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前些天,因《陈情令》人气飙升的演员王一博被爆手机号泄露,被粉丝疯狂骚扰。
随后,明星个人信息黑产被起底,诸多艺人的手机号、身份证、家庭住址、航班等个人信息在微博、微信、闲鱼等渠道被明码标价公开售卖,甚至有卖家声称:吴亦凡的户籍信息只需要50元
在网络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不单是明星,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购平台向你精准推送各种商品,社交平台见缝插针地为你推送量身定制的广告,短信电话被各种垃圾广告轰炸,我们几乎处于“裸奔”状态。
个人数据可以被抓取、泄露、贩卖,个人隐私不复存在。而如今,这些数据甚至可以被用来操控民意,作为政客之间竞争的“武器”.......
听起来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就揭开了美国大选中的民意操控内幕。
《隐私大盗》
美国大选中,社交媒体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2008年美国大选,奥巴马大量运用社交媒体为自己宣传拉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每一届总统候选人都将社交媒体视为竞选的“虚拟战场”。
2016年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更是紧跟前人的步伐,在社交媒体上打出一片天,击败劲敌希拉里,特朗普也因此被戏称为“互联网总统”
在特朗普赢得大选的“网络站队”中,有一个身影绝对不可忽视,那就是本片中提到的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这家公司在2018年因涉嫌盗窃脸书5000万用户数据、助攻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获胜,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最终于2018年5月2号宣布停止运营。
《隐私大盗》这部纪录片就围绕剑桥分析”背后一系列滥用个人信息的非法操作展开。通过大量的采访、报道以及视频资料,揭开了这家“科技公司”的真实面目。
对技术持怀疑态度的戴维牵头了整个调查过程,他从特朗普当时竞选团队发起的“阿拉莫计划”(帮助特朗普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平台的竞选宣传)开始着手,发现了“剑桥分析”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的猫腻。
在曝光这起事件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就是剑桥分析的前员工:克里斯多夫·怀利、布瑞特妮·凯瑟
怀利首先透露了“剑桥分析”在特朗普竞选中的运作过程。为了获取选民的选票,公司先是联系了剑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科根,让其设计了一个性格测试的应用程序,在脸书上投放。
这个性格测试程序不仅可以帮助抓取参与测试者的个人信息,同时还可以进入他们的脸书的朋友网络,抓取他们好友的姓名、头像、更新、点赞等公开信息。
通过这个操作,成千上万用户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被“剑桥分析”获取,而这些用户数据会被他们用来做成性格分析,每个选民都会被定位成一种性格,以此来建立全美选民的心理档案
就这样,每个选民被精确地量化成5000个数据点。
而接下来,特朗普团队只要需要对其中筛选出来的“摇摆者”定向投放大量的宣传视频,就可以扭转竞选局势。
这些政治立场不坚的选民,会在登陆脸书时浏览到大量希拉里的负面视频,但他们对这些视频的来源和背后的真相毫无察觉,在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转而把选票投给了特朗普。

事实上,真正影响竞选结果的也就是这部分“可以被说服的选民”,而“剑桥分析”的秘诀就是筛选出这部分人,进行精准的舆论宣传,从而操纵大选结果。
在此之前,“剑桥分析”及其母公司SCL选举公司(SCL Elections Ltd)其实已经通过这套方案左右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竞选,比如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甚至是脱欧公投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其中,最经典的案例是在一个中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当地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一个是印度裔,一个是非裔。

“剑桥分析”为当地的印度裔服务,他们设计了一个叫“Do So”的活动,这个活动有一个醒目的logo,是一双交叉的手,意在号召人们拒绝投票

这个活动主要针对年轻人。很快,这项“Do So”活动就席卷了社交网络。
在这一政治思潮的煽动下,很多非裔选民放弃了投票,而印度裔选民因为传统原因,一般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最终投了票。
结果就是,“剑桥分析”的客户增加了6个议会席位,因为18-35岁印度裔选民的投票率比同年龄段非裔选民高出40%。
可以看出,“剑桥分析”已经完全沦为了一条龙服务的政宣机器
而在此之前,其母公司SCL其实是从军事承包商起家,主要研究有敌意的受众,例如说服一些穆斯林男孩不要加入塔利班,自从开始接手政治竞选服务后,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剑桥分析”前核心成员凯瑟的帮助下,该公司连同脸书一起干预美国大选的内幕终于大白天下,但关于个人信息泄漏,个人数据被滥用的现状在今天依然没有改善,且愈加恶劣。
究其根本原因,和那些以此牟利的行业巨头脱不开关系。
就像凯瑟说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数据的价值早已超过了石油,成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资产。
而像谷歌、亚马逊、脸书这样的公司,正掌握着千万人的用户数据。
我们在网络上的每一次评论、点赞,每一次浏览记录、购买记录都被这些科技巨头暗中掌控,成为他们赚钱的资本。可以说,正是这成千上万的用户个人数据,养肥了这些公司。
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个人信息几乎是拱手相送,自愿披露
谁能想到,就在我们动动手指的功夫,我们的个人数据,就已经以我们不知晓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在互联网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今天,选择便利而非隐私已经成为主流。
无论是外卖、住宿、旅行、订票......通通都需要在网络注册账户,而在这个过程中,谁会仔细阅读那些冗长而枯燥的用户协议条款?
就这样,我们的个人信息被这些手机APP过度收集,这背后倒卖个人信息,窃取个人数据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我们无从察觉,但最后,受害的还是我们每个人。
试问,谁没体会过被各种中介、诈骗电话支配的恐惧?
而那些滥用我们信息的公司呢?他们又该担何责任?
在纪录片中,维权斗士戴维向“剑桥分析”提出要回自己的个人数据,结果被拒绝。

他对抗着世界上一流的科技公司,最终致使其恶行败露,破产清算。但“剑桥分析”在破产次日发布的声明中,还是拒绝承认信息泄露相关事项,并认为是媒体的“围攻”吓跑了客户,导致公司关停。
此外,涉嫌用户数据泄露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接受了44名美国国会参议员近5小时的“拷问”后,安然无恙。
承担责任?不存在的。“剑桥分析”的做法只是这商业世界背后的冰山一角。

正如“剑桥分析”的一个前员工所说的那样:虽然这个公司倒了,但这个技术将有增无减,而且会继续。
直到现在,我们仍能看他们活跃的影子,仿佛一切从未发生,只是换了个壳。
去年,美国 Cloud Commerce 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范·诺伊在美国内华达州成立了一家新的政治咨询公司 Data Propria,而Data Propria 的领导层正是剑桥分析的前产品负责人马特·欧兹科夫斯基。
Cloud Commerce 公司曾在2017年收购了特朗普2020选举竞选经理布莱德·帕斯卡勒的媒体营销公司。可以预见,马特·欧兹科夫斯基将在今后为特朗普2020连任竞选卖力。
大数据被滥用,甚至渗透进政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你只要不离开地球,你的生活轨迹必定会被捕捉到,从而进入数据系统”。
面对这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我们每个人也唯有谨慎再谨慎,在不过度泄露个人信息之外,也务必睁大双眼,避免被这些数据构建的信息茧房(互联网的精准推送造成我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像被困在自己编织的蚕茧之中)蒙蔽双眼。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