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闻热点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最新最有趣的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中年少女」
喜欢少女粉和枸杞,享受单身和cp
“2019年9月10号的我,近三十岁,喜欢少女粉和毛茸茸的玩偶、喜欢小鲜肉、喜欢甜甜的小宠文,是崽崽的妈妈粉。我不想谈恋爱,经常熬夜,化妆品只买抗衰老,每天黑芝麻枸杞保温杯。中年少女说的就是我了。”
这些天,微博上很多人都在讨论着“中年少女”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喜欢充满少女感的东西,也用枸杞黑芝麻保温杯养生;享受一个人的单身生活,又沉迷于小鲜肉和甜甜的言情小说。
那,为什么会有“中年少女”现象出现呢?

1. 渴望年少
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使得大部分人在上大学后才开始学着找寻自己。迟到的成长把童年送向了中年。面对社会的残酷竞争和压力时,进入幻想世界是逃避现实的方法之一。
过于陷入儿童幻想的症状也成为“彼得潘综合症”,用洋娃娃和少女粉装点生活,想象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拥有天真烂漫和天马行空的权力。在成年人的社会,却只用孩子的方式找寻自我和获得短暂的幸福。
2. 恐惧衰老
恐惧管理理论指出,人们为了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自我实现和自尊。对于“内心还是宝宝”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像小孩子一样永远充满活力”更吸引人的了,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关心自己的头发、作息、身体,我们害怕衰老,恐惧面对自己不再年轻的事实。
3. 享受自由
当今人们很难再接受自己被规则“绑住”的生活。当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时,当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生活时,当女性要兼顾事业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时,单身主义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我可以一个人,再有一只猫,约上三五闺蜜,烘焙、跑步、读书、八卦、煲剧,一辈子就过去了”。婚恋观的变化与社会结构的滞后促使许多人拒绝谈恋爱,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4. 弥补孤独
埃里克森的八个生命阶段理论指出,二三十岁时最重要的是与朋友爱人亲密感,到三十多岁后,人生最重要的是繁衍感。繁衍感泛指以有意义的方式帮助那些在他们去世后还活着的人,可以通过当父母、帮助其他人的孩子或为社会做贡献来体现。好闺蜜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提供爱情和繁衍感,甜甜的小说和磕cp提供了大量另一半的幻想,既没有婚姻的负面压力,又能满足对爱情的需求。而做崽崽的妈妈粉等方式,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繁衍感。
其实,不论是中年还是少女还是中年少女,标签只是一个符号,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02
易感基因」
携带易感基因+童年创伤=高攻击性
每次发生暴力案件时,总会有一些对施暴者童年悲惨经历的报道。有人将他们的危害行为归因于童年创伤,有人却认为很多人都有童年创伤,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危害他人。为什么人会表现出差异呢?
一篇今年9月发表的文章指出,相比曾经单方面关注儿时挫折的理论,现在更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攻击性不仅仅由环境因素或基因单方面决定,而是由环境因素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携带某种“风险”或者“易感”基因的个体更加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
其中较受关注的基因有三个:MAOA(单胺氧化酶A)、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运酶)和5-HTT(五羟色胺转运体)。研究者认为,这些基因与童年期虐待在攻击或反社会行为中存在交互影响:同样是经历了童年期虐待,携带MAOA低活性等位基因的个体比MAOA高活性基因携带者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或许在未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出生前的基因分析,得知小婴儿的易感风险,提前对其家庭环境进行干预治疗啦。
03
「方言」
我真的分不清n和l!
新学年的开学季,又到了各地方言迷惑大赏的时候了。不论是8102年还是9102年,方言总是逃不过去的话题。微博上也火了一条热搜,讨论着“宿舍里最难懂的方言”。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些不同的音,你怎么听都听不出来差别,而你的南方小伙伴,也坚信n和l是一个音。
难道我们的大脑听到的不是同一个音?
确实。
语言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同位异音,指的是不同的发音被当做同样的音位。是不是很难想象?举个栗子吧,你会觉得普通话中de和ne的“e”是不一样的吗?并不会对不对。可是它们的发音方式不完全一样的,在国际音标中,前者是[ɤ]而后者是[ə],只是我们的大脑把它们处理成相同的音,就像n和l在一些方言中也被处理为同一个音。而或许在有的语言里面,这两个不同的发音方法就代表着完全不同的音,就像n和l在普通话里是不同的。
语言心理学研究了泰语环境下和英语环境下的婴儿(在英语中,sport的[p]和真正的[b]其实是不同的发音,但被处理为相同的音/b/,在泰语中他们则被处理为不同的音)。发现婴儿对语音识别的学习发生在12个月之前, 12个月之前的英语婴儿和泰语婴儿都能区分出[p]和[b],12个月之后,只有泰语婴儿能做出区分了。因此,在12个月时还未能习得区分两个不同的音,那么这两个音就会被大脑解读为同样的音位。在此后的交流中将很难再区分出其差别。
就像初学英语听力的时候,是不是也thank和sank傻傻分不清呢?
