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上海迪士尼乐园禁带食物,且强行翻包搜捡事件在持续发酵半个月后,目前以乐园“不接受调解,不会就禁带食物、翻包检查等规定做更改”有了阶段性的结果。
无论是为了公司追求垄断利润而不顾公民的消费体验和个人隐私,还是上海迪士尼乐园条款和中国法律的相悖,都一度将上海迪士尼推向了舆论的风口。同时消费者协会、中央电视台和人民网立场鲜明地和迪士尼站在了对立面,但上海迪士尼的回应却是有些出人意料。
虽然上海迪士尼后续发布相关说明表明“迪士尼不接受调解”的说法不符合事实。但从实际行动反馈来看,对于“翻包事件”迪士尼依然保持着强硬的态度。
为什么在舆论和官媒的双重压力下,上海迪士尼依然要坚持自己的“双标”原则?
是物超所值还是店大欺客?
目前,迪士尼在全球共有六大主题公园。其中位于亚洲的三家公园分别位于上海、香港、东京。同时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高速的消费增长都使得内陆市场成为了各个企业的重点“关照对象”。而由于地理位置、跨地区等种种原因,使得上海迪士尼成为了国内主题乐园的首选,虽然环球影城、华强方特已有渐起之势,但相比之下,迪士尼强大的品牌效应依然吸引了最大量级的客流。这样“一家独大”的地位也让迪士尼有了和消费者们“叫板”的实力。
财政持续亏损下的“迫不得已”

不过上海迪士尼除了在2016年实现了营收平衡之外,2017、2018两年均处在亏损的状态。其中在2018年迪士尼的财报中,我们能够看到:“主题公园招生”(即主题公园门票销售)2018年营收为71.83亿美元、“零售商品,食品和饮料”为69.23亿美元。对比历年数据,“零售商品,食品和饮料”营收在2016年还一度超过“主题公园招生”营收。也就是在园区内的食品售卖是上海迪士尼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如果迫于舆论的压力妥协,上海迪士尼必然会面临到每年多出近70亿美元的亏损。
在进入八月以来,迪士尼在财务上就问题不断。19日,遭前员工Sandra Kuba举报,指控迪士尼虚报数十亿美元收入。消息披露当天,迪士尼股价尾盘跳水,抹平约1.8%的日内涨幅转跌,一度跌约0.3%,最终微幅收涨0.07%,盘后下挫,盘后跌0.4%左右。而截止到8月23日,迪士尼每股报131.67美元,总市值2372亿美元。相比7月31日的市值,迪士尼市值蒸发200亿美元(约1400亿人民币)。在成本无法精准控制下降的基础上,迪士尼不愿意放弃在园区食品这部分的营收也就能够说得通了。
法律或是平息“风波”的最佳手段
到目前为止,“翻包”事件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私营公司的“内部规定”和所在地国家代表公权力的“法律法规”的冲突问题。
根据上海消保委的法定职能,“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是其职责,然而消保委并没有执法的权力。“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这是消保委的又一个法定职能,所以浦东消保委调解员建议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进一步维权”也是顺理成章之举。
上海迪士尼的相关规定是否合法,是否必须改弦更张?交由法律来裁判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它和其他许多牵涉消费者权益纠纷的案例一样,所反映的都是单纯的法律问题。
这样下一个关注点就自然转移到了司法如何作为的问题。实际上早在2018年6月,因为对禁止自带食物和翻包检查不满,苏州一名律师就曾经将上海迪士尼告上了法庭,但法院却作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现在随着新的诉讼的到来,消费者的维权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无疑更值得期待。
部分内容来源:观察网 红星新闻
没看够?加入玩具核心群,直接开聊!
群满了?加小编微信
回复“玩具”关键词,拉您进群
近期重磅活动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