3代人不间断的努力,才换来的社会阶层改变。
但从历史的统计学来看,这已经是祖坟上冒了青烟的一番运气
秀才一级的录取率是百分之一,考中进士的概率更是小于万分之一。
在明代,如果不是出身官宦之家,或者是书香门第,普通农民家庭要培养出一个官员,平均耗时130年。这是整整5、6代人的努力啊!
要实现这样一个阶层跃迁,首先,第一代人要“先富起来”,至少家里要达到小地主的富裕程度,这样才有余力供一个孩子脱离生产,不必下地干活,而是一辈子专心读书。
第二步,开始读书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人,由于受家庭环境和教育质量的限制,一般顶多考个秀才。不过这也是家族崛起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些秀才可以亲自做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提供比自己更好的教育环境。
这样第四代、第五代,乃至第六代,才可能成为举人进士。
相比之下,曾家只用了40多年,委实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北漂扎根北京,对于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的家庭来说,应该算是一次小小的阶层提升,半层到一层吧。先不说今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单单就是房子这一件事情,不知道有多少是在父母的帮助下,耗尽了所有的积蓄解决的。
这么看来,这也是两代人的努力,30年的奋斗,总是要的
社会阶层板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各国的历史数据看,资本收益率总是大于经济增长率。而工薪阶层收入增长率基本上与经济增长率一致。
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就扩大了,并导致阶层固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一个底层人士奋斗而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后来一个加拿大的经济学家据此画了一条“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它说明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财富越不平等的社会,越具有较低的代际流动性,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子女处于父辈的经济阶层的可能性就越高。
阶层与代际流动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
年轻人要能看到向上跃迁的可能,才能看到奋斗的希望,整个社会才是活性的。
如果这种向上的可能性因为阶层固化而很低时,低阶层的人们就很容易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又进一步加大了阶层板结的趋势,陷入恶性循环。
比如你老大的位置是铁打不动的,你升迁无望,你会怎么办?跳槽么?公司之间还可以,如果是一个社会呢?你往哪儿跳?如果跳又跳不了,升又升不了,人自然就会无望,就会消极,就会佛系。
发达国家都会征很重的遗产税,一个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尽可能地阻止阶层固化,激活阶层之间流动的活力。
吃饭闲谈中,一个朋友说:你是你爹妈花20万培养出来的,人家是父母花了2000万培养出来的,能一样吗?
小石头跟小岳岳长得有点像,都是大脸盘子,胖胖的,也是河南人。
5年前第一次来北京,跟着我做了一年多的猎头,做得挺不错的。后来大致是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回去了老家发展。
1年后又回到北京,应该是在老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
后来联系少了。去年小石头找到我,聊了很多,说这次肯定是想清楚了,决心扎根在老家,跟朋友合伙做生意。我挺替他高兴的,觉得小石头长大了,终于沉下来了。可以找个女朋友,成个家,立个业。
没想到没过两个月,又回北京了。
我算了一下,这5年间,小石头3进2出北京。这一方面是他还需要磨练自己的心性;另一方面,也是如今的北京,生活确实不易吧。
这大约就是如今的北漂生态——留下,难;回去,也难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帝都北京,离开的,和留下的,其实都不容易。
小岳岳肯定是在北京扎下了根,或者如果他愿意,如今的他去哪里都可以扎下根。
我有时候觉得挺对不起小石头的。如果我有老郭的能耐,小石头在北京的路,应该不会这么磕磕绊绊的。他也许已经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也许还有一个跟他一样胖胖的大脸盘子的娃。
图片:网络
公众号ID:zhubianshuo
《主编说》:深刻解读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主编说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 林彪为什么会死?周恩来为什么大哭?
△ 危险的游戏:特朗普故意搞差美国经济,明年可能退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