04
「善意偏见」
蜜糖裹砒霜,善意的女性偏见也不行?
相信你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赞美女性的文章,它们或尊敬“背后默默付出的妻子”、或喜爱“软萌可爱善解人意的女票”、或赞美“柔弱但坚强的母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抒发着对身边女性的爱护。怀着对女性的善意,这些文章的评论区往往温暖且平和。
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指出,一味的只表扬对女性情感道德层面的某些特征,实际上暗藏着的是对女性能力层面特征的贬低。
善意性别偏见是指一类主观情感上爱护女性,但是将她们限制在传统性别角色定位上的态度。持有者对女性赋予“美好而柔弱”的刻板形象,并对符合这些角色规范的女性给予积极评价,其本质是通过奖励符合男性需求的女性来巩固性别不平等。相比敌意性别偏见,善意性别偏见因表面上的主观好意和帮助保护行为难以被识别为偏见,更容易为女性接受,即使被识别为偏见了,也难以反对。于是,女性的表现能力和对自己的认知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制度正当化理论认为,表达善意行为是社会高级阶层对低级阶层实施统治的一种策略,因为这样会使得后者更容易接纳自己的弱势地位,甚至自发维护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善意性别偏见伴随的关爱保护会提高女性对自我社会身份地位的认同度、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度、生活满意度和亲密关系的稳定度,尽管其代价是在社会权利中的被动地位。如果女性无法认识到善意性别偏见在群体层面的消极影响,只关注表面上和个人水平的好处,就会成为它的追随者甚至是维护者。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更多人都只夸奖妆容精致的小姐姐好看,更少关注男性的妆容时,女性自然会面临比男性更高的外貌压力。“女生要会打扮”的刻板印象无形中引导更多女孩关注自己的外貌。而因打扮好看获得他人青睐的女性,也更愿意通过写知乎、表现自我等方式维护这种刻板印象。换句话说,女性的“物化”属性在被暗暗地加强了。
善意的性别偏见有利有弊,你怎么看呢?
05
「饥饿情绪」
饥饿会操纵我们的认知和情绪
“当我没吃饱的时候,全世界都是灰色的。”
或许你有过这样的时候:临近饭点,你揉着肚子准备去吃饭,这时有人急匆匆从你面前经过,导致你前进的速度被阻碍了一下,若在平时,你可能放慢步伐一笑而过,而此时饥肠辘辘的你却有些恼火,觉得那人太没礼貌,自己又被世界针对了一下。
饥饿作为一种身体状态,听起来和情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大脑中的杏仁核与扣带回被认为与情绪有关,在人们感到饥饿时,这两个脑区都会活跃,或许可以说明饥饿与情绪存在某种关联。
一项今年3月发表在Emotion上的最新研究探究了饥饿的影响,研究者为被试提供了负性和中性两种环境,对被试的饥饿程度进行打分,并让被试评估一系列中性刺激。结果发现,在负性环境中,饥饿会增加个体将模糊刺激判断为负面刺激的倾向。随后研究者又增加了积极环境,发现饥饿的影响只发生在负性环境中。也就是说,在一个不是那么舒适的情境中,越感到饥饿,越会消极地看待周围环境。
研究者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将被试分为饥饿的被试和饱腹的被试,再将他们分为三组,分别关注生气情绪、关注悲伤情绪和不关注任何情绪。结果发现,没有关注情绪的饥饿个体,相比于关注情绪的饥饿个体和饱腹个体,有更多地不开心、高情绪唤醒和更严厉的人际判断。在没有一个其他的情绪输出口时,饥饿自身也成为了一种“情绪”,引起我们种种类似消极情绪一样的生理反应。
所以,吃饱喝足才能有精力寻找快乐(长胖)哇。
参考文献:
张洁婷,张境锋,高楷东,文超,崔汉卿,刘金婷. (2019). 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7(8), 1344-1353.
张珊珊,谢晋宇,吴敏. (2019). “蜜糖裹砒霜”:善意性别偏见对女性生涯发展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7(8), 1478-1488.
MacCormack, J. K., & Lindquist, K. A. (2018). Feeling hangry? When hunger is conceptualized as emotion. Emotion.
好啦
下期简单心理WEEKLY再见!
夏獭 ✑ 撰文

阅读原文 关注 “简单心理” 微博
心理学短科普 / 治愈小漫画 / 定期抽奖
↓解锁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