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对手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有电商巨头,有复杂的零供关系。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远比Costco想的复杂。未来,Costco能不能服务好中国人群,还要看其眼界和做法能否跟得上变化。
文/摄影 |《中国企业家》记者 徐硕
编辑|徐昙
变化在Costco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着。
自2019年8月27日爆红的开业两周后,通往Costco的路终于不再拥堵,人们也无需再排队1小时才能获得Costco的入场券,但购物后前来退卡的人却络绎不绝。对大多数人来说,薅Costco的羊毛太容易了,会员卡可以免费全额退款、不满意的商品可以随时退换等等,都能让人找到少花钱买好货的空子。
“三条CK的内裤才150,我对比淘宝上的要300多。”来上海旅游的成都男士刘谦说,他之所以抽出一天来逛Costco,是因为可以退卡,不然太不划算。也许像刘谦之类的顾客并不是Costco所期望的忠实用户,但Costco希望的忠实用户们,也不乏刘谦类的“凑热闹者”。
除了开业的疯抢盛况外,随处可见冷冻的肉品、虾、冰激凌、冷藏的乳制品等等被用户乱放在各个区域、熟食包装随意拆开品尝等,都给Costco造成了不小的损耗。“在线上他们很难深入到线下的运营细节中,要想减少这种损耗,势必要增加人,但中国的人力成本太高,对Costco来说也太不划算。”鸿门资本创始人、电商专家庄帅解释,尤其是食品、生鲜产品越多,损耗就会越大。
显然从天猫线上杀入中国市场的Costco,还是没太能理解线下的中国市场。哪怕与20年前,麦德龙刚刚进入中国便推行会员制相比,如今的用户群体对会员制并不排斥,且愿意为此付费。但能否真的如Costco所愿,通过会员制沉淀一批忠实用户,还要看热度退却后,Costco有没有能够持续吸引用户的能力及创新能力,Costco又该如何搞定中国市场?
保持低价策略?
不得不说,作为全美最大的仓储式连锁会员制零售超市,Costco的成功离不开其会员制的发展。这家成立于1983年的零售商,目前在全国已拥有760余家门店,其全球付费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8103万, 其中老会员的续费率在美国和加拿大均达到了91%左右。
据其2018年财报显示,该财年销售额为1384.34亿美元,会员费达31.42亿美元,与其当年31.34亿美元的净利润不相上下,也就是说Costco的盈利水平绝大程度取决于有多少付费会员以及付费会员的续费率。再加上Costco所有商品只能赚取1%~14%的毛利,如果要超过14%,必须上报给董事长签字审批。所以Costco的平均毛利率均保持在13.11%上下,平均净利率也只有2.12%左右,即大部分产品(每件),Costco只能赚13.11美元,且净利润在2.12美元左右。
很明显,Costco并不靠卖东西赚钱,在美国市场,Costco也并不仅仅是家零售超市。除出售食品、日用品外,美国的大部分门店还建有Costco的加油站,会员加油则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油价也相对便宜。另外Costco依托其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对自营商品有着极强的把控能力,更何况相对中国市场而言,美国市场流通体系较为简单,没有多层分销的概念,极大的提升了Costco的议价空间。
比如其自营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便是Costco通过与上游制造商合作生产,省去中间成本后,使得其商品比同类产品的价格低近20%左右。Costco首席财务官Galanti曾表示,目前Costco三分之一的销售额均来自于该品牌。而据瑞银集团的报告显示,假如Kirkland Signature单独上市,其市值可能在750亿美元左右。“Costco会以较低的毛利去销售更多的产品来增加利润,而不是去提高产品的毛利。”青松基金投资副总裁孟德洋对《中国企业家》解释道。
可即便如此,在亚洲市场,Costco还是有点“水土不服”。如1999年进入日本东京,基于日本的流通体系所致,Costco很难与当地供应商进行谈判,更不要说降低产品毛利,生产高质低价的产品。
那进入中国的Costco表现如何呢?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Costco把茅台和五粮液卖到了1499元和919元后,渠道代理商首先坐不住了,Costco的降价明显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烟酒品类,不管是线下渠道、电商平台,基本都是统一定价,就算是电商平台搞促销,也不会有太大波动。”一位线下渠道经销商表示,品牌商的渠道过于复杂,这是Costco料想不到的。
而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上海门店近一半的产品需要进口,受制于供应链和进口关税的原因,Costco在中国真的能秉持其一贯的低价策略吗?虽然其CFO理查德·加兰蒂在回应媒体时表示,Costco具有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的采购力,其运营模式也可以保证高效的运营成本,会尽可能提供低价产品,但中国的零供关系远没有Costco想的这么简单,能否真的打破经销商赚差价,Costco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山姆与Costco的“孽缘”
Costco与沃尔玛这两大巨头不但在美国成为竞争对手,在中国也不期而遇了。
