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花生网
内容已获得授权
最近,小花生社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对“国内外教育、体制内外教育”各有亲身体会的花友们,如何看待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差异、对孩子的影响。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亲历不同教育体制” 的故事,有国外、国内的对比,有国内体制内、体制外的对比,还有东西方的对比 ...
哪种体制好?没有标准答案。就像花友@Ying.R 说的
体制内外,皆有利弊 ... 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是否和家庭的需求契合度比较高是挺重要的。
1
国际学校生 VS 国内重点初中生:一场谈话,好多差异 ...
@高原朵拉
时隔5年,发小已经聊不到一块了 ...
朵拉和小S是发小,两人生日就差一个月,现在同处于初二升初三的暑假。
小学四年级,朵拉选择跟爸爸出国,从此变成了漂泊在外的国际生,小S留在国内,努力学习后考上了某重点初中。 
最近,两个孩子在分别五年后,终于历史性会面了。 
朵拉很激动,但又不知道除了“Hi” 以外如何开场,小S也不知说什么。于是,只好由我向S妈提问打破僵局,话题自然从补课开始。补什么科目、为什么要补、补多长时间、今年中考政策、初三选课分班政策等等。
小S听到了熟悉的内容,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讲今天补课时的打麻将话题,朵拉见缝插针说起自己跟奶奶学的斗地主,小S又开始聊ABCD同学的成绩、上课表现、他们的家长如何如何。小S很健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话题始终围绕“学校”和“考试”两个点。
朵拉几次想插入话题,却不得要领。比如,小S吐槽校服的颜色样式,朵拉插入说“我们的校服只有上体育课时穿”,小S接到“我们体育课的校服是印有号码的”,然后开始说起学校操场小怎么上体育课,中考体育考什么项目等。
再比如,小S说同学们都不愿意选政治课,朵拉说“政治很有意思啊”,可再往下聊便发现两个人谈论的不是同一个“政治”,小S说的是政治考试,比如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朵拉想说的是模拟联合国活动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朵拉很想主导话题,于是问小S有什么兴趣爱好,小S想都没想说没有。S妈补充说用手机打游戏啊,小S说 “那不算,我打得不好”。
再问喜欢什么学科,小S说没有喜欢的,只有不得不喜欢的,数学老师太厉害了!S妈补充说没有喜欢的学科,只有考试成绩还不错的科目。
再问,那有没有讲课特别有意思的老师,小S说那就是物理老师了,他说话嘴瓢。再问,你将来想学什么,小S说不知道。于是,话题再度飘回了学校……
分别时,我们祝小S明年中考顺利,并约好中考后再见。
2
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各有优势,“适合”最重要!
@东方欲晓
本想让孩子在体制内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再到美国读大学,但孩子入读一年级就不适应,二年级我们就转到了国际学校。
在体制内外读书,感受有什么差别呢?对于这个话题,我真的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我自己是到美国读的研究生,也蹭过本科的课。对比国内大学,我只能说对美国的大学是无比艳羡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对教学的认真,课程的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随时随地可以和老师交流。
老师们对学术的专业和热诚让我至今影响深刻,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也源于我的留学经历。而我在中国四年的本科学习,只能用浑浑噩噩四个字来形容。我们那个时候,真的没有什么好老师教本科生,很多老师上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就侃大山,真正用心于教学的老师凤毛麟角。我当时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机会接受美国本科教育。
所以我很早就和老公达成共识,不让孩子参加中国高考,肯定去美国读本科。但是我们都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好的,而且也希望孩子能打下扎实的中文基础有文化认同,本来是希望孩子在公立学校完成初中教育或者至少是小学,再转到体制外的。
