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164-保护中华秋沙鸭
作者:乃一姆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四年,英国动物学家古尔德(John Gould)来到中国。这或许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与中国的事情打交道,在30多年前他就已经在伦敦得到过一些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禽类标本
这一次,在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后的20年,已经有着丰硕科研成果的他来到中国进行一项新的研究,并在无意之间获取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禽类标本
估计这位与达尔文一同工作过的动物学家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中国之行,影响至今。
鸭鸭喜欢在哪里过冬?
在古尔德眼中,这是一只从未见过的雄性野鸭。他根据其身体两侧的鱼鳞状花纹,将其命名为“鳞胁秋沙鸭”。不过这个拗口的名字并不怎么好记忆,于是他根据鸭子脑后那像清朝官员顶戴花翎一样的长长冠羽,将其命名为“中华秋沙鸭”。
鱼鳞状花纹+长长冠羽的中华秋沙鸭雄鸟
(图片:摄影师@杜卿)
中华秋沙鸭的重要特征——长而明显的羽冠,就这样被巧妙地记录了下来。
不过雌鸟和雄鸟还不太一样,冠羽不明显,颜色也不同
(图片@图虫·创意)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但因历史久远的原因部分细节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正如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国一样,中华秋沙鸭的命运也并不顺利
从那时开始,这个比人类历史早出现在地球上1000多万年的物种,种群数量和栖息地范围都迅速下降。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华秋沙鸭在中国的繁殖种群才由之前“迅速下降”转变为“稳定下降”的状态。
成群结队的中华秋沙鸭
(图片:摄影师@杜卿)
而那时的国人也对此知之甚少。直到新中国建立前一年,祁天锡等三人所著的《Chinese Birds(中国鸟类)》再版发行,书中终于提到了中华秋沙鸭。但这也不过是寥寥数笔,对其越冬地的介绍仅仅局限于东部长江下游、东南部的福建、西南部四川、华中湖北这几个地区,这些早期记录也均来自可怜的少量零星记录。
其实是在东北与南方省份之间迁徙
新中国成立后,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们继续对中华秋沙鸭进行研究,获取了大量成果。
在他们的侧写中,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分布仅仅局限于东亚的珍稀鸟类。它偏好清澈多鱼的溪流、江河、湖泊和水库,繁殖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北部,过境经中国东部和中部,越冬于中国中部和南部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朝鲜半岛。少量也在东北的不冻河越冬,偶尔也在华南、台湾岛、日本和东南亚越冬。
长白山湿地的中华秋沙鸭雏鸟
(图片@图虫·创意)
现有的项目成果大多数都是对其繁殖地的研究。结果也是悲哀的:中华秋沙鸭繁殖所必需的原始林已所剩无几
生物学家们对中华秋沙鸭越冬地研究一直相对滞后,在2000年以前,仅在江西省鄱阳湖流域、重庆市江津地区及广东省惠东地区等有研究报道。21世纪之前唯一已知的中华秋沙鸭在南方的最大越冬种群,是赵正阶先生于1990-1991年越冬季在重庆长江万州段所发现的16只中华秋沙鸭。已经是非常小的种群了。
直到21世纪初江西婺源的越冬种群被发现,有了较为系统性数据做支撑,才终于正式确凿地证实了黄河流域以南,特别是长江流域存在中华秋沙鸭的大量越冬种群
2016年统计的中华秋沙鸭近十年的历史记录点
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是最密集的区域
(图片@曾晴
中华秋沙鸭越冬地的研究进展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得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超长战线的精准调查
科研机构的奋发研究,激起了社会责任感,其精神也感染了一大批有担当的民间人士。
也是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观鸟活动在民间的发展,中华秋沙鸭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新的中华秋沙鸭新的分布地也陆续被发现。
中华秋沙鸭雄鸟与雌鸟
(图片@图虫·创意)
这其中必须提到一个组织,朱雀会(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它在2014-2018年期间曾联合各地观鸟组织,进行中华秋沙鸭越冬全国同步调查。其成果则是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观测到了超过1000只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持续刷新我们对中华秋沙鸭越冬地的认识。
2014-2017调查点与中华秋沙鸭记录点的分布图

可以说,朱雀会对于中华秋沙鸭的保护行动功不可没,而在历次活动中,2016—2017年这次越冬调查的传奇经历可是耐人寻味。
