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奕辰
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博士,中国青年团结会会长
不管啦!我就是被统战了嘛!
“不管啦!我就是被统战了嘛!”办了十几年交流活动,被呛得如此直白,倒也是相当少有的景况。
怼上我的,则是我们协会里的志愿工作者。负责陪同来访的大陆朋友拜会台湾各组织团体,从安排行程、处理生活所需,到筹划文娱活动,不一而足。
至于原因其实挺常见的。自早到晚排上六、七个拜会或研讨活动的高强度参访行程中,年轻男女朝夕相处,让两人除了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一起完成的“革命情感”,也逐渐萌生出好感,开始有些玫瑰色的暧昧氛围。
本来就成年人了,自己为自己负责,因而每年总难免有个几对,修成正果的也不是没有。
意外的是,这哥们在台湾是铁杆子“独派”……家族经历过二二八事件与国民党在台的白色恐怖,前后三代人中,没一个投过票给国民党,怕连身体里流淌的,都还是墨绿色的血液。至于私底下聊天时,也免不了对于大陆的各种轻蔑与吐嘈。
而因为不了解或资讯不对等,或者根本也不想了解,对他而言,大陆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存在。来参与活动,多是因为协会里其他志工伙伴的情谊,或是参访行程本身比较有趣,加上放暑假相当清闲的缘故。
“我对中国大陆完全没兴趣了解,对那个地方也没好感,他们要统战我比阿汤哥出一趟任务还要难。”是他经常挂嘴边的话。
当然,由于不了解,会弄错“统战”这个词汇的真确意思,也是情有可原。
因而知道他喜欢上那个女生,套句高雄市长韩国瑜的话,根本是mad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引起一众志工伙伴们的笑话:“不是说你打死不会被统战吗?”,也才令他有如此大的反响。
这情况我也只能说……哎!真香!
至于跟一个大陆女孩谈感情,怕在他家里,不单是一场家庭革命能解决……就如笔者祖母在生前总耳提面命,要笔者“不能娶外省媳妇”、“少跟外省囡仔结交” ,总担心晚辈会上当受骗。那一代人,无管有否在政治上受到迫害,多数都受过当时国民党政权的不公正对待,或因本省籍身份吃过亏。这样的生命经验引导其逻辑推判与情绪反应,并非全然不能够理解。而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敌视与政治不正确,却也不忍苛责。
所幸,笔者向来都不是听话的小孩,未有因此产生自验预言。否则也不会与出身河北的内子交往、结缡,而朋友圈里,最多的还是大陆朋友。
回到那个哥们来,由于女孩在国外求学,随后他每个月跟家里找各种理由飞出去一趟,如同黄舒骏那首《两岸》讲的一样……时不时也开始会上大陆媒体网站、留意大陆的各种资讯,主动探究大陆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脉动。
对他而言,中国大陆终于进到他实际生活里,成为日常,而不是往昔那个一期一会的非常。
那些在民间交流活动中牵出的姻缘
确实,上述的例子比较极端。但如前面提到的,绝不是单一案例。在笔者办理两岸交流的经验中,见到过太多台湾男生/女生与大陆女生/男生走到一块儿。
一个傻哥们,第一次来台湾参与交流,就在我们举办的研讨会中,提出一篇谈两岸婚姻的文章,誓言一定要跟台湾女生交往。甚至往后的几次活动,都申请以志愿者身份,来台协助交流活动办理……不过可惜,五、六年过去,这位兄弟几次表白都“十动然拒”,还需要再接再厉。而基于好的志工伙伴其实并不容易招募这个很现实的理由,笔者务必要一直看好他就是。
另一位志工伙伴,第一回参与便跟活动成员一见钟情,活动结束除亲自送机送到海关门外,更在隔天办理台湾“护照”跟大陆的“台胞证”,被其他伙伴笑称:“人家第一次办护照是为了出国,但你第一次办护照就是为了回国”。结果在热恋数年后,目前已与对方有两个小孩,就算在异地重新开始有些困难,却也一直是甘之如饴。
至于笔者,同样在交流活动中与内子相识,彼时她人在韩国求学,于是每隔两周到首尔待上两周成为我的固定行程,最后连博士论文都秉持着不浪费的精神,改为研究韩国的国家发展模式。终于皇天不负,在交往两年后成家。
更别提远一点的例子,敝会活动至今已二十余届,除笔者知道的几位师长与学长姊都选择了两岸婚姻,听说去年仍有最初几届的活动伙伴再次在海外聚首,由于彼此曾互有好感,又都丧偶与离异,因而决定再续前缘。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堪称传奇。
而虽然笔者每次都会故作无奈地开起玩笑说:“麻烦诸位不要再把活动办成恋爱巴士了!”,但每每感觉到活动中的男男女女有点情愫正在孳生,还是很为他们/她们开心,毕竟真的是难得的缘分。
当然,也或许只是身体里面的“八卦魂”又烧起来了而已。
全球化时代,当台北跟北京、上海的距离,比起台北到台中、高雄的距离还要近的时候,再带上血统、语言跟文化、生活习惯等背景相似的加乘效果,人与人之间的跨区域情感流动,丝毫没可能加以阻挠。台湾55万余“新住民”中,有约莫34万的大陆籍配偶,并不是毫无缘由。
