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令全球目光聚焦俄亥俄州代顿市。
中国官媒新华社记者近日在那个“锈带”城市采访时,看到通用汽车公司废弃厂址上建起中国汽车玻璃制造工厂的生动案例,为人们探索全球化下中美经贸合作的积极意义提供了绝佳范本。
7月27日,在俄亥俄州代顿地区莫瑞恩市的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一名员工检验玻璃外观。图片来源:新华社
员工这么说:每天的工作都很有趣
回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代顿市未能幸免,昔日这里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装配厂宣布倒闭,上万员工下岗。经济寒冬来得猝不及防,而后数年民生凋敝,城市毫无生机。
“那个场景让人心碎。我的许多同事失去了一切,没了房子和汽车,甚至家人也各奔东西。”曾在装配厂工作长达7年的香农·达夫叹息道。
失业后,达夫成了家庭主妇,那时她觉得这辈子再也没有可能在当地找到车企工人这样的好工作了。
通用汽车的厂房一搁置就是6年。“我和家人无数次开车经过那片荒凉的土地。我总是想,究竟什么时候能有人来把它改造振兴。”当地人杰斯·贝利说。
代顿的居民们终于等到了那一天。
2014年,中国福耀集团买下代顿市郊莫瑞恩的原通用汽车厂房,将之改造成玻璃设计和制造工厂。当地社区欢欣鼓舞,人们看到了老工业区复兴的曙光。
亥俄州众议员尼拉杰·安塔尼说,能引进一个同样隶属于汽车行业的大型公司在通用原址上落户,对地方政府和民众来说意义重大。
对当地居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有两千多人找到了一份工资待遇不错、能学到技术又有晋升空间的工作。
24岁的克里斯托弗·科马克4年间在福耀从小时工做到了夹层包装车间主任。他说多亏了福耀,他能像父亲和祖父一样从事汽车制造业的工作。
“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继续晋升。”科马克说。
达夫是在福耀美国有限公司工作了4年半的元老级员工。与此前在通用永远重复为汽车安装顶棚的简单劳动不同,在福耀,达夫可以胜任夹层玻璃装配线上的任何工作。
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在福耀学到更多技能。我喜欢被委派不同任务,这让每天的工作都很有趣。
除了直接招聘,福耀在代顿的这个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每多创造1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在供应链上间接为当地创造2到3个工作机会,因为物流公司、建筑商、垃圾处理厂等需要更多人力。
但是,福耀在代顿落地生根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处理文化隔阂带来的沟通不畅,如何让公司文化深入人心,如何融入当地社区,都是摆在福耀面前的难题。
消除语言障碍是第一步。就如纪录片里展示的一样,美国员工和中国“技术师傅”之间在沟通不顺时需要借助手机上的语言翻译软件,遇上紧急问题时双方也会因为互相听不懂而抓狂。
但随着时间推移,中方员工英语取得进步,美方员工也记住了工作中会使用到的高频词汇。科马克说,经过几年磨合,现在中美员工在工作期间沟通已经没有障碍。
福耀北美集团总裁刘道川说,公司下大力气给员工营造家的氛围并让美国员工感受到自己被足够尊重。
员工食堂提供2美元一餐的热食,逢年过节公司会组织庆祝活动。此外,公司推出“一对一”培训项目,“中国师傅”倾囊相授,手把手地把美国员工教成熟练技工。
为了让员工对中国文化和福耀的企业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福耀在春节期间组织优秀员工到中国旅游并参观福耀在中国的工厂。
科马克参加了其中一次中国之行,去了北京、天津和青岛等多个城市。他告诉记者,中国工厂里的生产设施和技术让他大开眼界。他同时了解到,中国工厂包吃包住,工人们过着集体生活,这和美国的情况非常不一样,也让他对中美文化差异有了更深体会。
公司还设有员工困难帮扶基金,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工人,向符合申请条件的工人提供500-3000美元补贴。
除了带来就业机会,福耀还积极为当地社区服务,定期向当地医院、公立学校和救灾组织捐款。
今年5月,龙卷风席卷代顿后,福耀第一时间向受灾地区捐赠瓶装水,并组织员工志愿者为当地约750名受灾居民和救援人员提供了热腾腾的饭菜,以便帮助受灾居民重建龙卷风中遭损毁的房屋。
贝利说:“我一直很感激福耀为我们社区所做的贡献。他们确实在好好照看我的家乡。
贝利是汽车玻璃维修公司赛夫莱特的采购经理,而赛夫莱特是福耀的主要客户之一。如今,她几乎每周都要前往福耀洽谈采购事宜。两家公司一年有数百万件产品的生意往来,大多数玻璃都产自代顿。
贝利说,由于福耀在这里落脚,其他制造业企业也随之回到代顿,社区正逐渐恢复原貌。
福耀的成功让当地对中国企业充满信心。代顿地区商会会长菲利普·帕克表示,代顿希望看到更多中国企业来此投资形成协同效应。
蒙哥马利县社区和经济发展部主任埃里克·柯林斯说,当地正在努力降低跨国公司在该地区开展业务的风险,希望更多中国公司了解到这一信息,放心前来投资。
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的玻璃生产线
图片来源:新华社
美中合作的缩影
奥巴马旗下公司投资的纪录片《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名字听起来并不吸引人,好像可以被描绘成为一个被欺骗的工人与贪婪的资本家面对面的简单故事。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洛杉矶时报》20日发表的影评文章称,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而且多面性的故事,涉及到非常不同的文化结合与碰撞,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全球经济问题。
本片的导演博格纳(Steven Bognar)和雷查特(Julia Reichart)曾3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他们的电影通常会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让《美国工厂》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与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有关。
2014年,俄亥俄州代顿(Dayton)一个通用汽车在2008年关闭的大型工厂重新开张。来自中国的福耀集团接手后,在这里开设了一间汽车玻璃工厂。
片中称福耀搬到俄亥俄州的动机是在尽可能多赚钱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得到福耀高层的首肯后,纪录片导演博格纳和雷查特获得了3年的特殊特殊访问权。他们还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聘请了两名中国制片人参与制作,帮助深入采访那些为开设新工厂来到代顿的中国工人。
《美国工厂》清楚表明的一件事是,不管是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这间工厂都让他们受益良多。尤其是美国工人,在通用汽车工厂关闭后,陷入失业困境的他们迫切需要一份工作,尽管薪水要比以前低。
这一投资5亿美元的工厂的计划时雇佣2000名工人,还会将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进行配对。美国工人在实践中学习,而离开家人来到美国的中国工人负责指导和督促。
有些时候这样的组合会变成朋友,就像来自中国的自身熔炉监督员王河(Wong He,音译)和与他同组的美国工人哈尔(Rob Haerr)那样。
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双方产生文化背景上的冲突,尤其是在还没有产生利润的时候,双方都在为此寻找原因。比如片中的中方指导人员认为美国本土工人效率太低,而美方工人则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对工作的本质,以及需不需要为工作做出某些牺牲的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举例来说,中国工人更容易接受严格的管理,而美国工人则崇尚个性。片中就有中国工人向上司抱怨美国人不接受加班的细节。
双方对于解决这一困境都有不同的计划。中方派遣美国本土的关键人员到福耀集团的中国本部学习观察。而美方担心公司在安全问题上的态度,与联合汽车工会( United Auto Workers)取得联系。
来源:侨报网
版权声明:除原创类稿件,其他均由本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不作为税务法定依据,具体操作请咨询美国相关专业人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请第一时间在公众号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关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