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哥
来源于公众号一介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故事。
父亲总在默默付出,孩子却从不领情。越想拉近关系,就越来越疏远。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全中国无数个家庭里。
症结在哪?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把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频频送上热搜
宋倩是个典型的“望女成凤”型家长,一心盼着女儿英子考上清华。
她把全副精力放在英子身上,总能弄来一套又一套的卷子,逼得英子喘不过气。
其实英子很争气,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但宋倩还是不时焦虑,常常崩溃大哭。
一次,  贪玩的英子在爸爸帮助下逃了几天课。被宋倩发现后,两人歇斯底里地争吵起来。
宋倩说:“我起早贪黑地为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嘛,我压力不大啊!?”
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一句——我讨厌你!
看这一段时,很多网友都觉得感同身受。
是啊,容易嘛?父母付出那么多,到头来就换来一句讨厌你?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宋倩的心酸委屈。
可你要知道,身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也并不开心。
英子就曾崩溃着对妈妈控诉
 “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为了你我放弃了多少想干成的事儿,你知道吗!”
在妈妈的“压迫”下,英子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她放下了航天的梦想,常常被迫吃不喜欢的食物。
有一次考了第二名,还被妈妈说“第二名有什么好高兴的?”
时刻处于高压下的英子就像一根紧绷的弦,说不好哪天就断了。
这样一个家庭,两个人都在崩溃状态,谁也不自在,谁也不开心。
所以我常常说:
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付出一切,孩子苦不堪言。
没有一个人能好好生活。
香港记者屈颖妍,写了一本名为《怪兽家长》的书。
作为《壹周刊》的副总编,生完孩子后,她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全身心投入孩子教育的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开心。
有一天孩子问她,“妈妈,为什么你都不笑的?”
她才明白:为了孩子,她早就丢掉了自己。
“怪兽家长”一词源于日本,指的是那些为了孩子教育抓狂的家长。他们把一切献给了孩子,自己却从来不快乐。
在中国式家庭里,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为此,不惜投入120%的时间和精力。
之前朋友圈疯传的一篇爆文。一位广州妈妈说,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这位妈妈算了一笔账:
暑假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要20000元;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照顾,请阿姨花费5000元;
7月份钢琴考级,钢琴课2000元;
游泳课,2000元;
英语数学作文三门学科加起来培训费6000。
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个月就花费就去到3.5万。
你也许会说,月薪3万已经够多的了。我们月薪3千的,日子不也一样过?
不一样。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只有更多,没有最多。
为了“给孩子最好的”,中国父母一直在透支自己。孩子成了一座大山,压在父母们的肩上,让他们时刻喘不过气来。
无论月薪3千还是月薪3万,每一位父母,都在竭尽全力地试探着自己的上限。
一切,只为了孩子。
除了金钱投入之外,起居饮食,兴趣爱好,辅导作业……孩子生活中的大小杂事,家长都得操心操办。
累吗?
是真累。
在一期《奇葩说》中,高晓松说道:
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为什么常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不独立?
因为中国的父母也是不独立的。
曾看到一个新闻。
河南一位六旬老人,一直把女儿视若珍宝。
因为女儿谈了外地男友,怕女儿会远嫁,将来不能留在自己身边。老人情绪失控,坐在七楼的阳台崩溃大哭。
消防员一直极力劝说。但最后,他还是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中国父母,把自己的一生与孩子捆绑在一起。
离不开,挣不脱。
到最后,父母孩子,没有一方能真正快乐。
用力过猛的中国父母,是中国式家庭悲剧的根源。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也是受害者。
天涯上有位名校生吐槽:我宁愿自己不是他们的儿子!
确实,父母在他的成长路上付出了不少。
上小学,父母四处为他找关系,求人,低三下四;
上中学,母亲把他带到中学学校门口,像一件物品似的推销自己。
读高中,父母卖掉了原本的房子,在学校旁边买了一套陪读,时时刻刻照顾着他。
但他还是很痛苦:
“我没有对自己生活的决策权,我甚至不知道生活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都是他们在帮我经历生活。”
父母在付出,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压迫。
一位匿名网友也有同样的苦恼:
“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18岁,母亲对我从小要求严格,总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来要求我……
很多时候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做,她就会打骂我。
她告诉我她是爱我的,有时候我会觉得是真的,有时候又会觉得她根本不爱我,她只爱她自己。”
父母在付出,而孩子却没有感受到爱。
在上海浦东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留学5年,母亲独力承担了全部150万花费,几乎是有求必应。
为此,母亲不得不变卖房产,四处巨债,却还是负担不起他的开支。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但一旦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换来的,却是仇恨。
父母在付出,而孩子却不懂感恩。
一出出悲剧,在向我们道明: 
当付出成了理所应当,人就不会再说感谢;
当付出成了压力,爱也就无从谈起;
当付出成了控制,仇恨便因此而生。
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悲剧的症结所在。
最好的爱是什么?
是放手。
有个理论叫“70分的懒爸妈”,就是倡导父母们减少付出,适当放手。
在教育上,在家庭中,适时“偷懒”,比全情投入更管用。
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孩子3岁前一直放在北京的爷爷奶奶家寄养。等到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就把孩子接到了日本来。
到了没多久,就被日本的教育刷新了三观。
她发现,在日本无论多冷,孩子们都穿着短裤上学。
她非常心疼,天寒地冻的,孩子哪受得了这个苦?
但当她和其他日本妈妈提起这件事时,却被告知:
送孩子来幼儿园,就是让他们来受苦的啊。
说话间,日本孩子们正在幼儿园里活蹦乱跳,个个身体健康结实。
这些健康结实的孩子,正是日本妈妈放手让他们“吃苦”练出来的。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聪明的父母,其实都很“懒”。
适时放手,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也让爱回到你与孩子之间。
孩子也许会受挫折,也许会犯错,但最后,他一定能茁壮成长。
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 
你也该,适时放手了。
作者简介:介哥,能文艺也理性的80后暖男,关注社会、情感和年轻人成长。点一盏灯,泡一壶茶,那些孤独而英勇的日子,有我陪你走过。个人微信号(yijieshipin2016),有心事,找我聊。精选万千好物,更高品质,更多优惠,请加一介馆长微信(iyijielife),和你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