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聚焦亲子教育的热门电视剧《小欢喜》、《少年派》的火爆,教育的话题在国人间始终能够引起热烈的讨论。
事实上,教育早已是中国各个阶级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将子女送去国外,只为他们在那里得到更好的教育。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焦虑。
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乡的教育》
为此,她化身教育方式的探索者,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关注“他国”教育中一个个颇具诱惑力的个体感受,希望以此解答自己的困惑和焦虑。
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
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
……
当周轶君和她的团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层面出发,以孩子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以家长的视角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找到了一些答案,有了新的疑惑,但在不断内省和观望中,人们已然意识到:
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不同!
六集系列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上线不到一周,豆瓣评分9.1

日本:从教育到“引导”,润物细无声

纪录片的第一集来到了我们的邻国——日本。
清晨,在大阪的若松家庭,妈妈轻轻进入女儿花果的房间“小花早安,起床了,加油加油!”镜头中的花果睡眼惺忪地揉着眼睛,独自走进卫生间、爬上小板凳,开始洗脸、穿衣……
孩子独立得让镜头前的家长羡慕。
当妈妈在给花果扎辫子的时候,拿出一张彩色打印的纸张和笔,女儿便开始在纸上画画填填,专注力丝毫没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花果妈妈的经验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如果感觉不到一件事情的乐趣,可能会不听话,不去做。那么,这时候,大人不应该勉强。而是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和孩子比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比看谁更快一些,用类似游戏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用这样类似游戏的语言方式和她沟通,这样,虽然并不能每次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也会让她学会在一天里努力做到最好!
早餐结束之后,妈妈带着花果来到了莲花幼儿园。在这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传统幼儿园,母女两人首先遇到的,是低下身子与孩子打招呼的老师们。
在每一个慌乱的开学日,都少不了不知所措的孩子,日本也不例外。
这一幕幕,让不少家长们找回了熟悉的感觉。但更多时候,这些孩子们的早晨是在吵吵嚷嚷、跑跑跳跳中开始的。
和中国的“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观念一样,园长说:早晨的时间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去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的生命的苏醒,这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
爬竹竿、玩泥巴、大声诵读……老师们会鼓励孩子们去做一些挑战自己能力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突破自我的界限,不断成长。
户外运动、室内剑道、一天紧凑的日程安排,和师生间元气满满的问候,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完全燃烧”的积极感。
园长将孩子们这些密集的体能运动称之为“完全燃烧”,要享受燃烧完后的喜悦,“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的生命的苏醒“。
孩子们还被鼓励用洪亮的声音给老师回应,声音响亮度堪比大学军训时的喊口号。当被问及为何这样做时,园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把洪亮的声音向前方传递的同时,也是在表达着自我情绪和意识。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集体性社会,不免有很多规则需要去遵守。要让这些规则秩序以一种良好的形态运行下去,从孩子的童年抓起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现在看到的种种,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
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在意和关心他人的同理心,学校故意设计了关不紧的房门,把门设计成不会自动关紧,就是在提醒孩子,不要给人添麻烦。
如果不用力合上,会漏风,那么坐在门边的孩子就会觉得冷。如果我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10分,就会给他人添麻烦。
时刻要严谨、追求完美,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这是日本社会秉持的社会理念。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幼儿园与其说在“教育”,不如说是在引导,这种无处不在的小细节,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深感惊叹。
芬兰:让孩子们慢下来

