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藤校的申请人数逐年攀升,录取率却年年走低。但就是在这样残酷的录取背景下,今年这所沪上“超级中学”——平和学校却喜报连连,收到了来自哈佛、耶鲁、宾大、布朗、康奈尔等各大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几乎是藤校大满贯,一时间风头无两。
这样的升学成绩,不得不再一次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这所老牌名校的身上。很多人不禁思考,这所拥有23年办学经验的学校究竟凭什么能在一众优质学校中崛起,培养出众多藤校青睐的学生的呢?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为此,精英说独家专访了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校长——苏晨杰。
1997年大学毕业之后,苏晨杰就进入了平和学校,成为了该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后期担任了平和学校的副校长,同时也负责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在2006年的时候,苏晨杰作为平和学校国际部的主任领导并完成了学校国际部的一个重大的课程改革调整方向。可以说,她本人职业生涯的成长伴随着平和学校的一步步壮大,彼此的命运在时间的流逝中形成了紧密的结合。
一直到2018年,苏晨杰受到平和教育集团董事会的委托,来到青浦担任了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校长。
图为苏晨杰校长
在和苏晨杰校长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平和能有今天这样傲人的办学成绩,和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育人思想以及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面对困扰很多家庭的寄宿制度以及孩子低龄留学问题,苏晨杰校长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击视频,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精英说对话苏校长
家校共育是不变的前提,也是育人的基本保障
精英说对话苏校长
如何落实本地教育和国际教育相结合?
传承和发扬
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很多对青浦平和十分关注的家长心中一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青浦平和和位于浦东黄杨路的平和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
其实,青浦平和隶属于上海平和教育集团,是它旗下的第四所学校,其他还包括了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光华初级中学以及上海祝桥实验小学。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也是四所成员学校中相对最新的一所学校。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是一所K9走读加寄宿的私立学校。办学质量好,颜值水平高,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梦幻学校。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虽然从办学的年限上来说,青浦平和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年。然而,从办学的经验上来说,它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青浦平和立足于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这所已经办学22年,具有充分办学经验的学校基础之上,诞生之初就对民办平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育人目标等方面做到了极大程度的优质传承与发扬,并在此之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举例来看,青浦平和从建校之初,就特别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可能决定你飞得高不高,而一个人的教养可以决定你飞得远不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养是可以护你一身的盔甲。因此在孩子入校之初,就被教导在不同场合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并展现出合适的礼仪和风范。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学校在执行养成教育或执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吸取了之前办学的一些经验,针对养成教育制定了相当多详细且具体的规则。
比如说音量的使用,可以具体细分为五度。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绝对保持安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悄悄地、小声地和邻座的同学说话;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相当清晰地、大声地、有礼有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可以允许孩子偶尔的放纵。
图片来源自 Nord Anglia Education
青浦平和的愿景是要办成一所具有国际一流办学水准的本地学校,而不仅仅是一个国际学校。很多家长认为中文学习不用勉强,但英语必须流利。苏晨杰表示,如果是持有这种学习态度的家庭,恐怕平和学校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青浦平和希望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步调一致,始终要非常清晰、清醒、清楚地意识和认识到,我们是中国人,所以一定要用中国话来诉说属于中国自己的故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青浦平和对外国思想抱有一个排斥的态度,而是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成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成功学习者。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学校诉求各不同
高端专注力是关键
对于孩子的能力要求,不同学校的诉求截然不同,那么青浦平和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孩子呢?
