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分,距离北京大学在河南省的一本录取线差不多低了150分,但因考生恰好报考了北京大学国家专项计划,且恰好排在8个招生计划名额中的第八名被投档北大。但没想到却遭遇北大连续三次退档。
此事一出,旋即引发大量网友的激烈争论,探讨、疑问之声此起彼伏。北大究竟能否退档国家贫困专项计划,成了近日来被舆论和学者争论不已的话题。争议的关键在于,在规则与权力之间,分数达到要求的北大应否退档? 
三次退档风波
这场风波始于7月中旬高考放榜后,一位匿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国家专项计划,北大把我退档了怎么办》的提问,称在符合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录取条件下被北大提档后又遭遇退档。
这里解释一下国家专项计划,这一计划是国家为了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而专项制定的招生计划,是国家扶贫计划的一种。该计划的特点就是要求一些重点高校,预留名额定向国家指定贫困地区招收当地学生。
2019年,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中向河南本科批计划招生18人,其中理科招生8人。
而一位河南驻马店新蔡县考生刚好以理科排名第八位、高考成绩536分(高出一本分数线34分)成绩,在国家专项计划中填报了北京大学,并愿意服从专业调剂。
也就是说,河南这位考生过了一本线,也排进了前八名,按道理就已经满足了被北大录取的条件,遂被系统投档北大。
不过北大在提档短短20分钟后,旋即就提出退档申请。备注原因为:“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专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
一开始河南省招生办拒绝退回,并回复称河南整体生源质量较高,考生基础扎实,请考虑为盼。
这是第一回合,而北大方面接着又退回第二次,给出的退档理由一样。河南省招生办再次回复:“按照‘高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原则,请贵校研究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没想到,北大方面再次退档申请,理由没有变化。
三回合拉锯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最终同意北大退档。
图片来源:微博
北大申请补录
该事件经网络曝光后,引发了大量的讨论。高校在什么情况下能退档、能否拒绝不想要的学生、考生的利益如何保障等问题成为舆论焦点,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议榜单引发大批网友关注,发酵多日。
在舆论的压力下,北京大学终于在11日下午于官方微博给出了说明。声明中对退档过程进行回顾,并表示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位考生。
通告中介绍事件原委如下:2019年7月10日,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投档前,河南省招生办公室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就生源分布情况进行沟通,说明第一志愿报考考生有8人,其中,第6名考生考分为667分,第7名考生考分为542分,第8名考生考分为536分;第二志愿报考考生中有高分考生。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向北京大学投出“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第一志愿8人档案,双方招生办公室经过充分沟通,在录取系统中进行正常交互手续后对第7名、第8名考生予以退档;完成退档手续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向北京大学投出“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第二志愿2人(考分均为671分)档案,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予以录取,由此完成2019年在河南省的“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工作。
对此,北京大学招生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审议认为:2019年北京大学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任务已经完成;鉴于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工作采取按顺序志愿投档的方式,已退档的2位考生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应予录取;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一轮过山车般的经历过后,一切有了转圜。随着北京大学的情况说明发出,#北大将补录河南退档考生#话题,立马在新浪热搜上“沸”了。而原本遭遇三次退档已经选择复读的考生,则迎来了他的柳暗花明,即将开启生命的新阶段。
北大能否退档?
这份声明让引发争议的“北大退档”事件告一段落,但这一事件背后反射出的高考录取规则和公平性,依然牢牢牵动着大众的神经。而大众质疑的无非是两点:
首先,国家专项政策本身就是扶持贫苦群体,从这一点出发,北大是否违反了该政策初衷?
毫无疑问,引发这次风波的一大因素是“国家专项计划”在河南的招生。这个计划带有特殊照顾的录取导向。既然政策本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补偿和倾斜,而考生也服从规则报了志愿,服从调剂,分数和录取排名都达到要求,在既定录取规则以内,学校选择退档,自然容易引发争议。
国家专项计划的特殊性质,就决定了它应适当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属性。既然是国家基于平衡教育资源的考虑,这项专项计划下的招生,自然会面临招进来的考生生源相对正常招录考生差一些的局面。对这个群体,应由高校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以学生完不成学业为由,就将落后地区的低分生源拒之门外,的确有违背专项招生的初衷之嫌。
此外,高校是否可以根据各省报考情况对招生计划做出微调?或者说高校能否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学生,这是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对此,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按照目前的规定,对于省教育考试院按考生分数、志愿投档进来的学生,如学生身体等条件符合学校要求,且专业志愿服从调剂,大学不能退档,退档要说明充分理由。
而北大“退档门”之所以发酵,引起人们对北大的非议,就在于招生办给出的退档理由肤浅而自大,正是这个理由,酿成风波。
且学校的投档分,是由招生计划和报考学生情况决定,由于志愿填报具有博弈色彩,所以学校与投档分出现落差几乎是高考录取中常见现象。但常规而言,录取以第一志愿为原则几乎是所有考生的共识。而北大却在丢出一个敷衍的理由后,把一志愿退档后空出的两名指标挪给了第二志愿的两位高分考生,也被认为录取有违规则。
实际上在北大的情况说明,也承认了这样的操作并不合规。
高校招生自主权
“对达到投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校自行确定,高校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退档原因做出解释。”这是相关政策中给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规定权限,在此事件中,被一些人解读为北大退档的合理性。
针对这项规定,熊丙奇认为,这可以理解为教育考试院给学校自主录取的权利(或者说尊重学校自主权)。但是,现实中是不允许学校随意“自主”决定退档符合条件的考生的。退档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没有充足的理由退档,学校要承担责任。
尽管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权限,但在目前的招生体系下,学生同时申请填报多所大学的平行志愿很难。所以现实中,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招收计划多少就提档多少考生来进行操作。而该考生正好为第八名,分数虽然远低于北大普通招生计划下的录取线,但仍然要比当地的一本线高出34分。北大先提档再退档,无疑打破了过去高校默认的招生规则。
类似自主招生权力与分担教育目标的话题,也不只是北大会遇到。但正如“退档门”事件强调和重申的,哪怕一种招生政策只是短暂适用,但只要大学同意实施,并且考生也照章投考,它就应该在权力范围内发挥稳定的特质,而不能只根据招生办心血来潮地变通。
“退档门”风波提出的特例与公平之辨,仍需深入探讨。而在这次事件中,通过此类录取的考生如何融入北大的教学安排,让带有照顾性质的录取生一样成长,才是平衡北大对国家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从本次个案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后记:
两天、48小时内,两名考生经历了如坐了过山车一般的录取风波。这是他们心仪的北大教给他们的第一堂课,那就是在自主之外,更要恪守规则,无论是著名学府还是名不经传的个人,规则都是最重要的。不管北大是出于什么具体考虑改弦更张,起码回到了规则的红线以内,在最后时刻挽回了颜面。
而那些在“北大树洞”里优越感满满非议该考生“钻空子”的天之骄子们,可能真的不知道教育资源之间有多大的差距,也不懂为何北大是北大。
北大是北大,并不因为只有最好的才配得上北大,而是因为来到北大的就有更大几率能成为最好的。
- END -
首席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