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家人的战场。
在今年暑假最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就呈现了3对父母为孩子考大学费尽苦心的现状,几乎所有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自己家庭的缩影,堪称一部“高考家庭图鉴”。
面对高考这人生中第一个十字路口,在这三个家庭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孩子因此焦头烂额,父母们也跟着被扒了几层皮,还有很多人因为这部剧又做起了高考的噩梦。
三组家庭的父母做法各不相同,
有的严格规划、有的和风细雨、有的充满焦虑
三组家庭,成就了三个性格不同的孩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优秀与不足,也折射出三类原生家庭的悲喜交融。
回归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三组不同的家庭曾经各有各的忧愁,他们身上或让人发笑,或让人流泪的故事,再次引发了全民对“中国式家庭教育”讨论和思考。

亲密关系里,最大的杀手是付出感

陶虹在《小欢喜》中饰演的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离异妈妈宋倩,离了婚的她把本应该给丈夫和孩子的爱一股脑全给了女儿英子,英子就是她的一切。
她不辞劳苦、独自一人带大女儿。
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为女儿做饭煲汤,做好一切后勤工作;尽管工作忙碌,还是起早贪黑地把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在她的辛劳付出下,女儿英子也不负期望地成长为一位妥妥的小学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懂事的女儿也深知母亲的不容易,很大程度上去包容体谅妈妈,妈妈一生气就立马去认错,甚至可以说无时无刻在迎合,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妈妈的情绪和感受,不停试探和讨好。
然而,女儿优异的学习成绩并不能缓解她的焦虑,宋倩希望对女儿有着百分之百的依赖和占有。
很多如宋倩一般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把人生的全部意义和压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却唯独忽略了自己。
无穷无尽的“妈妈只有你了”的絮叨,和紧紧缠绕的“爱”,正一步步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学习上,宋倩牢牢控制着英子的行为,对她的管教严苛近乎“变态”:
禁止她的一切课外活动;将房间隔音、安装监控窗,设置半透明的学习套件;早晨空腹吃生海参,提供源源不断的补品、亲自为女儿做测试把关……
甚至是在学校的高三誓师大会上,当英子在气球上写下的愿望是“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宋倩也非要让女儿换个“愿望”,改成“清华北大“、“高考一定考上700分”。
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为高考而服务,英子的压力越来越大,与宋倩的摩擦也随之越来越多。
在一切的矛盾冲突都几乎到达高潮后,那场母女俩在一起痛哭的场景,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当女儿喊出那句“我讨厌你”的时候,宋倩打了女儿一个嘴巴,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彻底击溃。
她哭着对女儿说: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我压力不大呀!
宋倩的身上,有太多中国母亲的影子,让人又爱又恨:
“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自己想做的事,你对得起我吗?” “妈妈过得这么惨,都是因为你,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可不要做对不起妈妈的事情!”
付出感是一种超级可怕的东西,因为它暗含一个逻辑: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同等回报。在所有亲密关系里,“付出感”都是头号杀手。
当付出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爱变成了一面“为你好”的旗帜,当给予也变成了一种经济控制手段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伤痕。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保持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不懂放手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一句“为你好”背后,是彼此的沉默
都说“一人备考,全家作战”,其实高三那年,不光孩子压力大,家长更是,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叛逆,没几个人能和父母掏心窝子地交流。
在高考这个节骨眼上如何与孩子相处,成了父母的首要难题。
剧中,宋倩作为一名全职的陪读妈妈,就在高考的问题上与学霸女儿产生着大大小小的矛盾。
一方面,孩子们接受不了家长们焦虑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也无法理解,不就是个考试,父母为什么会如此小题大做。
其实父母们之所以会这么紧张高考,是因为孩子们面对的只是一道门,但在家长眼里,那是孩子的后半生。     
父母和儿女之间存在代沟是必然的,但没法真正尊重和换位思考,也就无法跟孩子建立联结。两代人长久以来的的不理解与磕绊,本质上来源于缺位已久的沟通。
在《小欢喜》中,还有这样一幕让无数家庭熟悉的场景。
当儿子面临是否应该选择艺考这个决定时,不仅在两代人之间,连一向和睦的方圆和童文洁夫妇俩也产生了分歧。
在爸爸方圆看来,他心疼孩子对于梦想的专注和渴望,不想让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迫选了并不喜欢的路,人到中年再后悔。
就在观众们为爸爸的支持而感动时,妈妈文洁反对的理由也让人无法反驳。
“我能做的就是把我已有的这些经验,这些知识,用我们知道的尽其所能地帮他选择一条相对正确、相对大众、相对保险的,将来不被饿死的一条路。”
在一个现实的环境,让儿子通过高考,选择一个更稳妥的专业,是中国家长们极具代表性的思维。
正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我才这么为你的前途焦虑。
第一次为人父母,家长一定都在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对待孩子。表面上,童文洁看起来对儿子的梦想毫不关心、冷酷无情,但在这背后,是上一代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我看起来现实得近乎无情的样子,是因为想帮你尽量杜绝日后因为非要走独木桥而坠落的可能。”
只是遗憾的是,父母们最真实的思虑却在子女面前,却只表现为无情的叱责抑或令人喘不过气的唠叨。逼你好好读书,帮你选专业,帮你选大学,帮你选工作,帮你选对象……最后用一句“为你好”就给亲子沟通判了死刑。
父母的强硬究竟有哪些现实的考量?孩子怎么也不明白,也不可能明白,他们口口声声的“苦心”背后,到底都藏着些什么。
在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缺少着一份“共情”,谁都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主动倾诉、彼此沟通,最终只能承受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但只要积极地解决问题,平和有效地沟通,每一次矛盾之后的和解,只会让彼此心的距离更近。
换位思考永远比“为你好”更有效。
在电视剧的最后,方一凡去了南京艺术学院,英子也考入了心心念念的南京大学,磊儿完成了母亲的心愿,考上了清华大学;曾经因为赛车被父亲痛骂的杨杨,却在父亲的支持下,去了德国学习汽车制造。
孩子们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而大人们也各有各的欢喜。
从宋倩、英子,到方圆、童文洁…这一家人就像是无数个街头巷尾中,最普通的丈夫、妻子、儿子。他们的生活中,有哭泣、有欢乐、有误解、有妥协;有爱之深,责之切;有对生活的满满期待,也有失意后的洒脱淡然。
一部《小欢喜》,道尽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忧与喜。
最终在高三这场重要的试炼里,一家人凭着爱与理解一步步成长、前行,闯过生活的重重关隘,迎来属于自己的“小欢喜”。
参考资料:
电视剧《小欢喜》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46624/

这部《小欢喜》,道尽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忧与喜。

中国新闻周刊 有控制欲的家长都该看看《小欢喜》

vista看天下 看《小欢喜》能看到这一层,就没白憋屈

中国教育报 这5个教育孩子的误区,千万要注意!| 教育光影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重磅消息
精英说邀请来了招生官
最近,有不少读者发来私信,想要我们讲一讲有关美国名校申请的干货,为了给大家“答疑解惑”,本月31号精英说联合藤门国际将举办一场公(免)益(费)沙龙——申请美国名校,这些“套路”你知道吗?
此次沙龙我们邀请到了芝加哥大学前招办副主任Patricia Coffey,为大家揭秘美国名校申请规则。
Patricia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担任16年招生官工作。指导学生曾经收获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顶尖学校的录取Offer。
芝加哥大学是世界著名私立大学,素以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常年位列各个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截止2018年10月,共有9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位列世界第四。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沙龙详细信息见海报👇
报名方式
扫面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填写表单,即可报名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