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君说:
在教育领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原件出现了问题。
为了孩子好,怎么就错了?
电视剧《小欢喜》自开播以来一路飘红,豆瓣评分破8,成为国产剧中的凤毛麟角的存在。
爆红的原因无外乎两个字——真实。
其中陶虹饰演的宋倩,简直就是每一个控制欲爆棚的母亲的真实写照。
家有考生,宋倩为了给乔英子更周全的照顾,便辞去工作,当起了家庭主妇;
每天给女儿煮燕窝,煮中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金牌教师,单亲妈妈,她太爱自己的女儿了,爱到就像把她攥在手心里,用自己的身躯狠狠的保护她。
不让她受伤害,也不让她独立行走。
高考立誓大会上,宋倩不理英子天文学家的梦想,满脸不屑,又骄傲强势的替女儿写下目标:清华北大,700分。
可是这是她的梦想,不是女儿的。
事实上,她从未想过女儿想要什么。
陶虹在拍这部剧的时候说过:自己和女儿,是“情侣”的关系。
正如剧中的那句台词:我最爱的就是你。
我只有你,所以只能霸占你。
妈妈的全部心血浓缩成了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言外之意却演变成了“你必须听我的”。
于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变成了一种控制,学习上的督导变成了一种命令,毫无保留的爱更是让人无法呼吸。
 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南大,乔英子试图沟通,谈判,但是都被亲妈一一否决了。
从小到打到的苦苦等待,终于,自己可以去实现梦想了,可它就好似与自己隔着一层玻璃,那么近,那么真实,可不管怎么哭怎么闹怎么努力,自己拼尽全力就是摸不到它。
而这层阻隔,正是自己的母亲。
不甘心自己梦想的翅膀被亲妈亲手折断,乔英子被逼上了绝路。

一个父母精心培养出的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外人羡慕,父母骄傲,而孩子自己却想拼命挣脱。
一些家长永远始终不会理解,从“都是为你好”的角度出发,自己怎么会做错了呢?
父母倾尽所有,却换来孩子的恨
为了“爱”孩子,父母很容易走上极端。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身为市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生,留美博士的王猛,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下:
从他的衣服,到他的朋友,父母都要插手置办。
他至今都清楚的记得,小学时班级文艺汇演,老师要求穿短裤,母亲就不由分说的给他穿长裤,果不其然,他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按要求着装的人,受到指责,丢尽了脸,这件事他在30岁讲出来时,还是紧咬嘴唇,怀恨在心。
上大学之前,他的所有朋友,父母都要像查户口一样,一一过目,因为这种强制控制,王猛几乎丧失交际能力。
从小到大,他为了逃脱父母拼命的学习,直到后来考上了北大。
虽然远离家乡,可他发现,这种控制,他并没有因此摆脱。
一方面,父母安排王猛的大姨对他继续进行“照顾”,把他一个20岁的成年人当作小学生一样,到处打听他的生活起居,交友和成绩。
另一方面,他的性格缺陷开始暴露。
人民日报报道截图
因为父母带给他的心理障碍,让他即使有学历傍身,也依旧无法好好生活。
他开始了自我拯救。
王猛放弃自己本来学的生物工程,转学心理学,选择用一辈子的研究来为自己疗伤。
为了把父母彻底赶出自己的生活,他12年没有回家过年,6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因为父母,一个北大高材生,只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生命中的前20年。
2018年,被自己唯一的儿子拉黑6年之后之后王猛的父母却把责任都推给孩子,对儿子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搞不懂他是啥原因?怎么就不能忘记过去呢?
人民日报报道截图
今年轰动全国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虽然吴谢宇至今没有交代作案动机,但我们可以从这王猛的事件中看到相似之处:成绩优异,父母强势,心理不健全......
在知乎上,有关于吴谢宇的讨论中,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答案:
答主的父母从小对她要求严格,不容许她犯一点错误,她也很争气,成绩优异品德良好,外人挑不出她的一点毛病,因为确实没有任何缺点。如果说她对父母有什么感受,那唯一的感受就是:他们根本不爱我,自己更像是父母精心培养出的一个作品。
 一个又一个例子告诉我们,父母的过度操控,不管是对家庭关系,还是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天下还有父母不爱孩子吗?
可是这样的爱,结果如何?
孩子外表优秀,实际上内心已经被千刀万剐,在苦海中苦苦挣扎数十年。父母所谓的“为了你好”的“爱”变成一把利剑,一刀一刀划过着孩子的心,又一刀一刀的隔断骨肉相连的情。
父母问心无愧将孩子照顾得妥妥贴贴,可最后,却成为了孩子最讨厌的人。
“别人家的孩子”背后,
都是“别人家的父母”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前几天高考放榜之时,武亦姝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在此之前,武亦姝已经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高考分数达到一本线即可被录取,可武亦姝最终以高于自主线110分的成绩荣登最高学府。
武亦姝,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就让所有人都竖起大拇指。
一路过关斩将,每一次答题,这个姑娘都是面带微笑,让人很难想像这是个16岁的孩子。
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中,以“月”为主题,在被主持人提醒回答重复之后,武亦姝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中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在舞台上,武亦姝不卑不亢,沉着冷静,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让这个女孩发自内心的自信。
在台下,聊起古诗词,本来安静温柔的姑娘的眼里冒起了小星星,激动兴奋,终于流露出属于那个年纪的天真美好,因为她是打心眼里喜欢和敬畏。
可是这个自带书香气的姑娘,学的是理科,最喜欢的科目是化学,诗词是她学习之外的乐趣和爱好。
把兴趣“玩”到极致,成为一个文理双全的才女,这样的孩子在谁眼里都是标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标杆孩子背后一定离不开标杆父母。
小时候的武亦姝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草草了事的应付,古诗词什么的更是没什么兴趣,父母越督促学习更越是滴水不进。
于是向朋友取经之后的武爸武妈决定以身作则,夫妻俩把“兴趣娱乐”从打牌转为了读书,每天四点班之后准时关手机,一家三口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一起诗词接龙,谁输了,谁就负责做家务。
正是武爸武妈的自律和付出,才有如今的武亦姝;父母看似小小的改变,却为孩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活中更多的家长,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却接受自己碌碌无为;
一边监督命令孩子好好学习,一边却优哉游哉的刷着微博、抖音;
你在朋友圈哭诉“自己家的孩子写不完作业”,天天把“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挂在嘴边,别人却早已关了手机,安安心心的陪孩子熬夜学习......
于是乎孩子只能每天听到“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的碎碎念,却从未这里得到实际性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父母与孩子应该一起成长。
一个朋友,考研的那个暑假每天窝在家里学习,本来想混几年退休的的亲妈顿时来了动力,辞了职,重新应聘。孩子学习,她就工作,两个人都充满了动力,娘俩一块熬到12点都是常事。
想要孩子跑得又快又远,就要和孩子一起奔跑。
你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前几天,“成都一小学入学要求”的新闻刷屏,该小学招生有一条“无理”条件:想要孩子入学,必须看爹妈的学历。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但大部分网友还是表示理解:想要孩子成才,那就一定要求孩子的父母是“人才”。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一直在付出:为孩子纠正错误,替孩子做出选择,我们像一个监工,生怕高楼有一砖一瓦有所偏差。
不是呕心沥血换不来回报,只是有时候心血错了方向。
在教育领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原件出现了问题。
在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有没有反观自己是否做出了表率?当我们在指责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报时,我们又没有回头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我们都想要一个优秀的孩子,可前提是,我们要成为优秀的父母。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