苏晨杰坦诚地表示,从幼升小的这个角度而言,青浦平和相对侧重的是孩子的英语能力,这一点也是与青浦平和的课程设置紧密关联的。如果这个孩子的英语能力基础比较弱,或是在英语学习上的潜力不够,那么这势必会造成今后在青浦平和的学习过程中,遭遇一些困难。
从以往经验来看,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两至三个在英语学习上存在比较明显困难的孩子。作为学校,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推动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表现和各方面习惯能力的培养。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其次,在办学理念上,青浦平和倾向于关注孩子的三种核心能力: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被俗称为“高端注意力”的专注力。
这里存在一点理解误区。很多家长认为,你看我的孩子在搭积木,非常专注。但所谓的“高端注意力”,不仅仅要求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分心,不被外界所干扰,还要求孩子要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即使外界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仍然能够在一段时间之内保持一个高水平的注意力,这才是学校所要求的专注力。
图为苏校长和学生
青浦平和相信,一个孩子的学习也好,生活也好,只要这个孩子具有这三大核心能力,即使孩子在升入小学一年级之前处于一种相对比较放养的状态,但一定会在短时间之内赶上,甚至可以反超其他不具备相关能力的孩子。这一点在平和学校此前23年的办学历程当中,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
父母品性决定孩子的成长
家庭共育是不变的前提
在采访中,苏晨杰还谈及一个惹人深思的数据: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现在的样子,有这样的脾气性格和秉性,70%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即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家长的为人处事和教育沟通方式会帮助塑造孩子的特性、脾气和性格。
剩下的20%则来自于社会。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做到离群索居,在现代社会当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人身上具有社会性,需要群体活动和群体生活。那么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接受到来自社会的20%影响。
而落实到学校教育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其实只有10%,很多家长不太能接受这样观念,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一直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所谓的读书,绝大部分情况之下是在以前的私塾、现在的学校中产生的,因此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学校教育的作用神圣化、万能化,模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可能家长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也将是孩子们一辈子的老师。你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向你学习。
当家长的情绪管理有问题的时候,很难相信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会情绪平和,有非常高的情绪自主管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通常我们会看到,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有一个焦虑的妈妈,这个孩子多半也会带有焦虑的气息或特点。如果有一个暴躁的爸爸,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变得懦弱,二是像爸爸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多么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鉴于这点,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或者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苏晨杰相信家校共育是不变的前提,也是学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它育人目标的一个基本保障条件。很难想象,学校教育如果失去了家庭的支持,没有了家校共育这样的一个前提保障,学校教育将会变得多么孤单。
在孩子教育上,很多事情确实不能依靠学校振臂一呼就可以简单达到的。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就拿养成教育为例,青浦平和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入校大概两周的时间,就基本能够做到吃饭的时候安静有序。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在午餐时间非常喧闹。
学校的工作人员们坐在一起细细地思量,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六年级的孩子在养成教育方面,反而做得比一年级的孩子相对更弱?最终大家得到的结论是,因为六年级的孩子在来到青浦平和之前,已经在其他地方接受了五年的教育,想要扭转习惯,已经变得困难。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要知道,孩子的养成教育绝对不是简简单单通过老师上一堂课、喊几个口号就可以达到的,它更多需要的是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步调一致,这是家校共育得以成功开展的前提保障。
如果家长觉得我有我自己的一套,学校你可以做你的一套。长此以往,教育模式势必会南辕北辙,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定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这两者之间更像是合作关系,如果信仰和理念不同,就会缺乏信任,难以共赢。因此,家长如果选择了这样一个学校,就必须支持、信任和理解学校的教育模式。
寄宿制度可不可取?
要看孩子合不合适
青浦平和支持学生寄宿和走读,关于寄宿问题一直都有很多讨论,甚至有的专家认为寄宿一定不可取的。一则考虑到孩子年纪还小,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如果把孩子硬生生放在学校,过上一周五天的寄宿生活,一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二则是有家长认为自己教育不如学校好,加上忙于事业和应酬,不如就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不用操心。这两种其实都是非常极端的观点。
基于平和学校23年寄宿管理的经验,苏晨杰建议家长们不要把寄宿制度妖魔化,也不要把寄宿制度万能化。寄宿有它非常好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它的不足。那么如何正确、客观、公平地来看待寄宿制度呢?苏晨杰认为,家长和孩子一定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适合的就是好的”。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寄宿制适合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要是平和的。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在脱离父母的情况之下,做到情绪的平和和稳定,而不是一眼看不见父母内心立刻充满了焦虑,甚至会情绪失控、哇哇大哭,那么学校不会推荐这样的孩子接受寄宿制。
当然,家长也不要歧视孩子,强制要求不适合的孩子接受寄宿制,美其名曰:我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的独立性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甚至是拔苗助长的手段,是非常不可取的。
图为苏校长
那如果经过学校的一些走访调查和面谈沟通,发现这个孩子有相当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内心平和的基础上,和父母保持着亲密良好的关系,在自我管理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和特质,那么学校非常欢迎这样的孩子到学校来寄宿。因为这样的孩子有机会在集体生活中真真正正地高频度接触同龄人,这对日后的人际交往,包括自律和自主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对于具备这些特质的孩子们来说,寄宿生活不太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平和每一年都迎来送往无数学子,他们回来看望母校时表现出来的对寄宿生活的留恋和怀念是无比真诚的。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育人目标有分别
