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hempin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也就是7.31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前的7月26日,美股还在创出最近一次的历史新高,标普500指数终于突破3000点大关。
事实上,美股这一轮牛市从2009年3月开始,已经持续10年以上了。特别是在多事之秋的2019年,还在连续创新高。美股这个市场实在是疯狂。
与市场疯狂的光景相反,当下全球经济增长的前途可谓是危机四伏。地缘政治风险、英国脱欧、意大利政府解题、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昨天下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约75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昨晚美股小幅低开,市场等待着另一个重磅消息——Jackson Hole央行年会上美联储的发言。
北京时间昨晚11点左右,伴随着鲍威尔在Jackson Hole的讲话,美股开始跳水,并持续下跌。最终美国三大指数收盘跌幅都在2.5%以上。
对贸易纠纷的升级,以及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导致了美国股市大跌。正如鲍威尔说,美国面临“显著风险”,将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维持美国经济的扩张。
同时,资金涌入避险资产,美国国债和黄金等避险资产大涨,美元指数下跌,上演了一场风格切换的大闹剧。
市场虽然对鲍威尔的讲话不买账,但是整个讲话内容听下来,他的重点其实并不是“采取措施维持扩张”,而是在探讨如何将当前“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纳入框架”的一种方式,鲍威尔说,“这是一项新的挑战”。
事实上,中美贸易关系的变迁,乃至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才是更令市场担忧的因素。
1
市场的终极担忧
在鲍威尔看来,美联储当前的框架能够很好地处理过去的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太快带来的通胀风险,以及金融加杠杆过快带来的“金融过剩”(financial excesses)。
但是,鲍威尔坦言,美联储只是一个货币当局,而不是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是国会和政府的职责范围。货币政策“无法为国际贸易提供现成的规则书(settled rulebook)”。
他甚至呼吁大家,穿过“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期时间,将精力聚焦在分析贸易事态发展会如何影响经济前景,并调整政策以促进实现就业前景和通胀因素的目标。
这其实就是去年12月基辛格博士在新加坡说的那套话的翻版,也就是说,中美已经回不到之前的国际秩序框架之内了。
这恐怕才是市场的终极担忧。
事实上,以“货物出口换取美元,并将美元投入美债作为外汇储备”的“东亚模式”,随着贸易战的隆隆炮声,正在迎来史上最严峻的考验。最初的日本,后来的东亚四小龙,以及再到后来的中国大陆,都是秉承这种模式。
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加持之下,亚洲负责制造与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美国把通过美元把通胀转移到这些国家,吹高物价;这些国家反过来用美元投资美国资产,形成资本市场的泡沫。
但这一切,伴随着一轮轮“加关税”的大棒挥舞,逐渐走向历史的终结。这是美联储作为一个央行既不愿看到,也无法左右的进程。
尽管鲍威尔的温和谨慎与基辛格博士纵横捭阖的精彩谈吐不同,但是作为中央银行的技术官僚,鲍威尔这番讲话已经是言无不尽了。
他的话很明白,在旧的框架下,出什么情况我们美联储都能够应对,但到了新的框架,要怎么样应对,我们还要再想想。
而在现有的框架下,通胀和就业明显是“都挺好”啊,但你川普这个老头为什么还要让我玩命降息呢?你闹出来的事却要我擦屁股,这就不太地道了吧^^
而再退一步讲,国家是一个整体,经济不出问题,不代表别的层面没有问题。
就美国而言,失业率是下来了,就业充分,但是就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如何呢?在底特律当工人是就业,在华尔街做交易员也是就业,在硅谷做程序员是就业,在犹他州的一座小镇当邮递员还是就业……
但这几种情况却是完全不同的光景。
况且,同样是就业,但当代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所拥有的安全感,以及这种安全感能够支撑的消费能力,一样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种隐秘于工种、代际、甚至是种族之间差异,为我们解释当今全球现象,提供了不少线索。
2
“长江后浪推前浪”
