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历时四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战争及战后带来销售畅旺,日本工业生产每年连续保持30%的高速度成长,电动机取代了蒸气机,工厂动力电气化已达60%,电灯也从都市普及到乡村,全国已有近半数家庭使用,电扇、电熨斗等家电产品渐渐开发,电车、电信电话急速发展,日本已进入了电器时代。
也是在1918年,松下幸之助的工厂创立,不到一年时间,松下从一间小作坊,换到了更大的地方,二楼有两间,楼下有三间,幸之助搬来后立刻把地板拆开,改成工厂,留下二楼作住家。条件虽艰苦,但新房子比上次的大三倍,值得欣慰的是又在马路旁,当作工厂、还能当门面。松下电器制作所的前身正式成立。
松下电器最先制作的,除了风扇底盘之外,还制作一种电器改良的附属插头,这附属插头是应用旧电灯泡的铁帽制成的,当时是最新型的,价钱又比市价便宜三成,所以受到好评。同时也把松下电器的名声,第一次打进电器界。
自从开始制作附属插头以后,松下电器有1名工人和幸之助夫妻2人,常常加夜班做到晚上12点,仍然无法应付订单,后来又雇了四五个工人拚命制作。有时送货太慢,客人会自己来拿。
在当时日本电器界,混合材料的制作都是由负责人自己或信任的人把守,从不轻易告诉员工。可幸之助对新员工也把机密告诉他。一位同行警告他说:“松下君,那是危险的。你把那样重要的机密工作教给进来才一天的人,等于把技术公开,这一来,等于制造竞争,你自己要受害的。应该要多多考虑啊!”
幸之助回答说:“我认为不必那么担心。只要先告诉他,那是必须保密的工作,就不至于象你担心的那样,把情报泄漏出去。员工彼此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我不喜欢为了一件秘密,而做疑心重重的经营。不但对事业的进展有阻碍,也不符合培养人才之道。我并不是故意乱开放,只要我认为这个人可以信任,就算他是今天才来,我也会让他知道机密。”
在用人上,幸之助不拘一格,他们彼此信任。
后来又扩大了工厂,发展了总经销商模式。但是同行开始眼红,东京方面的制造商,突然以大减价来对付。销售上立刻有了反应。紧跟着,总经销商说道:“松下君,糟糕了,销售量显著下降,现在怎么办呢?”
经销商纷纷解约。松下电器经历了第一次外部竞争,后来改为制造商直接批发。囤积了的部分产品很快便卖光了,幸之助的眼光开始把市场由大阪扩大到东京。
幸之助觉得,第一次到东京,就像怀着第一次去外国的心情。到了东京,他看到街上脏、马路窄,当天转了一圈,觉得东京是个很复杂的都市,到底哪一边是东,哪一边是北,实在是搞不清楚。并不象大阪船场那样,围棋盘的方格线那般秩序井然。本来直向东走的,走着走着就变成向北,后来幸之助随身带着地图上电车,用铅笔在地图上做记号,周围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从乡下来的土包子。
东京是一座守旧的城市,新东西不那么好销,那儿有一种“店风”,对新来的大阪商人不大理睬,可是这一点可能也就是东京的优点,是“江户(东京旧称)男儿讲义气”的特色。只要处熟了,地盘就会很稳固,幸之助这么安慰自己,后来一家一家去游说,转了一圈,拿到不少订单。与此同时,幸之助下决心,每月要来东京走一趟。
就这样,在大阪和东京两地销售,成绩相当不错。建立了销售网,松下电器开始增产。松下电器最初的基础,是由双灯插座打下来的。1920年,大阪的松下电器已经相当有名了。这一年,大阪市场大体上已经稳固了。
幸之助收到管理层一封东京来信:“由于天气愈来愈热,蚊子多,买了员工蚊帐。虽然价钱贵了一点,因为打过折,是一件3元的麻纱蚊帐。”幸之助看了后,立刻回信说:“以你今天的身份,不管理由多充足,花3元钱去买麻纱蚊帐,是不应该的。现在的松下电器必须节约。一件1元左右的棉织品就很够用了。”
1921年秋天,订单忙不过来。必须再租一两幢房子,或干脆找一块空地盖个工厂。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大阪大开路一段有一块100多坪的出租地,幸之助决定把它租下来盖工厂。
幸之助曾在回忆中提到:“我对这个工厂的期望,无法用言语形容。我从9岁到27岁,这18年间,由学徒开始,终于自力盖了工厂,可以说,过去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我感到特别兴奋。”这是第一座完全属于幸之助的工厂。
