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走进英国课堂
木头小人匹诺曹早在100多年前,就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好孩子有多重要!
还在孩子呀呀学语时,我对于他的诚实教育便列入了日程,但谎言还是如期而至,并没有因为鼻子会变长而有所忌惮。
比如,明明水杯里的水纹丝未动,孩子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诉我已经喝过水了;
明明一堆因为粗心造成的错误,他会信誓旦旦地说作业已经检查过了……
坦白的说,孩子的这些行为让我很是恐慌了一阵子,这才几岁呀,就开始撒谎搞对抗了?是不是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在《今日心理学》看到一个小实验,研究的是9岁以下孩子的思维方式。关于孩子为何会说谎,从这个实验中倒可以一窥究竟。
实验很简单,讲的是研究人员在一个房间的墙上,放了一个飞镖靶,离靶子很远的地方,画了一条黄线,房间里还放了一个椅子。然后,研究人员把孩子领进房间,给他一把飞镖,告诉他,要站在黄线后面投,投中一个,就给他一块糖。接着,研究人员会和孩子说,自己有事出去一下,但是孩子可以继续投飞镖。
孩子们不知道这个房间有摄像头。当研究人员回到房间的时候,发现飞镖基本都插在了靶子上。但实际上由于黄线离靶子太远,孩子基本上是没法投中的。
研究人员会问孩子,有没有越过黄线,超过90%的孩子会回答没有。因此他们撒谎了。
在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研究人员又找了年龄相同的一群孩子。同样告诉他们不能越过黄线,不同的是,研究人员会告诉孩子:房间里的椅子其实不是空的,而是有一位隐身公主坐在那里。我能够看到并且和她交谈,但是你不能。她会告诉我当我离开时,这里发生了什么。
这一次,超过90%的孩子没有越过这条黄线。
第二次参加实验的孩子,因为相信有人看着自己,因此他们会遵守规则。有时候孩子之所以撒谎,只是想要说出家长想要听的内容,哄家长开心。
释然了。
家长和孩子对撒谎的定义不同,撒谎行为的产生,更多的和孩子的年龄有关----尤其是小孩子,他们撒谎的目的,不过是在讨好父母。
其实仔细观察下孩子的日常行为,很容易就能找出孩子撒谎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三种:
1、分不清想象与现实
6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等原因,常把幻想和现实混淆了。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我问他今天玩了什么,他会告诉我说去太空探险了。
其实这就是谎言的一种体现,但很多家长都不会认为这是说谎,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丰富活跃的想象力的体现。
确是如此,对于自己记不清的事情,孩子会自行凭借想象补全。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2、合理化某种要求
孩子在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时,会通过讲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话来合理化自己的要求,这是一种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孩子趁我不在家时偷吃了几块糖果,被发现后,却骗我说是经过奶奶同意才吃的。这种说谎行为往往会引起家长们的轩然大波,示为孩子开始学坏的标志。
这与家长认为的坏和孩子心中的坏,是完全两码事,只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最快最简单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3、逃避惩罚的自我保护
6岁左右的孩子会因为想要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试图欺骗,说谎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行为。
比如,孩子明明做了某件事,却选择拒不承认,通常是因为孩子能轻易地从家长的神态、语言和音调中判断出自己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出于愧疚、自责或害怕,他们被迫选择说谎。
经这么一分析吧,发现孩子说谎也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引导。
首先要意识到,孩子的思维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面对孩子撒谎时,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而不是问一个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等着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比如,当家长发现孩子拿着棒球棒,站在一个碎了的花瓶旁边时,一般都会问发生了什么?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说真话,并且会受到惩罚;也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希望家长会相信他。因此,他的选择是,100%受到惩罚,或者是,50%逃脱惩罚的可能性。
如果从孩子的思维出发,家长最好不要问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
就要直接对孩子说:你在家玩的时候打碎了花瓶,你的惩罚是做两周的家务。但是,如果你道歉并告诉我你应该做什么,你只需要打扫一周。
这时候,情况就变了,孩子必须承认错误,并且说实话,以便得到较轻的惩罚。
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说实话,而不是大发雷霆;等孩子习惯之后,做错事的时候自然就会道歉了。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说谎后,第一反应通常是给孩子下套,比如:好好想想,你今天偷吃巧克力没?
当孩子不承认时,便会更生气:你确定?我明明看到你一个人把盒子里的巧克力都吃了,你竟然说谎骗我。
孩子是极为敏感的,当预感到自己笨拙的谎言即将被无情地拆穿时,他们会对回答这些问题产生本能的抗拒。
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说谎无用,但说真话又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家长和孩子在相处中应该避免出现设计圈套的行为,不要用咄咄逼人的态度激励孩子努力提升说谎技巧。
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请把这一天郑重的记录下来,因为孩子第一次有意义地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标志着他有了开创性的行为,并能主动与周围环境打交道。(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
谢谢收看,欢迎留言探讨。

“英国养娃那些事儿”诚意推荐,欢迎转发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