所以我们买了学区房,让孩子进了一个很著名的公立小学。但是首先是孩子对公立学校老师的严厉有些恐惧。她是一个很乖不惹事、特别胆小内向的孩子,可是难免因为迟到或者字写得慢被老师训斥,加上她数学不好,也被班级同学嘲笑。才上一年级的她就几次和我说不想上学。
另外,体制内小升初形式的严峻也让我意识到,我的孩子可能没法应对体制内如此残酷激烈的竞争;同时体制外的学校越来越呈现出僧多粥少的情况,并没有想当然的有钱就可以读的地步……
种种考量之下,我让孩子在两年级就转入了现在的一所体制外学校。其实体制外学校的差别有很多,也是一眼难尽的,很多学校是体制外的皮体制内的核(这个话题就可以写一篇长文了)。
进入这所学校的两年来,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还是觉得是正确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变勇敢了,外向了,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对对于学习虽不擅长,学习成绩也是平平而已,但是学习热情倒是很高,对于自己每一任班主任都很喜欢(以前公立学校看到班主任像老鼠看到猫一样)。
我问她开学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她说是能见到她最喜欢的老师。而且她敢于和老师交流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对于学校那是非常发自内心的喜欢,生病了都不愿意请病假。
可是体制外也有很多问题。我自己的观察是,体制外对于学生的宽容、对于学生学习竞争的弱化,是来自于母国本已经很发达的经济环境中的,脱开母国的环境,搬到中国来未必适应。
而且我们学校在小学的确是不重视应试训练的。很多父母对此也是不满意的,毕竟学校要培养的“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够直接反映在区统考的试卷上。另外体制外学校对孩子的宽松,也导致了课堂纪律不好甚至到了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
学校本身也在适应调整,慢慢开始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考试的要求,加强纪律的要求。我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学校受家长喜欢的老师,外方老师也好,中方老师也好,都是比较严厉能管得住孩子的,或者对于学习上有很严格要求的。
体制内体制外究竟孰优孰劣,实在很难评判。我倒是觉得孩子的成长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家长是最重要的。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就我家的来说,她性格胆小害羞非常内向,学习也相对比较自律,而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体制外学校相对就更加适合我们孩子。
学校宽松自由师生平等的气氛,可以让她变得更勇敢更外向;而学校相对轻松的学习安排,可以让我们按女儿的特长兴趣安排课外学习内容,我们有时间练习两门乐器。所以我觉得体制外适合我们家女儿,但是未必适合其他的孩子。体制内又有体制内教育的优势。
以上就是女儿在体制外学习两年后,我对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给纠结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父母们一些参考。
3
亲历“新加坡教育”和“澳洲教育”,我还是更喜欢东方Style!
@哲涵妈妈
我自己是在新加坡读书的,和国内一样比较严格。澳洲基础教育真是没什么优势。
因为年代不同,学校不同,个体不同,这种比较最忌讳以偏概全。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二十年前我在国内读完初中去了新加坡,就读于数一数二的女校。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管的好严啊。校规包括短发,手表不超过两毛硬币大小,不穿深颜色内衣(校服白色易透),裙子过膝,等等。
当时我对这些规矩难以接受,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内初中四年是被一个个性张扬的男老师带的。刚接我们初中班的时候,男老师工作不久,意气风发。我们班是整个学年最有个性的。
