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年,李娜与同在省网球队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于李娜的辉煌网球职业生涯,冠军背后的这个男人更受人瞩目。
李娜在球场上怒怼:“不要跟我说发球,我本来发球很好,你觉得输了很丢脸,看不下去,就滚······”
她暴脾气一上来,就骂他。被视作球场“出气筒”的姜山只能听着,在一旁哑口无言,这一切都被媒体拍摄下来,第二天他们成为了新闻头条。
在李娜眼里,优秀老公从来都是别人家的。但这个看似愚蠢老实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导演陈可辛与李娜在讲剧本
这一内心独白首次出现在纪录片《娜就是我》中,这部讲述网球冠军李娜的自传式纪录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万的浏览量。最近,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李娜》饱受热议,陈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场上的愤怒理由,而正是这些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个世界冠军的传奇。
14岁父亲离世,李娜一夜长大
父亲李盛鹏还在的时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颜六色的。
图片来自《鲁迅有约》
李娜是地道的武汉人。跑销售的父亲是最早将李娜带上网球这条路的。然而,父亲从小就教育李娜,想获得赛场成就,就得吃苦训练。
父亲认为家长的“做”比“说”更重要。他坚持两年,一直带着李娜绕着家乡中山公园的长街进行体能训练。
小李娜凝视公园里的摩天轮,真希望有天不再是游乐园的过客,她渴望能单纯地坐在上面看风景。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岁那年,却突遭家庭变故,使她一夜之间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长大。
李娜从北京赶往深圳参加青少年网球赛时,在火车临时停靠点武汉站,到父亲。
当时,李父脸色惨白,身型有很大的变化,却谎称自己病情好转,让李娜安心参加训练比赛,还鼓励李娜心怀理想,朝冠军看齐。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亲病情危急,还要让身边亲戚对李娜保密,不影响她参加比赛。爸爸记挂李娜,偷偷给教练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道:“你就当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儿,她犯错误偷懒时,你想打就打,该骂就骂。”教练事后回忆起来,根本没有想过,这是对李娜的最后一份关爱。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赛结束,李娜赶火车回武汉,看到花圈上写着父亲的名字,才知道父亲离世。
“爸爸的遗像挂在客厅里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里看着我,目光里满是怜爱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边的黑纱却沉沉地垂着,触目惊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经不在人世。”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这是李娜在《独自上场》的自传书籍中回忆父亲的一幕。父亲的离世,亲人的冷漠,让她体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涩,也让她一夜之间成熟起来。
她在《独自上场》的自传中谈起奶奶对父亲的放弃:“最让我和妈妈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弃,妈妈找奶奶借钱付医药费,奶奶直接说,我借不到。”奶奶有五个儿子,即使一个不在了,后面还有四个。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尝到世态炎凉的李娜没有哭泣,她毅然决然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发比赛奖金的工资卡交给妈妈保管,还承诺:“妈妈,你不要着急,爸爸欠的医药费由我来还。”
陈可辛在执导《李娜》这部电影期间,一直在找李娜愤怒的来源:“每个人都一定要有一个动力,最后她能打到冠军,这动力是什么?”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父亲的离世,生活的压力让她尝尽人情冷暖。只有比赛胜利,有更多的奖金,才能支撑起这个家,还父亲病重时欠下的医药费,这可能这就是动力之源。
从那时开始,她的眼里只有网球,拼命练球。以网球为生,无路可退。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从1998年开始,16岁的李娜立下目标,要打入“职业前十”,直到2019年,国际网球名人堂公布:李娜入选2019年名人堂榜单。
一路的战果超乎了父亲对她的期许,她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这个冠军的分量,可惜,父亲却看不到了······
法网后的半年,李娜没有赢得一场比赛
《娜就是我》纪录片中讲述,李娜在退役之后,开起了非营利性的网球学校。她在和小队员们切磋球技时提醒他们,在对手发球前,你们要想下一个球从哪里来,要做何种准备。但他们打完这个球,就跑了。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赛不会有人告诉你,下一板球在哪里”。
此后,李娜在球场上战绩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赛场上赢得了52场胜利,还同时赢得了四场WTA赛事的胜利;
2011年,她夺得了中国甚至是亚洲的第一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
2014年,她再次获得个人第二个大满贯女单冠军,也是澳网百年历史上,亚洲选手首个单打冠军,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么完美,那么“冠军化”。可是,伴随掌声与鲜花而来的,是球场压力与身体所需要承受的伤痛。
少年时期的李娜,版权归作者所有