关注经济话题的人会把世界误以为是一个平直永续同质的存在。但是,人不能长生不老,每个时期主导经济运行与发展,其实都是不同的一拨人。而每一代人的特性,其实都深深地体现在了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中。
正如前段时期分析香港局势的有一篇文章里提到的:
中国生于十年动乱的人,他们厌恶了政治,于是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产生了一种政治冷感,“与其上京请愿,不如下海捞钱。”所以在他们成年之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办事业以及经济发展中,为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根基。
相反,香港高速增长的时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处于港英政府的高压统治之下。那一代人对政治绝口不谈,反而借助香港自由贸易与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经济上捞够了本儿。然而,正是他们一代人吃光了往后两三代人的粮食,所以他们的儿女后代,在经济上无助绝望,于是纷纷成了政治动物。
这真的令人深思。
同样,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人,刀光剑影看的太多了,所以一俟天下太平,他们迅速投身商业,促成了美国与西欧战后的迅速繁荣。而到了他们的后代长大的时候,世界就来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要各种权利、要各种福利、要躺着拿钱。于是当时西方世界到处是“运动”,经济停顿、物价高企,出现滞胀。
虽说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于每个个体而言,生命的机会就一次,此生此心总要有处安放,不是在这里,便是在那里。
人类代际之间的差异,反映到经济表现上,就是尺蠖之行,一屈一伸。这也是单纯盯着经济、看着数字去分析,体察不到的细微之处。
当前美国通胀徘徊在低位,就业情况却出奇的好,说明经济没有出大问题;所有人能感觉到似乎“哪出了毛病”,但又说不出毛病到底在哪。即便像鲍威尔这样人类最聪明的大脑,在面对未来的预判时,仍然显得疑虑重重,莫衷一词。这就已经足够魔幻现实的了。
在我看来,问题已经不在于经济。
往大处看,是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体系面临变迁,而从小处看,则是当代人与上一代人在观念、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盘变革。

3
和光同尘
日本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1995年出版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中提到了人类经济与社会存在一种最终的理想模式,而站在他出书的那个世代,这个“最终模式”显然是西方的。
但是随后金融风暴吹遍东南亚,互联网泡沫袭击美国股市,以及再后来的次贷危机滚滚而来,历史并没有终结,反而西方的经济与政治模式,也随着跌落神坛。
身处2019年的今天,我有时难免会有一种新的“历史的终结”的幻觉。
当下全球结婚率、生育率都处在非常低的状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便能度过一整天的时光,各种App足以应付一日的饮食起居。人类生活的低社交与低欲望状态,成了全球经济低迷的一个有趣注脚。
依靠负债刺激经济,已经山穷水尽,政府、企业、居民轮番加杠杆,但经济也就那个样。现在的年轻人,买房要贷款,买车要贷款,卖衣服鞋子要贷款,甚至连日常生活起居都要贷款……应付生活已然疲惫不堪,试问谁又愿意继续给自己加杠杆,去处对象、结婚、生孩子呢?这就是变着法的对世界“说不”,和光同尘。
金融市场何尝不是如此。
先前日本已经负利率了,现在欧洲也开始了负利率,一两年期的国债买了就亏钱,那要么去买长年期的国债(五年/十年),要么干脆把美股当成无风险资产,疯狂地买买买。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边是国债收益率倒挂,一边美股连创新高的荒诞场面。
2018年刚开始加关税的时候,市场吓得够呛,到12月份美联储开始讨论降息的时候,美股跌的有多凶。但是这些资金出来之后,转了一圈,发现还是没什么靠谱的资产,于是默默地都“滚”回了美股市场。紧接着,三大指数继续连创新高。
这真的是牛市吗?这只是资金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对疯狂的美股“说不”。这既像田忌赛马,更像囚徒困境。
至于投资,那既然谁都知道这不是健康的状态,那就只能在这样一个大家都不太健康的世界里,只能去选那个暂时还“不算太不健康”的。
看来看去,还是要买股票,并且A股明显比美股更有优势。如果兼顾风险平衡的话,黄金也可以适当地加一点。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chempin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