比如那时候我是乖乖女,一次假期旅游,老师非要拉着我去游戏厅,我说不去,他说你不去就不是我学生。包括后来打扑克80分,麻将一类的,都是跟我老师学出来的。
有了那层对比,更显得女校教育刻板。后来初院(新加坡初院是大学预备课程)男女混校,我才觉得人生正常了。
教学方面,中国学生为了中华文学也要死记硬背,因为不按照要求答题是会被扣分的。连英文,老师也让我们准备几个写好的文章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尽量可以套用上。
对于数理化的感觉是国内学的很深,新加坡学的更广(表层)。比如我在初中学到微积分,那时候跟我爸说,他说是国内大学学的。
我在新加坡考了O水准(新加坡剑桥O水准考试,相当于国内中考),A水准(相当于国内高考)。考试的时候比国内中考更紧张。因为中考考不好,国内有自费的名额,家长花几万就可以上好学校。可新加坡完全是靠评分啊,给学校赞助的是有,不过一只适用于显赫,二只可以上贵族学校,不可以上排名数一数二的学校。所以虽然我没经历过国内高考,但是新加坡的那两场考试也算是扒了层皮。
现在,我儿子在澳洲读小学一年级,入读这所公立学校已经两年了(澳洲有kindergarten 一年在小学里面,称为kindy)。说说我看到的澳洲的教育和新加坡以及中国的不同:
一、入学年龄偏早(比较新加坡和中国的入学年龄)。
二、班级小,公立学校一个班20个人,最多不超过22个。
三、没有课本(我们学校也没有课表)。这是硬伤,我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什么。只能回来问问,然后自鸡(家长在家教育)。
四、班级不固定,每年重新分班,新老师。我之前觉得这样没有班级集体荣誉感,后来觉得也不错。因为孩子kindy的时候因为纪律被老师批评过,一年级换了老师,我还蛮开心的。
五、没有考试(貌似新加坡也取消了小一的考试)。我不喜欢这点,因为每次我爸妈问孩子学习咋样,我都不知道他处于什么位置。后来发现虽然没有考试,但是班级干啥都分组,阅读小组,数学小组,小组用动物,水果,颜色等命名,不过其实是有级别的。所以我后来就改成问他的小组状况来知道他的班级地位了。
六、澳洲公立小学的课外活动比较少,不是强制性的。我喜欢新加坡的强制课外活动系统。每个孩子都要报一个课外活动。
七、学的内容好像也是广泛但是表层。比如孩子前几天回来说学half, quarter, 1/8。用分 pizza 的例子学的。我大喜,以为学分数了。结果考了几个,他只会分披萨,对分数的概念和比较,并不明确。还有之前看他学校功课里,有数列 array 的概念,我觉得也是蛮先进的,不过也只是表层。
回忆这么多,我个人是很喜欢东方的教育方法的。我觉得不是说国内的教育就是死板的,国内举一反三的实践其实很开阔思维。
如果有选择,孩子在中国或新加坡接受小学基础教育再出国,优势更明显。像我们这样,孩子从小在国外长大,真的是什么优势都没占到。我也只能多看看小花生,新加坡练习册一类的,给孩子补补了。
4
体制内外区别没有那么大,主要还是看家长
@小可猫可咪
国内一线城市体制内的孩子,和国外的小伙伴状态基本同步。学校是不同,但主要还是家长把教育重点放在哪。
背景介绍:三个北京孩子是发小,现在都是四年级。小A(男)留在北京,小B(女)二年级去了加拿大,小C(男)幼升小去了美国。
他们依旧保持着微信聊天。一次在加拿大的小B和北京的小A聊天:
小B(加拿大):你知道我书包最重的是什么?是饭盒和小零食,我们没有书。我们可以穿自己的衣服,没有校服,可以披长发上学。我们去学校会有大量的玩的时间。
小A(北京): 你们太幸福了!我们可以自己到食堂打饭,各种各样饭菜可好吃了。但校服必须天天穿,户外运动也不多。
这个暑假,小A(北京)去了美国,和小C(美国)再度相见。小C(美国)参加了铁人三项训练,游泳,骑车,跑步,身材很强壮💪 小A(北京)喜欢打篮球,秀各种花样,但他很羡慕小C(美国)变壮了,回国后要求喝牛奶吃肉。
小A(北京)和小C(美国)两人在一起,窃窃私语,追逐打闹,完全没有隔阂,谈自己喜欢的内容,貌似也非常相像。
确实像有的花友说的,体制内外不一样,但也看家长的态度。小A(北京)家长比较佛性,没有报各种补习班,成为班里的奇葩,基本都在家里自鸡完成,这样可以空出时间玩。小A(北京)从小就喜欢看科普非小说类的内容,喜欢阅读,喜欢运动,家长也在可控的范围内提供支持。这是一个取舍问题,家长觉得哪个重要,就会培养哪个,学校那点内容不会压力很大。
国内孩子与国外孩子比,差就差在运动时间上,小A(北京)家原则假期一定要去户外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不补课。
见识,文化基础,在体制内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差,毕竟北京一线城市本身资源并不差,只是教育压力有点大。
本文转载自小花生网,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 / END / ————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