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沟通是人类的本能。
正因为如此,我们平时可能不太注重表达的精确度。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说得多,就是说得好,其实不然。
比如开会做报告时,有人滔滔不绝:
大家好,我叫小王,今天我要做的竞品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产品, A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但是价格比B要高10%。
B在这方面的市场占有率目前第二,但因为受众比较精准,所以利润率高,比市场占有率最低的C要高了20%……
突然有同事幽幽插了一句:“不好意思打断下,所以ABCD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
为什么噼里啪啦说了那么多,别人还是get不到你的点?
到底是别人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自己表达不清楚?
知名投资课程讲师张潇雨曾提出一个概念:语言是思维的降维。
如果说思维是三维的,那么线性的语言便是思维二维的呈现。
这就意味着讲话没逻辑,本质上是思维不清晰。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其丟球长。 
逻辑强大是一回事
清晰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可能认为,思维不清楚,那只要变得有逻辑,不就好了?
只要自己的逻辑强大,严丝无缝,别人就一定能够理解。
但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
因为沟通中,逻辑“强”≠“清楚”。
仲佳伟在其《高情商沟通》一书中曾提到,很多来咨询如何高效沟通的人中,有一大批人都属于自认为沟通能力良好的精英人士。
他们往往是专业的律师、顾问、自媒体人,或是500强的高管。
其中一位从事咨询行业的女精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她说自己的问题在于,似乎职位越高,越难说服别人。而自己似乎一向逻辑清晰。
作者问道:“你觉得自己逻辑清晰在哪儿呢?”得到的回答是说话清晰有重点。
作者又问道:“那你觉得为什么越来越有经验之后,逻辑也很清晰,说服力却没以前强了?”
这个问题,让她陷入了沉默。
后来发现答案很简单,她现在的听众都是创业公司的老板、圈子外的非专业人士,完全不吃她那一套。
由此看来,在沟通中,逻辑强大并不足以让他人清晰地理解自己。
我们经常错误地以为,高效的表达等同于强大的沟通能力。
果真如此吗?
沟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讲者与听者双方的互动。
你的听众是谁?有怎样的特质?从事怎样的职业?关心什么?都应被纳入考虑范围。
也就是从What(你要讲什么),Why(别人为什么要听),How(听了之后应该怎么做)三个维度思考问题。
比如,做报告时的听众是同事和老板,他们关心的是各竞品在市场占有率、销售业绩等维度的比较分析,以及产品有哪些改进空间?
《金字塔原理》一书中谈到,如果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我们首先要想清楚:谁是我的观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
逻辑再强大的咨询顾问,碰上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的小白,还不得乖乖收起自以为严丝无缝的推理论证,怎么简单怎么来。
下次当我们和他人沟通时,看到对方的脸上开始露出迷惑的神情,可得赶紧打住,反思一下是否又忽略了他人的立场,只顾自说自话。
那么,要如何优化自己的思维呢?
思维具体化
你说什么都有道理
思维如肌肉,只有经常锻炼,才能越用越强。
一步登天不切实际,但分阶段练习,循序渐进是有效果的。
第一,思维具体化(总-分-总的结构)。
  • 开门见山,重点先行
  • 数字分点,分类清晰
比如,当别人问到你去年看了什么书,可以这么说:
先总:
我今年大概看了20多本。
再分述:
  • 如果按照书的类别,大概看了十多本书,十多本杂志。
  • 按照主题分:
个人提升类大概有8本,如《自控力》《领导力》《思考快与慢》等。
文学作品大概有4本,如《追风筝的人》《瓦尔登湖》等。
旅游地理类的3本,如《国家地理》《悦游》《孤独星球》。
最后总结:
总的来说,还是以自我提升类的为主。
这样一说,是不是清楚明了,更让人能记住了?
如果听你说话的人正好也关注自我提升,他会立马抓住关键词,说不定会给你推荐其他相关书籍,你还能从闲聊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讯。
看起来是不是容易极了?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逻辑这东西,光说不练假把式。
光知道没用,如果不能融入日常生活,关键时刻依旧会现出原形。
还有一句话叫汝欲要学诗,功夫在诗外”。
如何表达和表达本身同样重要。毕竟,如果没有想全面,怎么可能说得好呢?
要想进一步内化这种表达方式,你不妨在下次开口表达时打个腹稿,每日定一个主题做小演讲,尝试清晰地表达一个观点。
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直觉性的反射。
思维结构化
再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们要想在表达上精进一步,还需锻炼思维结构化。
与具体化思维不同,结构化思维并非简单的分类再汇总,在分类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多种维度拆解问题。
思维结构化分为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前面所例举的书单分类,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
当问到今年看了哪些书?我们很容易从总-分-总的结构出发,按照市面上对书籍的分类展开叙述。
这类常见问题我们很容易找到对应的思考结构,现实中的问题多种多样,要是没有现成的参考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自下而上地分析提炼。
领英专栏作家孙圈圈曾提出四个步骤:
我们以准备面试问题为例,总结归纳一下:你为什么想做销售这份工作?
  • 第一步,汇集想法:
首先写下你看到问题脑海里涌现的所有想法。
  • 第二步,归类分组:
把相同类别的想法分类。
这些想法主要有这几类:性格类、经验能力类、素养类
  • 第三步,提炼结构:
利用MECE原则(其英文全拼为: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检查各个类别的内容,做到互不重复,且满足共同规律。
大问题是:你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
从性格角度可以拆解为:你为什么适合?
从经验能力角度可以拆解为:你为什么能够做好?
从个人素养角度可以拆解为:你为什么能够持续做好?
这样一来,空泛的大问题就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 第四步,补充要点,整合答案:
确定结构后,看是否有无其它信息补充。
比如从听众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再具体组织答案。
由于是面试场景,HR所在乎的一定是你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能够为公司带来多大效益,那么表达时就要侧重于介绍你的经验和能力。
用这样的方法,一个看起来空泛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是不是立刻有了清晰的思路?
写在最后
如何解决思维混乱,讲话没逻辑的问题?
回顾一下我们的方法:
首先练习思维具体化,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 开门见山,重点先行
  • 数字分点,分类清晰
然后锻炼思维结构化,精进一步:
  • 汇集想法
  • 归类分组
  • 提炼结构
  • 补充要点
沟通和表达是人类的本能,可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当很多时候的煞费口舌,也许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你会沮丧,会埋怨。
但在责怪别人的同时,更要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
有货倒不出,和没货其实并无差别。
要知道看似虚无缥缈的表达和沟通,恰恰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
参考资料
《金字塔原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3526/answer/67684670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3526/answer/517853719(砖先生-思维具体化、结构化概念)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3526/answer/50116967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3526/answer/699248909
你觉得自己是个讲话有逻辑的人吗?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其丟球长。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LinkedIn和视觉中国,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