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如果能够看到王劲松的面孔,那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品质的保证。
坚持用最准确的方式演绎每个角色的王劲松,出演的作品几乎涵盖了近十年来国产剧的精品:《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大军师司马懿》……他记忆中的拍摄往事,可以连缀出国产“神剧”的创作图谱。
拍摄《破冰行动》时,扮演大毒枭林耀东的王劲松特意让剧组把戏服上衣做得长些,裤子短些。
“衣短裤长,会显得演员比例好,腿长一点。但腿长了,人走路重心会高,显得不稳重。上衣长了,人重心低,每一步都是稳稳地走。”
在王劲松眼里,林耀东必然是个极其稳扎稳打的人,“否则,他怎么可以这么多年以百吨的数量走私毒品”。
王劲松饰演的毒枭林耀东。/ 电视剧《破冰行动》
在剧组为林耀东准备的十几副眼镜里,王劲松选了一副无框的。“戴眼镜是想表达他的眼睛是被隐藏的,你隔着镜片才能看到他的眼睛。而无框眼镜表示这个人没有边际,不能用框框限制他。” 
每部戏王劲松都会参与人物造型设计,在他看来,那是从自己身上长出的角色,“他的一切都和我有关,我必须投入每个细节,而不是完全依赖剧组其他部门”。
拍摄《鹤唳华亭》时需要一个表现宋代点茶的茶盏,盏是王劲松自己买的,带到剧组,只为拍一场戏;拍摄《推手》时需要有一个被打碎的古董茶杯,杯子是王劲松准备的,300年的真古董…… 
在意细节的王劲松多年保持着一个习惯:进组后第一件事是看布景。他会观察房屋如何设计、座椅如何安排、书案是否放在合适的位置、取暖的香炉是否恰到好处……
“当这个景在你脑子里形成一张图,你就可以在化妆时闭上眼睛想角色在里面是怎样运转的,他和这场戏的关系又是什么。”王劲松追求的是角色的真实、丰满。“一个人物应当有很多侧面,他也许是好人,也许是坏人,这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相信他存在,这就足够了。”
为了表现狠辣嚣张的林耀东更为丰富的人性,在《破冰行动》中有这样一场戏:塔寨要开工制毒,林耀东按照惯例安排儿子林景文去外地避风头。
在房顶的露台,父子间虽然只有寡淡的几句对话,言语间,林耀东却把儿子敞开的长袖衫一粒一粒扣好,目送他离开。
这段情节设计,源自王劲松的童年经历。幼年时体弱的他常犯哮喘,父亲怕阿姨照顾不周,常到托儿所亲自查看,天热时帮王劲松解开外衣,天冷时拿来厚衣服帮他扣好每一粒扣子。
“父亲不善言语,只是默默在做。”那时,父亲给王劲松的印象就是和冷暖有关,和衣服有关。“因此这场戏我会很自然地帮林景文扣好扣子,我想让角色更像一个父亲。”  
坚持用最准确的方式表达每个角色的王劲松几乎没出演过主角,按他的说法是“从来没有在一个特别辉煌的场合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他出演的作品又几乎涵盖了近十年来国产剧的精品:《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大军师司马懿》……
王劲松的荀彧,演出了层次感。
王劲松接戏的标准之一是:自己力所能及。
“比如一个农民的角色,我就不会接,我没有那样的生活。农民怎么说话、怎么走、怎么坐、怎么卧,在我脑中无法建立起来。作为演员要把最好的东西展现给观众,而不是把自己陌生的、不成熟的东西展现出来。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人一定是有边界的。”
王劲松还看重团队与剧本,他总是想起合作过《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的编剧刘和平。“他(刘和平)每一部作品都要耗时七八年才能完成,其间进行无数次调整与打磨。”而现在的剧本,有太多是仓促完成的。
王劲松记得,有次拍戏,道具组给自己的剑制式不对,连换四把,依旧不对,开拍时他只好把剑柄全部藏在袖子里。王劲松有点无奈:“作为演员,我们一直渴望的,是有一个自己不必为之操心的剧本。”
不久前,王劲松的一段关于演员的发言引起讨论。
“刘和平的剧本,是可以让人踏踏实实相信且依靠的”
在《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一书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洪涛评价《北平无战事》“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戏剧气质,骨血丰满且浸透灵魂的人物形象,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台词塑造,成为谍战剧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杨洪涛特别提到刘和平的台词总是铺设玄机,观众在细心静观后方能发现真相。