15岁,语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国训练6个月,然而在独自飞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却因证件缺失,准备工作不充分,错过转机,还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才顺利抵达网校。

多年后回忆起来,她想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临很大的赛场压力,李娜还是想获得成功。结果,她在2002年亚运会之前,生理期紊乱,失眠焦虑。
李娜选择重回大学校园读书,开始简单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赛场,在积分、排名清零的情况下,她重新走到中国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网冠军之后,姜山形容此时的李娜是“飘飘然”,双脚不在地上。
荣誉背后的关注与评论造就了一个神,似乎失败与输球对李娜而言,是一种无能。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法网后的半年,李娜竟然没有赢得一场比赛,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她变得胆怯,害怕和人交流,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报纸,上面的一切评论词语,就像是利剑,让她害怕得发抖。
她一方面给自己找借口,自己大满贯都拿了,为何还要刻苦训练;另一方面,又无法直视自己此时的低谷。
姜山对李娜承受的压力感同身受,陪着她沉淀。终于,李娜抛去外界的各种言论,重新振作起来。多年后,她回忆起自己的那段经历,说:“在经历高潮后,如果自己无法把握自己,低潮会一直伴随。”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随后,在2013澳网决赛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军,对手阿扎伦卡意外获得冠军。但是,最后一任教练为了让李娜平复心态,看淡球场人生,对她说:“你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网球也不会给你百分之百的回馈,当你走入赛场时,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经历起起伏伏之后,在2014年的澳网赛场上,她终于举起了第二个大满贯女单冠军的奖杯,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职业纪录。
李娜澳网冠军
如今面对外界的一切言论,无论是好是坏,沉淀后的李娜看得很淡,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网球运动员”。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长达15年的职业生涯里,李娜经历过4次手术。随着每一次的比赛胜利,软骨伤和脚伤的阵痛都让她感受到身体的撕裂。不过,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高潮过后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这个总被骂的这个男人,对李娜“爱意如山”
李娜在陈可辛的剧组《李娜》拍电影,因为天气冷,让姜山给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却把薄荷糖递给自己,李娜无言以对,想揍他的愤怒显露无遗。
陈可辛打趣道,赛场上愤怒的李娜又回来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标签是——被当作“出气筒”的李娜老公。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他们两个人的感情,虽没有轰轰烈烈,但也和谐平淡,他们熟悉得就像是一双手的左手与右手。正如李娜所说:“我只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算是对的人而已。”
姜山反驳说:“别谈爱情,要谈生活。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李娜与姜山是日久生情,姜山对李娜来说,就像是父亲曾在生命中扮演过的角色。
曾经,他们有过一次分离。当李娜买机票去国外比赛,两人吵架过后,姜山用自己的信用卡买了一张回程的机票,继而失联。李娜却变得孤寂,怅然若失,“本该是一起做的事情,现在只剩下一个人做了。”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李娜通过很多中国好友联系他后,两人再次通话。姜山还是那个陪在自己身边的姜山,他说:“其实,我每天都在电视上看你打比赛。”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他们14岁在省国家队相识,16岁相恋,每一次职业生涯的高潮与低谷,姜山都陪伴着她。如果说,李娜成就了自己的网球生涯,那身边站着的这个男人则成就了一直在做自己的李娜。
在2013年的澳网比赛中,李娜错失冠军。她倒在球场上大哭。说:“我真的很想赢得一个冠军,作为结婚纪念日礼物送给姜山。”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2014年,李娜澳网夺冠后,在台上大胆示爱:“现在我的老公在中国比我还出名,所以谢谢你,你是个好人。而且你也很幸运,能娶到我。”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2019年,在罗德拉沃尔举行的一场特别的名人堂宣布仪式上,新成员李娜加入了进来。进入名人堂不仅仅是对李娜职业生涯的肯定,更充分证明,她影响着网球这项职业运动的未来。
此时,李娜代表着中国的体育健儿风采。也许,她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能走这么远。
图片来自纪录片《娜就是我》
时间倒回到21年前,16岁的李娜在那么公开的场合大声说起自己的愿望:“希望能达到职业的前十,我知道这一路很难,但我会努力的。”
那时候,没有人会记住小女孩的眼神是多么的真挚与坚定。然而,她一路打破着限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正如姜山所言:李娜还是那个最初的李娜,而不是一个别人眼中的明星网球冠军。(观看纪录片,后台回复李娜)
Reference:
纪录片《那就是我》
鲁豫有约《 李娜 光环背后的孤独与压抑》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