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我留言,他基本不阅读。
我其实挺认可一点,就是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方式就好,不用一定要跟风。别人读很多书,和你是否读很多书,没有关系。
因此在我们进入严肃话题,聊一下快速阅读的限制之前,我想先聊一下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书。
我这里说的读书并不是指上学,而是指为了兴趣爱好或者是功利性的目的,去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相关的信息。
在我小的时候,我研究过自己的学习方式。
按照通过什么形式接收信息以后大脑能留存更长时间来分类的话,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我不是一个听觉学习者,我也不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者。
我分析的是主导型的学习方法。不是说从其他方式去学习就学不到,而是说以主导性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效果会最好。当然按照记忆方法来说,越是能够刺激你所有的感官的东西,越是容易记忆,而且多感官记忆效果高于单感官的记忆。(关于记忆的诀窍,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再行讨论。)
对于一个主导型是视觉的学习者来说,其实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看到这个东西。对于听觉学习者来说,听到这个东西他会记得更牢。而对于实践性学习者来说,他动手完完整整的去做一遍,他会记得更牢。
但是视觉学习者也分类,有的对具体图像或者物体感知更敏锐,而有的对抽象型的东西感知更敏锐。
我做过一个测试:
如果你闭上眼睛,然后有一个人在你耳边说大象这两个词语,你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图案?
一般人会浮现的是大象这个具体的动物形象,而我会浮现的是大象的这两个汉字。
也就是说,我的图像记忆是偏于抽象结构的记忆。
这也导致了我在记人的名字的时候,如果只是听到人名,我会完全记不住。即便动手写出别人的名字,写的动作也无法让我记住。而只有看到名字呈现在一张卡片上,我才会很容易的记住对方的名字。而且我只是记住名字,对于对方的长相并不能保留有很好的记忆。也就会经常出现别人认得我,而我不认得别人的尴尬情形。
这都是因为我的主导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抽象视觉类。
讲述这些主导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最佳获取信息的方式。
只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恰恰是我最有效获取信息的方式。
如果你是一个具象视觉主导的人,那么看视频,或者看到一些具体的事物,你就能够很轻松的学到东西。而对于我来说看视频是一种非常没有效率学习的方式,因为我看了也记不住。
如果你是一个听觉主导学习的人,那么听音频,甚至通过音频来听书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对于我来说,听新闻听书基本留存不下什么信息。所以我有很多时间是无法有效利用的,因为我不能像别人那样通过听音频获取知识, 双手还能腾空出来做其他事情。我的手需要拿书或者其他阅读媒体。
以此类推,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发掘自己最有效的学习类型,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去获取信息。
有一次,一个朋友很羡慕的对我说,我好羡慕你一年能看这么多本书,我就是不感兴趣,也读不进去。
我比较了解他。根据我的观察,他其实非常擅长于与人沟通,而且他也习惯从聊天的方式中获取信息。
于是我说:我觉得你最有效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与他人聊天。因为你是一个外向型而且听觉学习主导的人,因此与别人聊天的时候的话语和中携带的信息会更容易让你接受。
他频频点头,表示非常认同,也就不再介意是否能看得进书了。
1
- 要多读年纪比你大的书 -
任何经过50年以上沉淀的书,都值得你慢慢的去读。
我看过很多现在的流行书。除了少数作家以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流行书都是拿很多书里的观点拼凑而成,并没有自己原创的想法。这样子的书读多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你看到的就好像是一盘拿现成原料炒好的宫保鸡丁,每家饭店都有,每家好像做的都不太一样,但是吃起来却又都很类似。除非你能找到最原创的那家宫保鸡丁,不然很难在口感和体验上给你任何新颖的感受。
而能够流传50年以上还经久不衰的书,至少在原创性(无论是故事性,理论性还是见解上)上是远远超出于同时代的书的,不然也不可能被大家封为经典。
经典的书籍,不光它的内容已经通过时代的检验,而且它的文字本身也会比很多现在写的书要好。
读书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兴趣,因此选择一本文字优美,语感得当的书籍阅读,会有一种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现在互联网上的很多新闻和文章的语感都特别差,语言上的遣词造句也没有很多讲究。而且很多网文是大白话,描述东西会比较浅显,只能有一时的快感,而无法从结构的巧妙和词语选择的精妙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当然,流传下来经典的书也会有局限性。
有几类书值得细细读甚至重复读,比如小说类,哲学类和艺术类。因为它们背后揭示的是人性的共同点。虽然其中也会有一部分因为社会变迁而有落后的时代感,但是所占比例不会那么高。
而在阅读科学类的书籍的时候,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如果是几十年前的书,就需要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了。
时代的局限性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阅读14世纪的书籍,你根本不会看到病毒的存在,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有病毒。所以科学类的书籍在那个时候会宣传的,自然是很多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是谬论的结论了:比如宝瓶座三星连线诱发了致命病毒,导致了“黑死病”。(关于知识的局限性,请见长文《你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破局者吗?》)
2
- 是你所读的书的呈现 -
你阅读什么样的书也会潜移默化的显现在你平时与他人的沟通上。
读多哲学数学类的书后,与他人的沟通也很有可能会偏抽象一点。比如说,我会发现我现在的沟通语句里面,越来越多会呈现抽象的概念,这和我近期读很多宗教哲学书是有关联的。
阅读书籍多的人的谈吐和阅读书籍少的人的谈吐中很明显会有遣词造句的选择性以及词汇量上的不同。
如果你经常读比如说英国和美国18,19世纪作家的作品,那你的英文的文法也会更加优美。而如果你经常读古代的书籍,那么你的中文的写作中也会有古代的这种韵味。
所以阅读可以帮助你达到部分你期望自身发生的变化。比如说如果你想激发一下你的创意,可以去读一些特别意识流的小说或者是科幻玄幻这一类的小说,很有助于你打开不同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培养想象力。如果你希望心能够静下来,那么读一些瑜伽类,佛教经典类和冥想类的书籍,都有助于让心平静下来。
3
- 诊断架构 -
尽管前面我会建议大家多读老书,但是很多新书也是有阅读的价值的。
这类书主要集中在新兴的领域,比如说基因学,蛋白质细胞学,人工智能等等,或者是古老的行业,本身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比如说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老的技能被淘汰了,新的技能也会崛起,这类技能型的工具书也是有一读的价值,比如说教你网络营销,如何做vlog达人这些几年前还没存在的领域的书籍。
不过很多这种书质量良莠不齐。所以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看书目的这个方式来快速甄别。
好的书的结构会很清晰,一层层递进。并且通过书目上的提纲就能看出,这个书里面哪些内容是值得你去深入阅读的,哪些内容可能你已经知晓。
对于阅读工具书来说,看书目尤其重要,可以帮助你快速检索到你想要了解的知识在哪几页,然后跳过去直接获得相关的知识。
对于小说类休闲类的书籍,看书目就没有那么大必要了。但是书目起的好不好,也可以反映出作者本身的水平有多高,比如说古典名著红楼梦,它每一个章回的标题都有明喻的指代,而且对账工整还押韵。这样比较高阶的书目,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了作者的功底,就很值得阅读了。
希望以上分享对你有帮助,请将你的想法与真格学院与顾老师分享。 
欢迎大家关注真格学院院长顾及的
个人公众号
「顾而言之」
或是关注顾老师的抖音号:
「顾老师看世界」
查收更多顾老师的干货分享哟~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