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君说: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地很好。”转眼间,邓小平离世22年了,在他115岁生日之际,让我们再次向这个为国家无数次献身的老人致敬,谢谢您,您值得全中国人的感恩和铭记。
有这样一个人:
他有过两次婚变,
但第三次婚姻与妻子携手并肩五十几年。
他的儿子本应成为科学家,
却在人生最美的年纪选择了自杀。
他曾指点江山、横刀立马,也一度沦为工厂工人。
他诞生于115年前的8月22日,
谁也没想到,这个小个子改变了大中国。
关于这个人,你更熟悉的可能是:
高考恢复、改革开放、收回香港……
但你可能不了解,远见卓识的背后,
国家领袖的身份之外,
他是一个有坚韧品格的“普通人”。
他叫邓小平。
最近,香港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港独青年绑架、殴打付国豪、倒挂国旗,
四处散布港独言论、围堵、殴打中国留学生……
一时间香港人心惶惶。
事实上,邓小平在香港回归之前,
就对香港可能出现的危机有预见:
他料想到会有人“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社会主义及大陆的基地”。
所以他在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时,
对于治理香港的港人有明确的标准——
“必须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
“香港会有秩序地度过五十年,
这一点我是有信心的,但不要以为没有破坏力量。
如果香港发生动乱,中央政府就要加以干预,由乱变治。”
香港“废青”闹港独,而香港老一辈的人却十分爱国。
这也不是没有历史原因。
把时间往前推,
“废青”出生的时间刚好是97年香港回归这个时间节点前后。
没有经历过香港以前黑帮盛行,
人权和自由得不到保障的动乱时代,
他们不会明白安稳的社会环境已经得来不易。
虽过程一波三折,
但香港能在97年7月1日这天顺利回归,
多亏了邓小平一身硬气。
1982年,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访华。
彼时她刚赢得马岛战争,气焰甚盛。
她妄图把香港变成第二个马岛,
面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威胁,
他回敬:
“中国人穷是穷了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如果我们愿意,今天的晚些时候,我们就可以收回香港。”
以至于切尔夫人神情恍惚,下楼梯摔跤。
撒切尔夫人对驻华大使说,
“他强硬地近乎残酷啊。”
十年后,92年。
对于军队的香港接受方案,
他的回复只有两个字:软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须收回。
不管英方用什么接口拖延,如果出现拖延回归,
解放军就开进香港,一锤子砸死!
必须在这一天收回香港,
这不仅关于香港的主权,更关于中国的尊严!
邓小平用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
让整个世界都明白:中国这头雄狮苏醒了。
当今在外交上,做到硬气并不难。
因为硬气的背后有世界强国的底气撑着。
可是,90年代初的中国是这样的:
而90年代初的英国是这样的:
邓小平能在当时的处境之下,
以决绝的态度给中国争回脸面,
不得不说他是个有魄力的汉子。
他的硬气是出了名的,
他的外号就是“钢铁工厂”:
关于菲律宾前总统讨论南沙群岛主权
说“南沙群岛离菲律宾很近”,
邓小平回怼:“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访问美国时他说:
“中国就是块头大一点,还有就是不信邪。”
关于台湾问题:
“美国有两个选择。一是不干涉,二是开战。”
毛主席曾说过邓小平:
“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有的刚正的人不够坚韧,
有的强硬的人不够柔软,
但邓小平不是的。
他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表现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
也在政务繁忙时给家庭留下了温情。
鲁迅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邓小平是一个配得上这句话的人。
他早期可谓少年得志。
1926年,他在苏联遇到留学生张锡瑗,
后来与她相知相恋顺利成婚。
他评价张锡瑗“是难得的好看。”
1929年,他在外地指挥革命战争时,
张锡瑗却因难产去世。
他的第一个孩子只活了15天就夭折了。
面对如此大的打击,
革命事业没有给他留恢复伤痛的时间。
他在亲手掩埋了妻儿之后,立刻奔赴广西指导红军起义。
比小家的责任更重的,是国家的责任。
他不仅属于自己的家庭,也属于自己的祖国。
失去妻儿对一个人来说,
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
但纵观他的一生的起起落落,
这个打击可以说不算什么。
提起邓小平,很多人会想到“三起三落”。
1933年,正当他的革命事业顺风顺水时,他
突然遭“左”倾路线打击。
他坚定拥护毛泽东的正确思想,
也因此被撤销了所有职务。
这成了他人生“第一落”。
 “左”倾领导人威胁他,要求他揭发、检讨。
他是怎么回应的?
“我没有什么可说的。我支持毛泽东的策略,
这一点上谁也无法使我动摇。”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当时的妻子在“大是大非”面前,
出于“对党的忠诚”,
在他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来自外界的很多很多伤害很难打败一个人,
但是亲近的人的背弃却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
我们向亲近的人展示的,
永远是自己最柔软的一面。
被亲近的人背弃是什么感受?
