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糕

一年前,香港栋笃笑大神黄子华在红磡举行收山演出——“金盤𠺘口”。
如果人生是支股票,黄生将自己卖在了最高点。26场告别演出据说一次赚够一亿收山,从此远离香港是非,什么黄丝蓝丝,泛民建制,统统退下。
一年前,坐在红磡体育馆听黄子华讲笑的人们可能想不到,栋笃笑中所说的“回家都要问立场的社会撕裂”会如此之快降临香港。一年前还可以坐在体育馆里讲笑,一年后,香港街头大打出手已成司空见惯。
香港话变就变,真的不一样了。
打破平静是容易的,但是打破之后呢?香港"跟住去边度"?在香港此次风波渐息的当下,这或许才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1
长期关注黄子华的人会发现,在告别演出里,黄子华的立场是有变化的。内地政治一直是黄子华栋笃笑与港人互娱的重要环节,且颇为深入民心,甚至有不少黄丝将之视为代言人。然而,或许是人将退出,其言也善,在告别演出里,黄子华没有再纵容这种对内地政治体制的嘲笑,取而代之的是委婉善意地提醒香港人认清一个事实:香港回归中国是不以英国人甚至不以香港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1984年的英国人无法阻拦,今天的香港人更不可能。
相比于其他栋笃笑表演者只讲笑话,黄子华善于在自嘲中督促观众自省。在告别演出中,明知道有些话香港人不爱听,黄子华还是坚持要说:香港之所以1997年回归不是因为1949年的中国没有实力收复香港,而是出于“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考虑,为新中国留了一个气口,香港从来就不是英国人的香港,英国也好,美国也罢,决定不了香港的未来。
80岁的战后第一代香港作家陆离一连在红馆听了18场《金盆𠺘口》,别人听完笑哈哈,陆离却说:这是黄子华除《秋前算账》外最惨的一场栋笃笑,他的栋笃笑原本就残忍,这次直击香港最深刻的矛盾与痛点,仿若临终告诫般,更是惨不忍睹。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黄子华和陆离都在大时代来临前夕看到香港前途凶险,不禁捏一把冷汗,想要提醒一下装睡不醒的港人,奈何是你讲什么他们都当你是讲笑而已。
陆离是黄子华的知音人,因为她的赏识和力荐,黄子华才得以用栋笃笑崭露头角。陆离最初认识黄子华时,他还是一个沉迷于舞台表演的戏痴,1987年,陆离偶尔看到黄子华演出的原创独角戏《戏子》,立刻被这个特别会卖“惨”的年轻人打动,而这种“惨”伴随着黄子华28年的栋笃笑表演,从个人自嘲进而转向家国天下。
1987年的香港人并不比今天更幸福,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拉开,中英联合声明发布之后,人心动荡,移民汹涌,不少人甚至出现末世情结,对内地政治的成见,个人命运的难以掌控,最终都成为文艺作品中,香港人无法安放的焦虑与惶恐:没有脚的小鸟,永远无处落地的灵魂,始终不能释怀的出路问题——跟住去边度?我是什么人?
当时在黄子华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戏子》里,他用上国歌和军队步操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这种会让中国人油然而生自豪感与壮烈感的声音,在当时港人的潜意识里却只能激发焦虑和恐惧,如何做一个中国人成为每个香港人不得不面对的必答题。
2
我是谁?
这是黄子华在1992年为香港人提出的一条思考题。直到今天,仍是束缚香港人寻找出路的紧箍咒。那些在街头打起美国国旗的香港年轻人成为最刺眼的一道伤痕,也让他们所有的诉求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即便出生于1997年之后,他们对于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依然纠结。明明听得懂中文看得懂中国字,却总是把英文挂在嘴边切割与中国的联系,无论在哪里都反复强调自己是香港人,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地球上并没有一个叫香港的国家,然而要公开说自己是英国人,又十分心虚脸红,毕竟黄色的脸黑色的眼是永不变的标记。手中的护照,不管如何挣扎都脱不开中国二字,现实与执念差距如此之大,身份认同问题一日不解决,终归是孤魂野鬼般,怎一个“惨”字了得。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授马杰伟也是黄子华的粉丝,而他的专业就是研究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在1984年之前,香港人是远离政治的群体,身处殖民地,素来没有政治权力可言,专心赚钱才是香港人的共识。当香港回归中国的决议尘埃落定后,香港人才第一次感受到政治与命运息息相关,也第一次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在英国直下,香港人是中国人甚少有人质疑,因为英国人从来不承认香港人是英国人,谁曾想这本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回归后却成为了大问题。
中国,英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一国两制,这些词句开始高频出现在香港人的生活里,在此之前,港人的生活里除了“搵食发达”,就是“做人最重要是开心”。本来只想做个太平盛世的小人物,却不曾想深陷大时代的政治暴风眼。香港曾被看作是一座借来的时间之城,空间之城,是历史的意外,香港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那些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集中注意力来赚钱,来到这里的人以前从不在乎香港到底属于谁?更不会去纠结我是谁,但是今天当赚钱变得越来越难时,他们开始怀疑是身份认同挡住了他们前行的路。
(深入剖析香港问题的必读书目)
3
香港的社会矛盾根源无外乎是大地产商,大资本垄断香港经济,百般抽血,民生艰难,但其实早在2009年,黄子华就在栋笃笑“哗众取宠”中,把这个核心问题给提了出来:
“我要知道你是不是香港人根本不用看身份证,你住哪里,那里!租还是买?买的!那你肯定不是香港人!”