至于小伙伴中,则有些成、有些没成。终究交往是缘分,但要长远走下去,则是两人的共同修练,都有欢笑、有感动、有泪水、有争吵,都需要认识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关系永固。这一点,无论大陆或台湾都相同。
不过在两岸民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类似文章开始的那孩子一样,对平时没怎么接触大陆,全部信息都源自偏颇的媒体报导与欠缺深度的网际网路资讯(导致或未必厌恶中国大陆,但鲜少能对大陆产生好感)之台湾人,有了更直接认识的渠道。从而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并对两岸现状有了更多观照,不再人云亦云。
纵使在这孩子的故事中,最终他与那一位大陆女孩未能修成正果,但他往后的生命历程里,再与人谈到中国大陆,已不会仅只是全然拒绝接触,或只能够提出些不太用脑的看法。
从此,所谓的大陆就他来说,不再是冷冰冰的一个新闻用语或历史名词,而有了一定的温度。
两岸婚姻的现实问题
当然,两岸间的婚姻关系还是有现实的难关必须跨越……
笔者的一个大陆朋友,在海外因为活动与他的夫人相识相恋,决心结婚来台开始新的事业。但却因为台湾政府对大陆学历的承认作业有缺陷(除了985与211学校之外,基本不承认其他学校,不够细致、没有区分出某些专业确实是优秀的大专院校),导致他就算有十分令人敬佩的音乐天赋,非常勤力,也真心热爱音乐教学,却无法成为台湾中小学的师资,最终只得去从事与所学无关的工作。过得辛苦倒是其次,主要还是在于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就满足无法达成。
也有几位大陆配偶,由于初来乍到,但所有亲人朋友都在内地,即使每晚可以视讯通话,却还是难免寂寞。即便后来建议她们去参与台湾“社区大学”、志工团体乃至于教育机构的各种插画、写作跟语言课程,或与其他外籍配偶团体连结(不是太建议最初便参与大陆配偶所组成的团体,则是因为在台湾,许多大陆配偶组织都不可避免有小圈圈的问题,或为垄断资源产生寻租活动,恐怕因此得面对更多更复杂、更教人烦心的人际交往与实际利害矛盾,再者太容易形成“同温层”,其实对融入无太大帮助),周末也与其相约一起看电影、睇展览、逛商业街或同去菜市场买菜。
但那个不处于原生社会、孤立无援的不安全感,也包含与夫家/妻家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乃至对往后有小孩时的教养观念、养育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产生的各种纠结,久而久之,容易让人在心理层面产生负面情绪。
另外当然,由于两岸相关议题在本质上的复杂性,也很容易受政治因素的扰动。特别在台湾内部局势转变引起的两岸大环境剧变时,会让人对未来衍生各种不确定感……2016年,笔者见过部分朋友被台湾的某些人视为寇雠或“共谍”,回了大陆又不被当作自己人。今年七月底、八月初大陆方面停发赴台自由行通行证,也接到陆籍配偶朋友微信询问笔者,会否最后连她们/他们来台的通行证都会停办的提问,真的很让人心慌。
至于在社会上,纵算是普遍来说,台湾社会对于陆籍配偶、外籍配偶在寻常生活中并未存有过分强烈的歧视。但那个异样的眼光依旧存在,只是相较于过去是稍稍淡了一些,而某些敏感的时间点也还是会有些对立的景况。职场上,那个从属于大陆配偶身分的“隐藏天花板”,就算从最宽松的标准来看,也不能说它不存在。而这些有可能碰上的境遇,都需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建设。
做为两岸民间交流同心圆的最内圈,真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因为“有爱”就得以解决的。
只是没有爱的基础,也绝对无办法解决问题。
究竟与所有的婚姻关系相像,两岸婚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可能遇上这些或那些问题,不根属两岸,只属于婚姻。同样都需要坦率,需要热忱,需要耐心,需要爱与包容,以及彼此尊重。遇到状况,也都应该不逃避、好好地面对。
而这时候,另一半坚定的支持与自身的调适就很重要了。
像前面提到那位学音乐的朋友,来台半年后,决意调整好姿态,除找到一个攻读硕士的办法,让台湾教育部门承认外;看到在台陆生与陆籍配偶的艰辛,亦筹组网站与协会,帮助大家解决生活问题与融入台湾社会。
还有些陆籍配偶,坚持自己的定位要由自己来掌握。便积极地参与在地事务,不仅服务“新住民”,也加入地方一些志愿者工作,或担任子女就读学校的“故事妈妈”、“交通导护”,或者到学校里教授辅导所长、分享个人经验。他们/她们从行动上改变普罗大众对陆籍配偶的刻板印象,实际对两岸民间的互信与融合发展起到正面的效果。这样的例子绝非少数。
而在工作上,容或那个隐形的天花板依仍存在,但只要专业能力强大,自身的存在没有被忽视的可能,身上的光芒,也必然有被看见的契机。
只要够勇敢,必定能找到风,飞得更高更远。
- 完 -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