《北平无战事》是近些年国产电视剧的标杆之一。
比如在第53集,中共华北城工部部长刘云会见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时,引用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里的一段话来劝说其飞赴台北:“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刘云以此古训指出共产党需要的是民心而不是北平银行的金银财宝。
正因这部饱满厚重的作品的台词阅读门槛高,杨洪涛认为必须选择具有深厚文学修养和表演功力的演员才能驾驭角色。王劲松则表示,“刘和平的剧本,是可以让人踏踏实实相信且依靠的”。
因为“每一处细节都写得非常清楚,或许编剧已经在内心把这些细节演过无数遍”。当演员读到剧本时,“思想是会飞翔的,呼吸也会变化,嘴巴会不自觉地跟着角色说话,甚至想马上就站起来试试”。
王劲松饰演的王蒲忱。/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
王劲松在《北平无战事》中扮演保密局北平站长王蒲忱,这个人物阴险内敛、深藏不露,且终日烟不离手。有一场戏,给了王蒲忱一个特写,他颤抖的手点好烟,猛然一吸,烟就垂下一半。焦虑、着急、无处发泄的心情,因为那一口烟而展露无遗。
“这些细节全都在剧本里。”王劲松说,包括王蒲忱划火柴,火柴熄灭时有一缕烟,王蒲忱把它深深吸到身体里,这都是剧本上的内容。“我个人几乎不可能有再多的突破和创造,只能尽可能再现它。”
王劲松记得,导演孔笙在拍摄这场戏时不断调整光位,只为清晰再现剧本所描述的“火柴熄灭,黑夜中一缕青烟冒出来”。
王蒲忱吸烟。/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
“你要跟着整个队伍往前,跟不上别人,会把平均分拉低”
王劲松第一次见到刘和平,是在2005年年底《大明王朝1566》开机前。他记得,刘和平首先要求演员不要再读剧本以外的资料或书籍,因为很多书对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物有不同解读,而拍摄时大家必须首先达成某种共识。
如果对自己的角色有疑问,怎么办?请教在剧组坐镇的刘和平。按照王劲松的说法,“一杯茶、一支烟,他在那,解读一切悬疑、一切困惑”。
权势正盛时的杨金水。/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王劲松在《大明王朝1566》中扮演贪污受贿却对身边人重情重义、最后装疯卖傻的太监杨金水。王劲松记得,关于杨金水的疯,到底几分真几分假,自己请教了刘和平一个下午。
在《大明王朝1566》中,王劲松大概有100场戏,至今他都记得每场戏自己是怎么准备、怎么演的。印象深刻,是因为“全剧组没有一个人不认真,没有一个人掉以轻心,大家所有精力全部用在拍戏上。那种专注认真,现在很难再有”。
比如开拍前,大家试妆极其细致,一天至多试两个人。“头套要求发际线由疏至密,自然不呆板。这一点,迄今我看见的古装戏头套,没有比这部戏做得更好的。”
每晚拍摄结束,“没人出门游玩、约酒约饭,导演要带着演员读剧本,第二天有戏的演员必须参加,通读要拍摄的内容,各说各的台词,导演提要求,演员说想法”。
在这部神剧里,杨金水是最值得玩味的角色之一。/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王劲松记得,当年每天收工后,演员们住的宾馆特别安静,因为每个人都在踏踏实实准备明天的戏,“大家维护的是职业的尊严”。
拍摄现场更是安静。“静得吓人。所有人进入摄影棚都会踮着脚尖走路,能大声说话的只有在演戏的演员。”
拍摄时,不光演员对剧本了然于心,在王劲松看来,当年剧组所有工作人员都对每场戏一清二楚。“有位临时演员在现场紧张,总是忘记台词,站在他身边的灯光师忍不住用湖南话给他提词,竟然一字不差。”
拍摄《大明王朝1566》时,是王劲松第二次和导演张黎合作。两人第一次合作,是在《锦衣卫》剧组,王劲松饰演皇帝朱由检。在王劲松的印象里,“黎叔拍戏最照顾的是演员,他几乎没对演员大声过,总是悠悠的一句话、淡淡的一个笑,但他在现场,整个剧组都是踏实的”。
张黎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会打破演员的固有思维。在王劲松看来,这就像盖房子,“以前你已经盖好一栋房子,他很可能会告诉你有面墙不合适拆了吧,而且会不断鼓励你拆了会更好”。
在拍摄《锦衣卫》时,有场戏王劲松最初想不通:朱由检派一个锦衣卫去执行秘密任务,对方临行前,朱由检摆了一桌宴席。
然而,他不是给人家许诺高官厚禄,而是历数其种种罪状,一步步将其逼到“我没有颜面面对你,我死给你看”的地步,朱由检才话锋一转说:“你先把这个事情做完,看看你还行不行!”