新工厂盖完,进展非常之快,接着东京、名古屋之后,松下电器又开发销售路线到远处的九州。1922年岁末,松下全体员工增加到50人。
回顾这五年,幸之助过得非常艰苦,其间不乏难过不安的事。也有周转不灵的时候、包括人事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分别解决,并利用这五年间巩固了阵容。50人,是第一个阶段走完的重要见证者,是松下电器的地基。
松下幸之助:“凡事要由易入难这是常识,也是成功之路。在正常情况之下,都要依这个原则行事,不可勉强。尤其是做生意或做事业,更要注意。我想,年轻人常常因为热情过份而败事,多半是由于没有守住这个原则的缘故。”
自从经营工厂以后,为了站在第一线活动,幸之助每天骑脚踏车出去,天一黑了就得点蜡烛灯,常常会被风吹熄。尤其是风大的时候,点了又熄,跑一段又熄,熄了就得用火柴再点。如果有不会熄灭的灯,那多好。
幸之助开始着手调查。当时除了蜡烛灯以外,还有瓦斯灯。瓦斯灯价钱贵,不合一般大众购买。另外还有电池灯,两三个小时电就耗光了,很不经济,而且构造也不完全。因此,用的最多仍是石油灯和蜡烛灯,经过调查,使用人数相当多,松下电器开始制销脚踏车灯。
车灯对后来松下电器的发展有莫大贡献,幸之助曾在脚踏车店当过几年学徒,总想着试试制造脚踏车的零件。可是,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经过6个月的工夫,幸之助研发做成第一个炮弹型的电池灯。耐用30到50小时之间。原来的脚踏车灯只能点三四个小时,等于是完成了在原有产品里耐用十倍的革命性新产品。
可推上市,又是另一番景象。大阪不行,到东京的各经销店,结果还是一样,大家都说不好销,都没有人愿意订购。在大阪各家脚踏车店绕了一圈的结果,比电器行更惨。他们根本对电池灯不感兴趣。原因是,以前试卖过的电池灯,因为品质太差,再也不敢卖了。
幸之助花了一个月时间,说服每一家批发商,结果还是一样。另一方面,库存愈来愈多。到后来幸之助想出一个死里求生的想法,暂时不卖,光请大家用用看,以便证实它的真价值。
松下电器的仓库里已经积存了三四千个,而且每天都在生产中,叫一两家零售店做实验已来不及。幸之助一定要采取一边实验一边销售的方法。最后决定,大阪所有的零售店,每一家都寄存两三个电池灯,其中的一个要现场点亮。
幸之助告诉零售商:“一定可以点30小时以上,请注意看灯什么时候熄。如果真的可以点30小时以上,你们又认为卖得出去的话,就请把其余的卖出去。客人要买的时候也请把实验结果告诉他们。如果有不良品或时间不超过30小时,可以不付钱。”
没过多久,零售商说:“点灯的结果,比说明书上所说的时间更耐久。这样的电池灯第一次看到。”一个月之间,寄卖了5000个电池灯,又过了两三个月,零售店常常主动打电话来订购。
松下开始大量对炮弹型电池灯的制作和销售,并且获得了巨大收货,而且产生了脚踏车灯界的革命。
后来陆陆续续生产各种类型的电池灯。松下电器1927年,员工达到300人。到了1928年末,月销电池灯3万个,电池10万个。全国各地都爱用。这期间,电热也慢慢走上轨道,松下的电熨斗、电炉等有特色的制品,渐渐地被业界所认识。配线器具部也很顺利地增加生产。花区福岛设置第三工厂,也在这时候,不但为业界所知,也为大众所瞩目。
1927年,日本发生银行恐慌,松下电器的经营也受到很大影响。当时松下电器交往的银行只有“十五银行”一家,大部分的贷款或贴现期票等,都是以十五银行为中心。发生恐慌的当时,收受贴现期票的金额有8万日元,定期存款有3.5万日元。
其中最悲惨的是,有人因为救命钱领不到而自杀,也有人发疯了。其他还有事业的挫折、倒闭等,到处都有。不景气当然愈来愈深。
在这期间,松下电器一面要想办法对付十五银行,一面要想办法开拓新的金融渠道。最糟糕的是,十五银行的贴现期票,转交给日本银行做抵押,也向松下电器催钱。非常幸运的是,松下和住友银行西野田分行,刚在两个月以前订好了贷款契约。关于这个契约,幸之助后来回忆说:“终生难忘,生死存亡之际得以保命。”
度过银行危机,松下还在继续成长中。这时决定建设一个营业所和一个大工厂。1930年5月,建筑工程完工,同时完成迁人,从此进入了松下电器第二个阶段的活跃期,在业界开拓了确实稳固的地位。
新工厂建好,幸之助躺在病床上。到了11至12月,不景气情况更加恶劣。松下电器也和其他公司一样,销售额剧减。到了12月底,仓库里已经堆满了滞销品。更糟的是,工厂创建不久,资金短缺,更感觉困难倍加。若情况持续下去,不久之后,只有倒闭。为了要应付销售额减少一半的危险,生产量也只好随着减少一半,同时员工也要减少一半。
