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已十年。
2019年8月14日,公测十周年纪念日,微博出了一个回忆盘点链接,“我与微博的十年”。
你最先关注的人是谁,每一年最后一次刷微博的时间是几点,互动最多的人,使用最多的表情……微博把用户个人成长十年的变化,记录在册,整理呈现。
作为新浪微博的最早原住民之一,我也记得微博的十年。
“我与微博的十年”活动
如今的微博不可谓不热闹,但已经是另一种热闹。利用网红经济“二次崛起”之后的微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也更新了一大批。
“乌衣巷在何人住”,十年巨变一声叹。
三年天真梦
十年前的冬天,11月刚入中旬,一场特大暴雪席卷全国。道路被皑皑白雪阻隔,人们拿起手机拍一张照片发一个彩信,雪景在微博上见了面,开了花。
那时候智能手机还不普遍,微博注册用户刚过100万,年轻朋友们见面,握着诺基亚问对方,“你玩微博吗?”
“——微博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仅我们在问,新浪内部也在问。
新浪微博最早期的定位是“中国版的Twitter”,用户可以发布140字的个人状态,也可以通过关注、评论、转发,与遥远的陌生人发生直接的互动。
在新浪微博问世初期,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名人加入微博。这来源于新浪内部的业务考核,它要求公司所有部门每日至少要拉到20个微博用户入驻,而且必须是知名人士。
中国最早一批的“微博潮人”各有千秋,有影视明星、企业大佬、知识分子,也有话题人物,他们并存着,在当时看来其乐融融,如今回忆,堪称奇观。
 “电击戒网瘾”专家杨永信在一周后加入微博,“本人受邀于此,请勿人身攻击,谢谢,否则保留法律诉讼权利……”
还有姚晨、薛蛮子、李开复、潘石屹、李冰冰、方舟子、喻国明……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微博上。
2011年,李开复发文呼吁大家开通微博
回忆当年,这些人的微博语言风格与口语类似,就像发给朋友看一样地发布私人微博,跟现在的微博话风很是不同。
在微博早期,普通人涨粉也是很容易的,当大家共同讨论某一件事情时,旗帜鲜明地表达某一个观点,就可能获得认同,一夜涨粉数千,把普通人吓一跳。
微博赋予普通人的能量,让知识分子和媒体散发出一种天真的热望,他们把微博比做一个广场,“上微博去,个人直接成为媒体。
《南方周末》在2010年的新年献词中写道:“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微博确实展现出了一种“媒体”属性,它的新闻推送速度快于当时的大部分媒体,甚至偶尔抢得头筹。
还有大量的一手信息出现在微博上。人们拥有了话筒,就不止于围观,也开始了信息的发布。
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一些事件一经进入微博这个“广场”,就像蝴蝶扇动了龙卷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其中包括公共事务的讨论、解决。
2009年,谷歌退出中国,冬季暴雪;
2010年,犀利哥风靡网络、山西疫苗案、世博会开幕;
2011年,郭美美事件、723温甬动车问责。
这些公共事件,如今回忆很“古早”,但它是微博原住民们的共同回忆。
如果说微博像一个广场,那在前三年,广场上燃起了一盏又一盏的火把,一个又一个“大V”,他们相互呼应,呼朋引伴,普通人加入,在中国围出了一个最早的“公共话语空间”。
但公共话题的讨论不是时刻发生的,微博上最多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大家乐于分享,日常生活会被赞扬,小众的爱好也能得到呼应,一些暖心的事情在微博上流传。
再回忆那三年,仿佛一场天真梦。
微博至暗时刻
2011年,微信推出。当年11月,深圳威尼斯酒店的饭局上,马化腾轻声对吴晓波说:“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而此时的微博,处在亏损的第三年之中。
彼时微博用户仍旧活跃,但始终没能找到变现方法,而且因为过去三年“广场”上意见的混乱,微博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监管系统。
在日渐严格的监管之下,“广场”上公共事务的讨论逐渐消匿了,用户们有的退隐、有的沉默、有的转变。
一些微博营销号应运而生,一时之间甚为活跃。或者叫他们为“段子手”更为恰当,但网友们很快发现,“段子手”们很多来自同一个公司,所谓“有趣的灵魂”,大多是在有组织、有预谋、复制粘贴式的“搞笑”。
微博的伦理也受到了拷问。
一篇《暗黑微博史:一个已离场的草根微博大号回忆录》流传甚广,剖析、抨击营销账号,“要脸的赚不到钱,没节操的盆满钵满”。
2013年,潘越飞发布《暗黑微博史:离场草根大号回忆录》一文,剖析并抨击了微博营销号的赚钱手段
而且在2012年前后,微博仍在探索商业模式,进入微博首页,总是最先看到广告,而且没有针对性,占位凌乱无序,如牛皮癣一样“长”在微博里。
逐渐有一些“大V”从微博离场,一些普通人也对微博的“零碎”不厌其烦。
微博广场上的火把,一把一把灭了,黑暗中,“老鼠”乱蹿。
有声音说,“微博完了。”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微信展现出一个新生产品的“阳光面貌”。
有另一批新的内容生产者从微信公众号崛起了,其中包括papi酱、咪蒙、六神磊磊学金庸,这些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生产者,连续统治了日后数年的主流民间意见市场。
papi酱
微博,在自己的主战场上战胜了腾讯,但又在一个新的战场,被腾讯“狙击”了。
2012年到2015年年中,微博遭遇至暗时刻,但故事结局我们已经知道,它又从“谷底”活着回来了。
喜忧参半的复苏