到了初中阶段,青浦平和的育人目标主要分为两段,第一段就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强调国际视野。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把民族自豪感发展为狭义的、狭隘的民粹主义。孩子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依靠,需要树立一个全面且完整的世界观。努力吸取他人先进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在此基础上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二段是关于成功学习者。青浦平和认为一个成功学习者并不是只有傲人的成绩,而是在非常扎实的学业成绩之外,学习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并且拥有很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势必能够将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发现,去触类旁通,去用来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这被定义为一种知识认知能力。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到了高中阶段,平和会分出国内班和国际班,在小学、初中则全部都是按照正常的9年义务教育体系走。对于想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教育的孩子们来说,如果想要加入平和高中部,无论是针对后期的IBDP课程的学习,还是OSSD课程的学习,对这个孩子来说,都有几个重要的关卡要过。
从大数据上来看,从非外语特色或者非双语学校过来的孩子在英语的能力上会呈现出一些不足。功利一点来说,从升学的角度上来看,语言是一个硬性条件。如果语言能力不过关,即使其他方面的才能异常优秀,想要打动一个大学的招生官也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是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在一般的公办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课程要求抓得很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抓习惯规范、抓作业考试、抓学校排名……孩子一直处于这种相对高压紧张的学习氛围当中。到了平和学校之后,孩子们会发现,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老师,而是来自于自己,或是身边的同伴。
平和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解决课程任务,但是从其他体系过来的孩子,并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当孩子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在遭受一些挫折时可以从容面对,那么孩子自己也需要思考,自己是否具有同样的抗压能力。
低龄留学成热潮
校长严批不可取
当今社会,低龄留学已经成为很多中产阶级家庭考虑孩子未来教育方向的一个重要选择。在这一点上,苏晨杰基于自己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认为,低龄留学是不可取的。
低龄留学带来的后果恐怕不是现在作为家长、长辈或是老师所能预见的。低龄留学的最大缺陷在于,当一个孩子还没能把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基本三观养成之前,就被送到西方所谓的发达国家去,那么可以说这个孩子多半是出得去,但回不来了。这个回不来是指心回不来,因为会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很多方面,表现出和本民族文化当中格格不入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巨大的分歧。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苏晨杰记得曾在上海的地铁上看到过这样一幕,一对中年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在地铁上进行沟通。父母坚持用中文和他们的孩子说话,但孩子始终有一搭没一搭地用英文回复。这让她不由得想到,在海外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长着中国人的脸,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但是他们的思维完全是西化的,那么最终他们会有一个灵魂深处的问题很难解决,那就是他们到底是什么人?是以国籍来界定,还是以文化传承来界定?
而当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都出现一个原则性的偏差或迷茫时,那么这个人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自信的。很多家长单纯是从孩子的语言能力考虑,把孩子早早地送出国,但随着现代科技不断的迭代和发展,语言学习今后一定不会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孩子价值观念的养成。这才是最耗费时间的一个漫长过程,因为这造就了你的身份认知困惑。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有明确的教育规划,这是一件好事。这是个多元的社会,教育规划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留学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国内教育的失败,事实上,很多国内的专家和专业人士都是通过国内大学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因此是否接受国外教育,并不能作为判定一个人日后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当然,让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跨出国门,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生命厚度是非常有益的。苏晨杰认为,留学海外,与其说是学知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
从这样的一个目标出发,家长大可以让孩子在国内完成高中教育以后,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继续学业。如果这个孩子在学业上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的话,完全可以在国外完成博士甚至博士后阶段的学习,这是十分合理的。
图片来源自精英说视频
可以说,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刻融入到了青浦平和的办学理念当中,而在青浦平和,国际化教育又被界定为“国际理解教育”。
从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看,如果说本地教育的目的是告诉孩子,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将去往何方?
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当别人和你意见不同的时候,对方也有可能是正确的。
学校需要知道中外道路在什么时候必将合并,又在什么情况之下分道扬镳。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从更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国际教育是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教育的层面和领域,譬如,它有哪些课程?它的育人目标、培养能力的方向,甚至是办学愿景等等。把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做法进行一个本地化的处理,使之内化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最终摸索总结出一套完全适用于国内教育的模式,这也是青浦平和能够越走越远的原因之一。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及微信好友
作者: Cheryl,精英说作者,在英留学,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
《精英说视频:家校共育是不变的前提,也是育人的基本保障》
《精英说视频:如何落实本地教育和国际教育相结合》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