一语即出,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和哄笑,然而这笑声背后是香港人难以言说的彻骨之痛,身为香港人,却只能是这片土地的过客,眼看外来者高楼起,眼看异乡人酒肉臭。
一位住在香港公屋的工薪阶层,发誓要让子女做人上人,夫妻俩出尽洪荒之力,让一对子女文武双全,一个就读港大数学系,一个赴英留学,钢琴十级,小提琴十级,得偿所愿进入汇丰,算是求仁得仁,但没想到最终还是要申请公屋。如果努力没有意义,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当他们发觉自己无力改变现实时,除了抱怨和破坏一切的冲动,就无法再产生任何正面的内驱力。
对于香港年轻人的处境,黄子华是同情的,曾经他把政治笑话当成治愈港人焦虑的良药。后来他发现,当政治在香港不再变得可笑时,当人们开始泛政治化时,当一切生活困境都与政治相联系时,他再也无法淡定地带领年轻人去讲政治笑话。
在去年这场长达近一个的月告别演出中,共有32万人走进红磡体育场,黄子华用“无间道”形容香港在中英之间的尴尬身份,希望香港人认清终归不能脱离中国的事实,放下执念,以平和心态面对未来。如果这番话可以在十年或是二十年前说给香港人听,结果可能会大不同,但当时的黄子华也未必能有这个格局。到了今天再跟年轻人说接受现实,说自省,说放下执念,则早已错过时机。
一对中年男女听完演出在港铁里讨论:究竟黄子华是蓝还是黄?显然他们没有理解黄子华在《金盆𠺘口》里的良苦用心。
在1992年做完《跟住去边度?》之后,黄子华曾认真考虑过回归后港人的出路问题,这个思考呈现在他1995年的作品《末世财神》中,“有大陆十亿的市场在此,你担心香港人没得捞?六百万相比十亿,贴士(小费)都不如啦!”黄子华想不到的是,香港虽然在回归后尽得大陆经济红利,但财富却仅仅流入小部分人的腰包。
在香港事态逐渐平息的今天,香港市民李嘉诚买下大部分香港报纸头版,刊登了一条广告:
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已将资产系数搬离香港的老李,今天以一个香港市民的身份发出这样的感慨,唏嘘之余,香港人也应该好好问问李先生:
到底是谁摘走了香港的瓜?
到底是谁让大部分香港人买不起楼?
到底是谁扭曲了香港的经济结构,导致年轻人上升通道被堵塞?
又到底是谁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给香港社会带了巨大的伤害?
今天有人反省,回归22年,不能将香港从地产经济造成的社会结构扭曲中释放出来,是一切乱象的本源。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香港“四大家族”的财富总和超过440亿美元,相当于7个广东的财政收入。即便到了2019年,在福布斯排行榜上,香港前十五位的大佬里,只有三位从事着与地产生意完全绝缘的博彩或是航运生意。而在内地,这个数据完全颠倒过来,属于中国大陆的这份富豪榜单里,前十五位富豪中,从事房地产生意的,只有许家印、王健林和杨惠妍三人。
弹丸之地的香港已经容不上这么多地产商继续吃瓜分瓜,存量竞争的残酷博弈也必将导致最激烈的社会冲突。香港治乱的根源来自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而香港人始终执着于身份认同的迷局,却忘了人在政治属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经济属性。药不对症或是吃错了药才是香港社会痛苦与日俱增不得缓解的真正原因。
所谓“泛黄”心态,是阻拦香港人正视病灶,解决问题的关键拦路石,也是香港既得利益者得以藏身的保护伞,而泛黄心态在今日香港已然成为一种政治正确,黄子华则是为数不多敢于公开嘲笑这种政治正确的意见领袖,以“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态呼吁港人不要泛政治化,站队或互贴标签,撕裂社会。
当有人说香港的核心价值是法治时,黄子华提醒他们,还记得黑社会盘踞肆虐的90年代吗?回家都会有烂仔盘问你:住哪呀!在餐厅吃饭可能随时幸运降临不用买单,因为有社团“做嘢”大杀四方。这都是香港曾经真实写照的一面,还记得世纪大贼张子强,叶继欢吗?这些都是港英政府治下的“硕果累累”,他清楚地意识到香港回归前的法治状况被过度美化,以至于让很多人的政治正确变成了空中楼阁般的执念,以毫不现实的政治诉求在内耗香港的活力。但想要叫醒此刻入戏太深的香港人,又谈何容易呢?