松下电器召开了会议,结论是:为了打开目前的窘困状态,只好先裁减一半的员工。当幸之助听到这个结论时,精神突然振奋起来说:“生产额立刻减半,但员工一个也不许解雇。工厂勤务时间减为半天,但员工的薪资照全额给付,不减薪。”听到这个消息后员工们极为感动,在最糟糕的时期,他们保住了饭碗。员工们全力工作、销售库存品。最后度过难关,静候时局转变。免于倒闭。
过了没多久,松下电器业绩越来越好,紧接着收购了明石的桥本电器(是一家制作收音机零件的工厂)。幸之助:“这么一来,松下的责任就重大了,我的松下电器,也变成企业界的松下电器。”后来松下嫁接了自己多年的销售网,收音机最终获得成功。
到了1931年底,除了一般电器配线器具以外,电热部门、收音机部门、电池灯部门、干电池部门,制品总数已超过200多种,在不景气当中继续扩大,令业界都感到很惊奇。全体员工也在这不景气当中,非常努力地配合公司,增加生产,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奋斗不懈的松下精神
1932年5月5日,幸之助召集了松下电器的全体员工,向他们说明了电器的真正使命。那天是充满了兴奋和感激的创业纪念日。幸之助感到热血沸腾,制定了使命和蓝图。松下电器的终极目标——生产无限多的物质,使得人类能安居乐业。
1933年,盖了大工厂。员工接近2000人。也在相同的信念下,和冈田电气公司合作研制成功,共同出资创设"国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松下电器陆续开发各种新产品、制品超过600多种,1934年12月,“松下电器制作所”,改组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采用了比事业部制度更进一步的系列公司制度,在各事业部下,设立了9个子公司。
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日本的产业界迅即抹上了战时色彩。日本开始总动员,将劳动力、资金、原料、生产设备等予以集中,完成了军需产业动员的体制。
家用电器中,先将电热器(暖炉)、电扇等,列为奢侈品而禁止生产。收音机、电灯泡、干电池等也在材料表层上,加以种种限制。更于1939年,开始实行从业员的雇用限制,9月份起又开始了物价统制,以致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处于这种情况,为了努力维持原有产品的生产,并谋求在战时体制下企业的生存之道,幸之助决定协助军需生产的方针,开始接受武器组件的订单。并发了经营须知:经营是公务,而非私事。能以买卖为重,善尽其道,就等于对国家尽忠。要把买卖当做“社会公器”,不可稍存私念。
1939年7月,电视机试验成功。本来是为了迎接1940年,在东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发的,可奥林匹克因战争而中止举行(延至战后1964年,举行东京世运会),电视机的播映也是无法实现,因此家庭用的电视,直到战争结束后,才与观众见面。
松下17寸黑白电视机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所有的产业活动,完全总动员改为军需生产。松下电器在1941年4月,把各子公司、工厂转入军需品中心的生产体制。生产了飞机和木造船。
1932年至太平洋战争结束,松下电器在国外所设的工厂或贩卖据点,包括朝鲜、台湾在内,总共有39处之多,战后残存的,尚有17处(工厂6座)。后来被当地政府所接收,直到战后贸易重开,松下电器的海外活动,完全陷于停止状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太平洋战争。第二天,幸之助把全公司干部集合在礼堂,宣布立即由军需生产转变为民生必需品生产的方针。
幸之助当时说:“面临本世纪最大的变革时期,我们松下电器公司要迅速恢复和平产业,勇敢地跨出重建日本的第一步。为了使2万员工以及60家工厂重新振作起来,松下电器别无他途。今后将是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时代。要使公司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必须全体员工发挥勤劳的美德。”