在2016年之前,朱雀会已经组织了两次调查活动,通过超过100个观鸟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的通力合作,积累了大量的中华秋沙鸭第一手越冬资料。由于对中华秋沙鸭的调查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朱雀会在2016年再次出发了。
Tomorrow I will fly
To be by your side
(图片:摄影师@韦铭)
调查活动极为辛苦,而涉及面相较于之前也更大,共涉及24个省份,覆盖了中国东北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所有中华秋沙鸭越冬记录的省份。如果是下到基层单位“县”,则共涉及到192个县,较2015年调查活动增加17%。
参与中华秋沙鸭调查省份的分布图
“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却不会阻碍队员们对找鸭的热情。他们以船行、车行和步行的方式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对秋沙鸭进行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精确数据。
(图片:摄影师@杜卿)
冲鸭,救救小鸭子
有着科学的组织和精细的规划,再加上大纵深的调查,这次取得的成果不可谓不丰硕。
2017年的调查共记录中华秋沙鸭个体1138只,较2015-2016调查季增加80%,较2014-2015调查季结果增加158%,其中雄鸟453只,较2015-2016年结果增加82%,雌鸟或幼鸟685只,较2015-2016年结果增加74%。鸭子变多,说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改善,这是值得国人欣喜和自豪的事情。
越冬数量变化前五位省份的年度变化
但隐忧仍然存在。从全部291个调查点来看,97%的中华秋沙鸭的分布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测和保护。对于新发现的越冬地及环境威胁因子分两类:
一类是水源地和水源保护区,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比如禁止排污和施工等,但此类栖息地的保护措施为从饮用水的角度出发重在保护水质,并不能有效禁止捕鱼和电鱼,以及偷猎水鸟;
另一类是枯水期严重少水的河流,主要在陕东和豫西,大量挖沙作业在河道中进行,使得中华秋沙鸭在夹缝中生存。
期待天天有鱼吃的日子
(图片@图虫·创意)
而对于传统有认识的越冬地,如四川、浙江、福建,在2017年这次调查活动却没有找到中华秋沙鸭,发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砂与施工,包括所谓的“生态旅游”开发,使得河流的栖息地环境几乎每年一变,对河流的原生态生境破坏严重,鸭子都不敢来了。
有稳定越冬种群的其他省份年度变化
多次的调查也越来越多的揭示了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的水环境现状,发现还是有很多河流生态面临的严峻态势
在生态学上,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很好的指标生物。它们喜欢清澈的流水,对水域环境非常挑剔,是检测水环境质量的很好标识,它们选择的河流、水库,很多是当地水源地甚至是饮用水水源地,是当地“母亲河”的上游,也是可以直接引发社会各方关注的环境热点。
(图片:摄影师@杜卿)
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包括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经停地,基本是在中国人口密度对比线(胡氏线)以东,都是中国人口密集的省份。相比一些珍稀物种栖息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跟大多数人口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它的栖息水域环境与中国90%以上人口的用水需求息息相关。保护中华秋沙鸭,就是保护中国人自己,这是很多科学家的共识。
冲鸭!冲鸭!冲鸭!
(图片@图虫·创意)
这就是为什么阿拉善SEE基金会旗下的“任鸟飞”项目也出现在了这次活动中。
“任鸟飞”是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一个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该项目将在2016-2026年间,以超过100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24种珍稀濒危的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积极的湿地保护工作。
社会力量早就已经是中国动植物观测和保护中的重要力量,更多民众的参与也将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对珍惜的生物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这种号称“中国国鸭”的可爱生灵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点击下方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你就可以向阿拉善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捐款,共同守护包括中华秋沙鸭在内的24种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
让我们一起,“冲鸭!冲鸭!冲鸭!”
- 广告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图虫·创意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