纪录片的第二集,周轶君来到了芬兰,一个被评为“拥有世界上最佳教育体系”的国家。
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屡次打败了欧美其他国家,而且全球创新指数(GII)也一直位居前列。在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幸福报告》中,幸福指数还排名全球第一。
在多年前一份对赫尔辛基两万多名父母的调查中,曾总结出芬兰父母对孩子五个方面的核心期望:
孩子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当下的知识和技术每天要有两个小时的户外运动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如果和中国父母的期望相比,就会觉得这些要求也实在是太“简单”,但在走访芬兰的这段时间里,却让周轶君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奥义。
在这个以教育闻名全球的北欧国家,节目展示了其尊重和鼓励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方式,学科和心智并重的理念,能让孩子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
比起知识的灌输,芬兰的学校更注重常识教育,通过每周一次的跨学科实践课,引导孩子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激发创意。
在芬兰的小学,有一门课叫做现象学习,其实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点类似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真实的生活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
设计一张能在北欧寒冷环境下生存的动物的脸;设计一个在荒岛上的飞机失事避难所……在一次次实践中,将自己的所学全然应用到这个过程中。
通过手掌丈量脸部,了解眼睛、耳朵的位置和比例,想一想什么样动物的脸庞可以在漫长的冬季生存下去?在钟表刻度中学习数学,以诗句记录当下,在敬老院与老人们互相临摹脸庞,听他们讲儿时的故事。
自然而然的,孩子们会在老人脸上看见皱纹,记录“时间”的纹理。
敬老院里,邻座的一位老太太从未学过画画,但几十年来依然坚持爱好,在听到老师娓娓道出绘画这件事本质的时候,周轶君心生感触动情地哭了。
因为她像太多中国孩子一样,从小到大反复经历着一件事——被否定。
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相信:
或许将来学生们不会记得自己读三年级时学过的数学或科学课,但是他们能记得与那些老人对话的情境,记得「时间」「年龄」和「我自己」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这门课程最大的意义。
人只有在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面对面的交谈中,才能找到自己。没有与他人的关系,你什么也不是。
相比于中国的父母,芬兰的老师和家长们没有那么急迫,他们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孩子有别的选择。
究其根本,是将孩子的一生作为教育的跨度,认为自然的成长规律是一个人先要寻找到内在的动力。
一位芬兰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有iPad和手机,一切都变得更快了。而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慢下来,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学校教室的墙上有一颗树,上面都是一些代表优秀品质的词,这就是积极教育。
哪怕学生不擅长数学、科学或艺术,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力量,比如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善良、坚毅、有好奇心、同情心等。
芬兰课堂的幸福秘密,也在于作业少,户外时间长。
每天有长短不一的课间休息,最长一次是45分钟。他们认为孩子每日专注学习6小时,就会达到注意力饱和,继续“塞进去”是一种浪费。在那样天寒地冻的北境,孩子们不论外面的雪多厚,都会都跑出去活动。
在这个拥有诸多森林和湖泊的纯净国度,芬兰人很好地做到了将学习与身处的环境融合,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比如老师会发给学生不同颜色的卡片,让他们根据颜色去森林里寻找不同的东西。
然后,再让学生们寻找气味,学生们需要在森林里找到不同的植物,然后形容它的气味,并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想象为这些植物起名字。
在这个起名字的过程中,完全异想天开,全凭感受,根本不在乎标准答案。
除了“可爱的”,还有“恶心的”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负面的字眼,这一切只为了让孩子全面感受大自然,更好地珍爱大自然。
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所在的环境,森林就是孩子们没有围墙的课堂,将学习与身处的环境相融合,培养着孩子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关心和在意身边的一切。
当我们在关注“他国”的教育中种种颇具诱惑力的个体感受时,别忘了我们仍然需要回过身来,关注属于自身的问题。
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定义,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安排。
而在影片最后,纪录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式。这种开放式的寻找,也是周轶君想要探索和传达的。“我是一个为自己解困惑的母亲,与你分享旅程所见所感,一切没有正确答案,只有相互启发。
在她看来,这段旅程的终点即是观众思索起点,父母都想给孩子们“更好”,但有的时候,“更好”不如“更适合”。
目前,《他乡的童年》系列纪录片仍然在更新中,下一集周轶君将来到印度,在这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度,将会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关注精英说,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分享、解读。
参考资料: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807388/#
一部“致童年”的纪录片:周轶君跨六国的解惑之旅
三明治 周轶君:记录过中东的战火,如今拍出跨文化教育纪录片
“他乡的成长”能否回馈本土的困惑?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周轶君|开学第一课:最好的童年是孩子自己有选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后台回复“他乡的童年”,获取纪录片链接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