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304篇 原创文章
导读:“香港最近这么乱,我买的香港保险会不会受影响?”
最近,有不少朋友都跑过来问我一个问题“香港最近这么乱,我买的香港保险会不会受影响?
我对大家的“担忧”表示理解,因为从咱内地媒体持续的新闻报道来看,香港已经是“满目疮痍”,“经济萧条”,“香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过我相信,但凡是对金融行业稍稍有些常识的朋友,心中产生这个疑虑应该不是在担心“香港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问题,毕竟保险公司的经营是受金融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的,不是个随随便便的理财平台,更何况香港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已经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经历了各种战乱动荡与金融海啸且幸存了下来,哪能“说倒闭就倒闭”?
大家在担心的,应该是“我买的香港保险分红投资收益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先通过香港保监局发布的非市场公开数据,来看一下香港保险背后都投资了些什么,进而再去讨论一下香港保险分红投资收益会不会受到影响、会受到多大影响。
01
保险产品的投资逻辑
保险公司售出保单后,要将收上来的保费拿去投资,来获取投资收益。
保险公司主要有两大类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以国债、企业债和其他固收类资产为主)和权益类资产(以股票、投资性房地产为主)。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还会去投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的基金在香港叫“集体投资计划”,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简称“CIS”)以及一些其他的投资(如另类投资)。
中国内地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情况
保险产品收益的确定是由其背后的资产投资组合所决定的。一个保险产品究竟能给到投保人多少的保证收益和非保证收益,主要取决于产品背后各配置了多少比例的固收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
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益确定,但收益较低。以债券为例,只要投资者持有债券至到期,债券中途没有违约,这张债券所代表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在购买的那一天就已经能够确定下来。所以,固收类资产通常用来支撑保险产品中保证收益的部分
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益不确定,但收益较高。以股票为例,无论是股息派发的时点、金额,以及股票的市价,在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全部都无法确定。所以,权益类资产通常用来支撑保险产品中非保证收益的部分,比如分红险中的非保证分红
02
香港局势动荡的负面影响
由于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相对确定且波动较小,香港社会经济局势动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收益不确定的权益类资产
香港恒生指数已经从今年4月份30,000多点的高位,下跌至昨天(8月28日)的25,676点,跌幅接近15%。
香港的房价也同样受到了较大影响。根据美联物业的统计数据,自今年6月起香港的房价开始出现小幅下行趋势,而且由于房屋交易的滞后性,预计香港的房价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将会有一个持续的下跌
当然,造成港股和香港房地产市场下跌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香港社会的持续动荡。全球各个地区不断产生的不安定因素(包括中美贸易摩擦、英国硬脱欧、全球经济下行等)都会对香港的资产投资价值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假如香港保险公司背后的投资中包含较多的港股和香港房地产,接下来一段时期的投资情况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下面将通过拆解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分布,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03
香港长期保险产品的投资分布
今年年初,香港保监局公布了RBC(Risk-Based Capital,即“风险为本资本框架”)第二轮量化影响研究的数据结果,其中就包含香港全行业的长期保险业务资产投资分布数据(统计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见下图)。
可以看到,香港经营长期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投资分布中,债券类投资的占比总和为54%,超过一半,其中占比最高的为企业债,占比为41%其次为国债,占比为13%。
除债券外,集体投资计划占比为8%,权益类投资占比为6%,房地产投资占比为2%,说明具有一定波动风险的投资在香港长期保险业务中的总投资占比并不高
当然,同类型的保险业务投资分布会有较大差异,业务整体的投资分布无法代表某类业务的投资分布
如果我们将香港保险市场上占比最高的分红险业务单独拿出来看(下图最左侧一列)会发现,香港分红险业务仍旧是以债券投资为主(企业债46%,国债15%),集体投资计划和权益类投资则占比较少,分别只有12%和9%,房地产投资占比仅为1%
除分红险业务外,在香港市场上份额占比相对较高的非分红传统险业务、万用寿险业务均拥有更高的债券投资占比(分别为65%和72%),集体投资计划和权益类投资占比更低,房地产投资同样不超过2%
那么,香港保险公司投资的房地产资产,主要是用以支撑哪类保险业务呢?