就在Costco成立的那一年,位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小城里,第一家山姆会员店也正式开店营业,可能那时候的他们并没有想到,另一个竞争对手正在伺机而动,彼此的竞争竟会从美国打到海外市场。而在中国,Costco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山姆。
相比Costco 2014年才通过线上平台(入驻天猫)进入中国,2019年才将第一家线下门店开到上海,山姆则足足提前了近20年。早在1996年,山姆便在深圳开出了第一家仓储式会员店,并通过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此同时,麦德龙也在中国开始推行会员制,为中小型商家提供服务,且不针对C端,而这种准入门槛的升高,也为后来麦德龙的出售埋下了伏笔。
作为沃尔玛旗下高端会员制超市,山姆从进入中国第一天起,就带着“富二代”的基因,但彼时中国会员制的消费购物习惯尚未养成,即便目前全球有800多家山姆会员店,但在进入中国的23年间,山姆也不过仅仅开了26家门店。
“沃尔玛也曾经一度想要放弃中国的山姆会员店,最后讨论了将近一年多,才决定咬牙坚持下去。”一位前沃尔玛员工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哪怕是山姆在中国已经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会员制“拓荒”,沃尔玛对这条业务线的发展也时刻充满疑虑,但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截止到2018年,山姆会员店的可比销售实现8%的增长,其电商业务也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在度过艰难的蛰伏期后,山姆更是计划在2年内(2020年)开到40家门店。
而Costco在中国的探索,显然稍逊于山姆。尽管Costco借鉴了前人的经验,选择从线上切入,并通过近5年的积累,获得了大批粉丝用户,但零售业态还是以线下为主,能不能做好线下的生意,才是Costco亟需面临的问题。更何况在15公里开外的青浦区,上海第二家山姆会员店已经在6月悄悄开业,目前其自有品牌产品已达到25%,再加上其背靠沃尔玛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使得产品价格均低于平均市场价,Costco引以为傲的低价策略,在山姆面前悄然失色。
摄影:高婧婧
再加上自2017年起,为了服务现有客群,降低会员由于离门店距离较远带来的问题,山姆在深圳率先推出了云仓项目,并提供一小时达服务,其坪效目前已达到每平米每年销售超过13万元。“它解决了部分会员的即时性消费需求,尤其是高品质的生鲜商品和‘保真’的母婴商品。”沃尔玛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云仓项目不仅对现有的线上业务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且全渠道的会员续卡率也非常高,“极大增加了我们与会员接触的次数,并提高了会员粘性”。
对于Costco来说,当热度褪去后,如何运营好靠付费会员体系留存下来的用户,也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在中国市场,Costco还只是一家大型仓储式会员店,能为用户提供多少附加值产品、带来多少新鲜产品,都将会把Costco拉进现实。
“决战”上海滩
“上海是一座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当地人对进口产品也有一定需求。而从天猫上的数据来看,上海地区的渗透率最高。”理查德·加兰蒂表示,这也是为何将首店选在上海的原因。
但上海真的是个好地方吗?
对零售业而言,选对了地址就成功了一半。在一线城市中,北京、深圳、广州商业用地日益贫乏,能给Costco这种仓储式超市+停车场需求的用地本就不多,更何况租金、人力成本都是不小的开支。但Costco在上海的用地,原先则是富士康的工厂之一,位于闵行区,周围只有几所国际院校及一间医院,如果不是特意驱车前往,则很难有其他公共交通可以到达Costco。
“你仔细算一下,其实便宜不了多少。”一位在逛Costco的上海大爷给《中国企业家》算了笔账,加上油费、过路费还有时间成本,相比家附近的超市,在Costco购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低价。而且上海的零售业态本就比较发达,小型便利店、社区店、商超、购物商场等多数都能覆盖居民区3~5公里的范围,也能够满足居民相应的生活水平。
另据招商证券2018年数据统计,中国小型业态较为发达,其份额占比达到1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反观中国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等模式,不仅在面积上远小于美国,零售额占比也仅有4.02%和0.08%,远低于美国的10.03%及3.97%。
一方面是消费习惯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差异。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购物节基本可以满足用户对于囤货的需求,不再需要驱车十几公里才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再加上Costco的线上旗舰店,某种程度上也在给线下门店进行分流,未来当线上门店可以满足用户大部分的购买需求后,Costco的线下门店又该何以为继?
可即便如此,Costco还是做出了要在上海开第二家门店的决定。“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他们的经营方式能不能服务好中国人群,要看他们的眼界和做法能否跟得上变化。”庄帅说。
。END 。
制作:高欢欢  校对:张格格  审校:任颖文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