1946年3月,松下电器被盟军总部指定为财阀,一切和松下电器与子公司有关的资产,全都被冻结了。幸之助的私人财产也遭冻结,连家里佣人的薪金也必须提出报告。被迫尝到向朋友借钱,1949年底获得“财阀”的解除令。到了1950年,松下电器开始展获得自由。
还有更大的困难伴随,政府开始紧缩金融,因此物价上升的趋势缓和了许多。然而产业界却遭遇到严重的资金困难,企业纷纷倒闭。在这期间,幸之助寻求了银行贷款,熬过了第一年,第二年的情况更加恶性化。
幸之助不得不率直地和全体员工说明资金困难的情况,并表示为了打破既不能借款,也不能增资的瓶颈,除了靠自己的力量增加收益,别无其他办法。同时还决心将以往三年来的赤字经营,变为黑字经营,同时呼吁全体员工全力以赴,进行工厂整顿,仅留下一些优良产品,采取集中生产的方式,以减低成本,再加强促销,以求收益提高。
当时收音机、电灯泡等12家工厂,不得不半日休工,松下电器滞纳货物税被媒体曝光,幸之助被称为“欠税大王”的封号,形势严峻。
直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开始,美国向日方订购大量特殊物资,世界景气恢复,沉在谷底的日本产业界,一时解除了没落的危机。
这一年,松下接到各种战争必须品的订单,包括干电池、蓄电池、通讯机、电灯泡等。直到1951年7月停战,订单渐渐减少,然而经济已经恢复,电器用品的销售大幅度增长。同时,因战争而中断的电视机研究,也在这一年重新展开。战争的苦难已成过去,拓展海外市场的时机,已告来临。
1951年,幸之助第一次赴美,考察外国市场。同年10月,再度赴美,然后转往欧洲。次年,松下公司与飞利浦签订技术资本合作契约。
飞利浦公司的负责人把这一次合作形容为:“与松下电器结婚。”1952年12月,设立“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在大阪设厂,生产电灯泡、日光灯、电子管、电视显像管、手提收音机等,而松下电器的有关各事业部门,就利用生产的产品使松下电器的品质提高到世界水准。
同时,松下派公司职员到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处,开拓海外新市场。
1953年,松下公司兴建了“中央研究所”,真正开始全面加强技术研究。同年,推出第三种大型家电——电冰箱。电视、冰箱、洗衣机推上市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电器化时代。
当年夏季,开始呈现经济衰退的趋势。幸之助以总公司优先,削减一半经费,并立刻着手整个公司的经费紧缩,谋求资金应用效率化。同时决定采用“本部制”机构,分别设立管理、事业、技术、营业四大本部,集中经营。本部制乃是集合众智,将分权化和自主经营,加以整体发挥的经营,因此每星期举行一次本部部长会议,以求整体协调。
1955年,松下电器举行创业35周年纪念。拥有1.8万名员工。幸之助:“如果松下不赚钱的话,等于犯了一项罪恶。我们从社会取得资本,集中人才,使用很多原料设备,还没有成果的话,就是对不起社会。”
1956年,到关西旅行的天皇、皇后,曾莅临该厂参观,由于品质管理优良,在1958年荣获“戴明奖”。并列为全世界最有名的新设备高产量工厂。
除了天皇夫妇曾莅临高规工厂,各国元首、政要也纷纷前来松下工厂参观。包括法国总理比尼、新西兰总理荷里克等人。各国政界、财经界人士前来参观的人数,到1960年,己超过3000人。松下电器的声名远播,不仅成为产品与技术输出的一大力量,同时也在介绍日本工业给海外的工作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60年,幸之助已经65岁,他召开了股东会议说:“松下电器这样一个大公司,我的一言一行变得非常重要,随着事业的规模日趋庞大,任何象超人一般伟大的社长,也无法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经营圆满。尤其像我这样,以一生的劳苦培育了这么一个事业,大家依赖我这个创办人的倾向都很强,因此就有变成独裁经营的缺陷。”
幸之助发现到这种弊害,决定从经营的最前线退下来。
- END -
首席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