就好像你卸下铠甲渴望一个拥抱,
却被一把利刃插入心房。
尽管政治和家庭上的双重打击令他痛苦万分,
他也果断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事已至此,不要因为我连累了她。”
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最后的温柔。
这“一落”过去很多年后,当被问及对这件事的看法,
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我不是什么毛派。如果一定要说,那我算实事求是派。”
红军长征时他再度付出。
并且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留下赫赫战功。
建国后,
他领导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解放西藏,政绩卓越。
1956年他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可以说,四五十年代是他的辉煌时期。
但是这种辉煌并没能持续太久,
他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
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很长的一段时间,
都是邓小平人生的至暗时刻。
67年,邓小平夫妇被软禁,子女被赶走。
夫妇俩见不到孩子,也无从知道孩子的下落。
这对于任何一对父母来说,无疑都是残酷的。
卓琳当时思子心切一度染上烟瘾。
而他作为一个男人,不仅要压抑住心中的痛苦,
还要安慰妻子。
69年,65岁的邓小平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
带着七十多岁的继母和体弱的妻子。
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心中都是充满怨恨的,
但他只是坦然地接受了所有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不公正。
他没有什么怨言,只是说“我还想为党工作,
我还能再为党工作十年”。
当他选择与国家共命运,也就意味着,
政治上的波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的家庭。
首当其冲的是他的儿子邓朴方。
邓朴方天资聪颖,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核物理学系。
邓扑方本应成为一个科学家,有着辉煌的未来。
但由于严酷的迫害,
邓朴方在刚毕业那年选择跳楼自杀。
虽侥幸未死,但终身残疾。
他一度对国家的命运起到的关键作用,
但对于自己儿子的命运,他束手无策。
比这个更让他心痛的是,作为父亲,
他连一个保护儿子的机会都没有。
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个65岁的老人了,
也只是一个盼望儿女幸福的父亲。
他写信恳求让他儿子在医院救治。
然而这个希望也落空了,
他只好写信恳求把儿子邓朴方送回他的身边。
他一面在工厂做工,一面悉心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
如此绝望的境地之下,
他不仅没有变成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
还在积极地替儿子想工厂里有没有什么是儿子能做的。
他要让儿子明白,即使身体残疾,
也一样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
“孩子在家里闲着。这孩子很聪明,
学的又是这个专业,能在这方面干点活儿就好了。
邓朴方后来创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成为了残联主席。他回忆说,
父亲让他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让他知道,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
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说邓小平像什么,邓小平像光。
无论他处在什么样的境地,
他都能照亮、温暖身边的人。
比起腰缠万贯、身居高位得人,
能够笑对痛苦的人总是更令人钦佩。
邓小平复出之后一度任职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但因为当时的一些政治问题,
几乎是刚一上任就又被撤去全部职务。
邓小平曾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
谈到自己的三起三落,他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了句:
“我为什么会三起三落?就是因为我喜欢说点儿实话。”
当被问及下放工厂劳动是否气愤时,
邓小平只是笑说:
“我这个人从来不大喜欢气愤。因为这是政治问题,
没有气愤的必要,气愤也不解决问题。”
数年的苦涩和家庭的变故带给他的伤痛,
被一句“没有气愤的必要,
气愤也不能解决问题”带过去了。
很难想象他有怎样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便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邓小平的坚韧, 
也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使命在身——
对于身边家人的使命,对于身后祖国的使命。
1977年,邓小平从第三次人生低谷中走出来时,
没有回头看自己多年不幸的经历,没有自怜,
而是雷厉风行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他深信教育是强国之本,
应该建立公平、严格的选拔制度。
于是,同年,高考恢复了。
他说:“中国穷了几千年了,
是时候改变这种状况了。”
于是,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开启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他想要推动南方经济,
于是,1979年,他在南海画了个圈,
珠三角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发展。
他说:“主权不是一个可以商议的问题。
于是,“一国两制”政策创造性地提出来了,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他用行动扛起了对祖国的责任。
《教父》中有一句台词:
不顾家的男人,算不上真正的男人。
邓小平作为一国领袖,
在重视家庭方面,无可指摘。
他早在六十年代就曾说:
“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
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
三是妯娌关系,
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作为丈夫,他跟妻子卓琳风雨同舟、
同感共苦五十几年。
作为继子,
他直到去世都一直让继母夏伯根陪伴在自己身边,
以尽孝道。
卓琳是富贵人家出身的高知小姐,
而夏伯根只是贫苦船工家的女儿。
五十几年婆媳二人一直融洽相处,
传为一段佳话。
作为一个父亲,他以身作则。
他严格教育子女,
但并不以自己的地位为子女谋便利。
他的子女中有作家、画家、公务员,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他用行动践行了对家庭的诺言。
邓小平与家人合影
1989年,85岁高龄的他退休了。
他决定回归家庭,享天伦之乐。
即使不在其位,他依然心系祖国的发展。
92年,面对南方经济的动乱,
88岁的他还是去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
并发表了意义深远的南巡演讲。
改革开放惠及每一个中国人,
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同时,
不会忘记我们的国家曾有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伟大领袖。
这个为国家鞠躬尽瘁了一辈子的老人,
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香港回归,
他曾站在深圳皇岗口岸的过境桥边,
深情地眺望香港,久久不愿离去。
“我要活到1997年,
在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去看一看,
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到这块土地上去走一走。”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离世。
仅相隔5个月后,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夫人卓琳奔赴香港,
出席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
完成了他的遗愿。
基辛格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地很好。”
转眼间,邓小平离世22年了,
在他115岁生日之际,
让我们再次向这个为国家无数次献身的老人致敬,
谢谢您,您值得全中国人的感恩和铭记。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