能站在一万人的红磡体育馆里坦然说红蓝对立,在于黄子华认为不站队,不贴标签,不撕裂才是香港的未来。
进入50岁之后,黄子华的栋笃笑里经常出现一个叫阿强的年轻人和一个叫阿爷的老头,面对阿强身穿“生逢乱世”的T恤出去散步,阿爷的看法十分不屑:乱世?!你们以为打烂几块招牌就叫乱世了吗?
乸型!(娘炮的意思)
借着这位阿爷的口,黄子华将很多自己想说的话通过阿爷告诉年轻人,当年轻人站在街头喊着用“爱与和平”占领街头时,黄子华不失幽默地说了一句:就算是占领别人家的女儿,你都不敢说用爱与和平啦!丈母娘问你凭什么娶我女儿时,你跟她说我有两样东西:第一,爱;第二,和平。谁会把女儿嫁给你呀!全场年轻人哄笑,但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这恰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幼稚的世界观成了年轻人心中的热血,带给社会的就是不计后果的自私与伤害。
5
很多人将法治作为香港的核心价值,但是黄子华并不这么看,成长于香港的“黄金年代”,作为本土最具符号意义的艺人,黄子华戏言自己曾是黄金华,而黄金华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什么法治,而是香港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的四个字“面斥不雅”。
什么叫“面斥不雅”的社会,就是一个公德平均水平很高,大家心照包容,识做平和,遵守规则,互不干扰的文明成熟社会,而不是一个要靠法治给人人戴上金箍咒的社会。因为法治是底线要求,而在黄金华看来,曾经的香港早已超出所谓法治社会的底线要求,上升到一个“面斥不雅”,大家识做的文明社会,这才是香港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黄子华看来,法治只是基本底线,“面斥不雅”才是香港的人文素养,这才是香港真正迷人的价值所在,当大家印象中文质彬彬,温和有礼的香港人开始爆粗,撕扯,推搡甚至暴打出手时,有多少关于香港的幻想在人们内心深处坍塌:这还是我曾经认识的那个香港吗?
仇恨与撕裂,对立和谩骂,怀疑和诅咒,暴力与阴谋,是这个夏天留给香港人的共同记忆。在这场风波中,那个“面斥不雅”的香港渐行渐远,那个宽容多元的香港渐行渐远,正如那位在机场被示威者围住的澳洲人所问:到底是谁在破坏香港现有的体制?
如果香港走到人人“不怕面斥、不忌不雅”的那一天,才是香港核心价值彻底崩塌的日子。
曾经的港人有赤子之心,大是大非面前从不犹豫,这是弹丸之地却星光熠熠的根本所在。即便被英国人殖民百年,这里仍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文化人,艺人,政治家,爱国商人不断涌现,狮子山下从来不缺传奇,但所有传奇背后都是这份浓厚家国情怀的赤诚,而当美国国旗,英殖民地旗出现在示威队伍当中时,的确让曾经感动千万国人的港人赤子之心蒙羞。
在告别演出中,希望通过自省对香港人过度美化的殖民印象做记忆手术的黄子华或许已经提前预料到社会撕裂会酿成的恶果,一味美化过去的辉煌,无缘由的抵触和失落,从不反省只会抱怨,并不能解决香港的问题。今日之香港,还能不能回到那个“面斥不雅”的社會呢?还能不能再重拾这种共建“面斥不雅”香港的共识呢?
这个夏天过后,香港必然元气大伤,但仍要思考:跟住去边度?是重新成为那个“面斥不雅”的可爱香港,还是从此沦为政治和外交斗争的主战场,这个选择最终需要港人自己来做。毕竟,距离2047年还有整整一代人,你想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怎样的香港。
祝香港好运!
五位香港艺人谈港人心态。


米联储见闻2019年度新会员开始招募
米糕主笔的时事新闻付费阅读
扫码加入
2019316-2020316

往期好文荐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米糕新闻日记
一个人的深度吐槽
一个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世界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微信号5343721
支持米糕多写好文 劳驾多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