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Live / 实地探访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文/雷科技(公众号:leitech)
8 月 31 日,一款名为 ZAO 的换脸软件突然爆红,不光刷爆朋友圈,还一度等上微博热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对大多数网友而言,我们既为其逼真的换脸效果啧啧称奇,又为个人隐私问题议论纷纷。
微博知名大V @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 ZAO 未经允许擅自使用明星、用户的面部信息,数据收集到后台之后完全有可能会被不法利用。其次,ZAO 的用户条款交代不明,漏洞颇多。
(早期版本用户条款)
经过一天的发酵,互联网对 ZAO 的态度也迅速从“新奇好玩”变成“隐私质疑”。迫于压力,ZAO 在 31 日晚上对相关的条件进行修改,用户使用最新版本的 ZAO 可以选择删除面部信息,同时 ZAO 会将后台中的面部信息数据一并删除。
然而 ZAO 的补救措施似乎来得晚了些, 9 月 1 日上午消息,微信对 ZAO 进行了“封杀”,如今已经不可查看分享内容。微信给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风险”和“被多人投诉”,这是有理有据还是“欲加之罪”?
如果理由是“安全风险”的话其实比较勉强,毕竟这是正规软件分享的链接,能够通过 App Store 审核就几乎不用担心会有木马或者后台病毒之类的问题。我们认为惹来屏蔽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诱导分享,微信在这一方面向来是抓得比较紧的。
上两周京东推出了一个可供微信分享的“拼团优惠”活动,该活动在上午还能正常打开,但到下午就已经“就地正法”。
考虑到微信和京东那牢固的合作关系,更能凸显他们对诱导分享链接的打击力度。
当然,微信屏蔽 ZAO 可能还有另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有关 ZAO 的出身。ZAO 实则由陌陌高层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个新产品。众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已经有过数次交锋,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闪(归属于字节跳动)刚上线不久后分享链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链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闹到人尽皆知,腾讯对付商业对手可谓是从不手软。
ZAO给用户带来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后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为“数据”。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个人信息会泄露出去,因此带来损失。
而对微信来说,庞大的用户数据是微信一切商业化行为的基础,是相较于其他软件的最大竞争力相信这不难理解,微信拥有 11 亿月活用户,是全国第一大IM软件,无数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信息、表达喜好。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既能用于机器学习,又能用于人群画像分析,而且数据水分极少。
正因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来挖走自己脚下的“黄金”,阻止数据外流不仅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业优势。
数据就是生产力
可以说,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数千年,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紧密地和数据联系在一起。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从立项到生产环节均受大数据影响,你的一切数据对厂商来说都有价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会影响到手机的具体尺寸,你的视力水平会左右软件开发中字体的大小设置。家具厂商在开发座椅的时候会参考消费者的身高体重,牙刷厂商在生产牙刷的时候,说不定也会考虑消费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总而言之,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让厂商省去了流程长、成本贵且效率低的传统市场调研,他们只需要收集消费者的各种数据,再经过算法模型的计算就能得出最优解。
此外,由于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们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养料”来喂养 AI。谷歌子公司DeepMind 开发的顶尖诊断系统在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的时候,需要使用来自 7500 名病人的 15000 张扫描图。其他AI项目视用途不同对数据的需求量各有差异,但总之都是“数量庞大”就是了。
如此庞大的数据从哪里来的呢?有些数据可能是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透露给厂商的,而另一些则很可能是他们从某些渠道买来的。
日本有一家求职平台名为 Rikunabi,它就是大数据的提供方。Rikunabi 平台会收集注册用户的过往工作经历、自我评价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放到 AI 模型之中进行计算,从而获得该注册用户的求职意向、离职率等信息。
(Rikunabi拍摄的广告片段)
然后,Rikunabi 平台将这些数据卖给了用人单位,如此一来用人单位就能知道哪些员工是可能适合他们,而哪些又是不太适合的,进而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可以见到,求职者的数据已经被当成“商品”贩卖,数据不仅能赚钱,还能赚大钱。
当然他们这样做是非法而且要遭到道德谴责的,而 Rikunabi 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东窗事发后共计 13 家企业以"企业内部监察管理缺陷"为由抛售 Rikunabi 平台母公司 RECRUIT 的股票,导致后者股价跳水 8%。
网络对 ZAO 的担心也大体如此,我们的面部信息被上传到软件之后我们便无法控制其去向(至少第一版的用户协议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面部信息真的落到不法分子手中,被换脸为成人影片主角还是小事,要是无故遭受财产损失,那才是大问题。
好在现在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以支付宝为首的支付平台解答了用户的疑惑,由 ZAO 生成的换脸视频骗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为什么?其实我们早已有科普,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所采用的是 3D 人脸识别,在扫描人脸的时候会记录空间信息生成三维模型。换言之,只存在于平面之中的换脸视频无法提供具体的三维模型信息,自然无法通过刷脸认证。
同理,换脸视频也无法骗过采用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系统的 iPhone X 系列手机、OPPO Find X 和华为Mate 20 Pro,银行的人脸识别加密系统也同样不行。
另外有些人脸识别系统虽然是 2D 扫描(多见于政务小程序中),但会要求用户做出指定动作,例如眨眼、转头或者朗读数字等。可想而知,在当下的人脸识别加密体系中,ZAO 创造的换脸视频可以说是“无孔可入”。
避无可避的数据泄露
数据泄露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这是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之一。但从某些角度来看,付出部分隐私和个人数据,确实可以让生活更便捷。
举个例子,我们利用网页或者手机上的密码自动填充功能,可以更快地登陆各类账户;我们将面部信息、指纹信息登记到设备之中,在解锁设备的时候便不再需要输入密码。
出于便利性考虑,再加上对服务供应方的信任,消费者往往会愿意交出个人数据。除此之外,注册App或网站会员均要求提交个人信息,随着我们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差,个人信息泄露已经不可避免。
例如,我们打车、使用快递和外卖的时候难免会透露个人电话和住址信息,这种信息泄露可谓是防不胜防。我们只能寄望科技公司可以通过加密通讯的方式进行信息保护,但一旦方案不周全那么必然会增加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生活中会泄露个人数据的场景有千千万万,多 ZAO 一个不多,少 ZAO 一个不少。和数据泄露相比,我们更担心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困扰,例如真的就当了成人视频中的男/女主角。这对于一般男性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危机感,但对漂亮女孩子来说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云。
如果说此前将影视女星的脸换到成人视频中去还需要一些技术门槛(例如找运行代码、要懂机器学习和编程等),但随着 ZAO 的出现我们发现,原来换脸功能可以整合到 App 之中,制作换脸视频的门槛可以这么低。
针对消费者的疑惑,ZAO 表示换脸素材暂时还是由官方提供,个人照片只能用 10 次。可以说 ZAO 在推出之初就想好了应对方案,我们不用太担心自己的照片会被别人恶搞。
唯一需要担心是未来的发展,如果换脸软件果真大爆发,那么难免会有害群之马混入其中。归根到底,AI 换脸软件做得太逼真了,以至于用现在的眼光很难去分辨真真假假。
这或许预示着,未来我们所见的视频未必是真实的。这是科技的力量,但也是科技的可怕之处:我们利用科技可以伪造真相,我们所认为的“真相”可能一开始就是被伪造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