实际上,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主要属于保险公司股东的盈余(上图最右一列),在股东盈余资产中占比为11%,在各类保险产品的资产配置中占比均很小。因为这些物业中有不少都是由保险公司的股东持有或使用,自然不能作为保险业务的投资支撑。
从权益类资产投资的地域分布来看,香港长期保险业务的权益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和美国两个地区,占比分别为28%和26%。这个结果并不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因为香港的保单主要是以美元和港币计价,出于币种匹配的考虑,权益投资自然要以这两个地域为主。
所以,如果某些香港分红产品的权益投资占比较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香港股市衰退的波及,但是由于香港保险投资地域的分散性,预计影响不会太大。
可以看到,香港保险作为一种可以进行全球投资的保险产品,在地域方面的分散投资可以有效降低某一地域股市波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房地产投资的地域分布来看,香港长期保险业务的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区,占比为62%;其次是泰国,占比为12%。
保险公司持有的房地产投资中,单纯作为投资使用的房地产占比为55%,属于自用的房地产占比为22%,其余部分为通过集体投资计划等方式间接持有的房地产资产。
我们前面提到过,由于房地产投资主要属于保险公司股东的盈余,因此香港房地产下跌所带来的短期损失将主要由保险公司的股东承担,对投资型保单产生的影响很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具有一定波动风险的投资在香港长期保险业务中的总投资占比并不高(集体投资计划8%,权益类投资6%,房地产投资2%);
  • 香港保险市场上市场份额较高的分红险业务、传统业务、万能险业务都是以债券投资为主(占比超过60%),权益类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占比均相对较小;
  • 香港保险中的房地产投资主要属于保险公司股东的盈余,在各类保险产品的资产配置中占比均很小;
  • 某些香港分红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香港股市衰退的波及,但是由于香港保险投资地域的分散性,预计影响不会太大;
  • 由于香港保险中的房地产投资主要属于保险公司股东的盈余,因此房地产下跌所带来的短期损失将主要由保险公司的股东承担,对投资型保单产生的影响很小。
04
香港主要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
香港保险业的《GN16》(承保长期保险业务指引16)实施后,香港各大保险公司需要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披露公司对于分红保险业务的投资理念和经营策略。
大家如果对于某家公司的分红险产品感兴趣,可以自行移步该公司官网,去查看这些分红险产品都投资了些什么资产、是在哪里投资的、采取了什么样的风险管控措施、分红理念等。
比如说,下图是香港友邦的分红保险投资理念,划几个重点:
  • 友邦的债券及固收类投资主要投资于美国及亚太市场(日本除外);
  • 股票类投资
    包括上市股票、互惠基金、商业/住宅物业等,并
    主要投资于亚洲市场

  • 友邦会使用衍生品工具管理股票类投资的投资风险
  • 友邦的货币投资策略是将货币错配减至最低,尤其是债券和固收类投资,即美元保单配置美元资产,港币保单配置港币资产,人民币保单配置人民币资产。
诚在亚太地区的投资机构是瀚亚投资,在分红险的业务经营中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资产管理方式。保诚在自己的投资策略说明中举了一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小例子,来向投资者解释“积极的资产管理方式”是如何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中发挥降低风险、提高潜在回报的作用
可以看出,香港这些国际大型的保险公司,绝大多数都拥有超过百年的经营历史,经历了若干次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在这些过程中,保险公司自身也积累了宝贵的长线投资经验,相信可以轻松应对香港这次的社会危机
05
对香港近期状况的一点感想
最近香港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在香港做保险的朋友们“很受伤”,很多客户都因为担心人身安全等原因而搁置了赴港计划。即便是人民币大幅贬值、香港机票酒店大幅降价这样的“超级利好”,也挡不住香港保险业务量骤减的寒风。
根据我与多位同业朋友的交流,7、8月两个月,以内地生意为主的香港保险顾问大概有50%~80%的业务量下降,不少刚刚入行的新人连一张单都卖不出去,很多人都陷入了深深地焦虑之中……
很多人问我对香港的未来有什么看法,我坦然道“既不乐观也不悲观”
“不乐观”原因香港经历了这个转折事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在内地人心中的印象都已经回不去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转折,也是一个大家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不悲观”的原因我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工作了6年的人,觉得香港会因此而“没落”毕竟这是一座与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它的金融环境、法律制、战略地位等那么轻易被改变
虽然香港的“优越性”在一点一点减少,但香港仍旧还算得上是优秀,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否认的。所以,香港保险业一定会复苏,只不过复苏的时间可能会比较久,而且大概率回不到动荡前的状
不过每次“动荡”都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会淘汰掉很多“只想赚快钱”、没有意志力“熬过寒冬”的人。对于那些希望长期投身于保险业、为客户提供长久服务的朋友,这反倒是一个机会
每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都是那些在一次次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的人。
愿你是那个可以一直走到最后的人。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53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