微博复苏的缓慢与艰难,众所周知。
一切要从资本的介入说起。
即使当初百度出价略高,微博仍然拒绝了它,而与阿里巴巴先后谈判了46次,获得共识。2013年4月,阿里以5.83亿美元购入微博18%的股权(这一比例后来提高到30% ),给微博带来了急需的现金和三年广告协议,帮助后者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等来上市。
但阿里巴巴入股微博,却导致了早期微博用户的进一步流失。他们害怕微博会成为阿里巴巴电商的传声筒,今后除了广告什么都看不到。
淘宝与微博号打通之后,商业化破门而入,“广场”上的火把不见了,支起了一个又一个“小摊子”,什么都卖。
微博“广场”的美誉不再,对用户甚至国家来说,可能不是好事,但回归到了纯粹的商业世界之后,微博开始走上坡路。
2014年,微博赴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微博开始了兴趣社区的垂直化分类,60多个热门话题出现在了微博的首页,汽车、房地产、电影、游戏、炒股、旅游、时尚等,将微博用户进一步细化、区分,开始更精确地向他们推送广告,优化用户体验。
2015年底,微博第一次扭亏为盈。
2016年9月,微博启动MCN计划,批量引进商业化机构,扶持网红变现,半年之后又推出了网红电商平台。
2016年9月,微博启动MCN计划

微信用户不断壮大,但也开始了熟人社区的“倦怠期”,开始四处逃逸,00后去往QQ、B站,80后、90后则逃回微博,求得“隐身”。
大家回来后发现,本以为微博已经是“坟场”,没想到还有一批新的用户竟然也进来了。
他们因为网红、因为直播、因为明星,又重新聚集在微博上。
2016年,王宝强婚变事件,微博的热度压制性地再次超过了微信,大家回到了“广场”上直接获取、搜索一手信息。
而且,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吃瓜”。
无论如何,微博“二次崛起”的口号开始叫起来了。
到2016年10月,微博股价突破53美元,市值达到113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Twitter”。
到2017年8月,微博市值逼近200亿美元。
2018年,微博股价一度攀上142.12美元,市值突破300亿美元
微博又“活”过来了。
但微博也变了。
过去的“广场”上,每个人都可以说话。但大家现在发现,这个广场上有人站得更高,更受瞩目,作为普通人,我们发声也不那么必要,必要的事只有“吃瓜”。
相比于微博前三年的公共事件探讨,最近的话题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细数最近两年的微博大事记,鹿晗恋爱,IG夺冠、王思聪吃热狗,火箭少女出道,李小璐出轨、林志玲结婚、周杰伦粉丝大战蔡徐坤……微博热搜被明星家长里短、八卦花边、追星新闻占据,而滚滚“流量”中所裹挟着的,常常是巨大的、随处可见的网络暴力。
2017年,鹿晗公布恋情,微博程序一度瘫痪
微博的热闹,和我们平凡的生活仿佛隔着一条银河。
十年回首,价值几何?
赴美“流血”上市时,微博公司内部流传一句话,“无论如何,感谢你,中国脉搏。
撇开道德和公共领域的维护不谈,微博的十年转变,也不过是一个企业的求生过程,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看到“中国脉搏”,仍旧心中一动。
微博的优质内容,正在结构性流失。
曾经,遍布各行各业、趣味各异的“大V”“小V”群体是微博的中坚力量,他们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接地气的优质内容。
但如今,微博成为各大内容平台的搬运工,加V的信息生产者纷纷投靠更为专业、或者媒体属性更强的平台,微信公众号、腾讯企鹅号、头条号、网易号、百度百家号……
微博如今叫做“信息发布与消费平台”,这个商业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贩卖流量。 
过去,人们因为“微博”的媒体属性,而聚集在“广场”上。如今,这个基因逐渐变异成了“怪胎”,“大V”退场,网红崛起。
如今的微博,还是个优质内容平台吗?
不敢问,问就是伤怀。
而“广场”的公共性也衰落了,众人围起的不再是相对理智的“公共舆论空间”,而是爆炸性的“热度”。
还是有人在微博上关心社会事件,但少有人盯着同一个事件,事情被闹大了,但也只是闹一阵,就转移到了另一件事情上。微博上再热闹,那种公共性的、理想化的智性生活的期待还是一去不返了。
微博十年,旧广场早就沉没了。
回忆微博十年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人性的价值偶有闪光,但更多的驱动力还是来自资本、技术和监管的博弈。
如今的微博,可能还是广场,但变得更私人了,因为圈层越来越多了,可能是追星、追网红、主播,也可能是普通的朋友。
大家各自围在小圈子里,火把消失了,“公共领域”也虚有其表。
十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尺度。出生即高潮,又经历过低谷和重生,微博十年,的确是中国互联网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注脚。
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微博上如何与人联系,与谁联系,如何与国家关联,摸到中国脉搏,仍旧值得探索,值得期待。
如果还有未来十年,希望微博变得更丰富、善良。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焰 曹柠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猜你还想看
围观
对话郑永年:香港风波将如何收尾?
故事
“鬼火”焚身
热文
你家男人洗衣、做饭、带娃吗?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