王劲松琢磨不透为何要这样拍,找张黎探讨。张黎说:“这是全剧最好的一场,你琢磨琢磨。”王劲松冥思苦想,最终明白“古人和现代人思维方式不同,古人重名节轻生死”。
顿悟的他在拍摄时,见锦衣卫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端着杯子看着,没喝,放下了。张黎在一旁卷着剧本拍脑袋——“过了”,之后走到王劲松身后,敲了一下他,说:“不错,对了。”
在王劲松的印象里,“准备得还行,挺好”算是张黎给演员很高的评价。“他永远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再怎么准备他都会告诉你还有更好的。”
在这样的要求下,演员自然会有压力,但王劲松觉得,“没有压力怎么往前走?你要逼着自己跟着整个队伍往前,你如果跟不上别人,会把平均分拉低”。
杨金水起伏的人生也给演员增加了不少困难。/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所以拍摄《大明王朝1566》时,每个演员都很拼。比如王劲松有一场戏,先是在寒风中被浇了12桶冷水,又被从头到脚扎了40多根银针。晚上收工后他开始发高烧,于是偷偷开车出去挂了一瓶水,赶在天亮前回来接着睡。
“有人会说演员夏天穿棉袄、冬天穿衬衣,很苦,但我并不觉得这可以称之为苦。铸造车间的工人,钢水出炉多少度?难道夏天就不出炉了吗?人家也在工作啊。”
“表演入门之后,会发现越来越难,甚至越来越恐惧”
《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场戏,就是杨金水随吕芳老祖宗一身布衣出城去南京守灵,要下河蹚到齐腰深的水里。拍完两年,王劲松始终放不下。
很多观众觉得这场戏王劲松演得好。但做后期时,王劲松在机房看到张黎,张黎说,自己剪了半天,想用各种技术手段让这场戏不掉分。
王劲松听了特别自责,此后两年,他没事就在脑子里过这场戏的人物关系、台词、动作、情感起伏……“两年后我终于有了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完整的表演方案,可谁又能给我机会重新演一遍?”
很多人看到这里,才知道杨金水是装疯。/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作为演员,常会面对这样的遗憾。比如在拍摄《大军师司马懿》时,王劲松扮演的荀彧有一场弹琴的戏。他不会弹,所以镜头从他肩膀滑过,观众只看到他的手指拨弄了两下。王劲松常想:“我要是会弹,多好啊。”
和一些喜欢给自己加戏的演员不同,王劲松有时会给自己删戏。比如拍摄曹操在魏王府建好后让杨修解字那场戏时,原剧本中荀彧是在场的,但王劲松觉得不对。“他反对曹操称王,又和他一同进府,这解释不通。”
王劲松和导演张永新商量,两人最终决定改成荀彧告病在家。
拍摄《大军师司马懿》,是王劲松第一次和张永新合作,“但我们彼此的信任却可以迅速建立,因为他给我的人物解释我是接受的。而且我能看出,他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
王劲松饰演的荀彧。/ 微博@演员王劲松
王劲松对张永新的欣赏,源自两个认真的人的惺惺相惜。《大军师司马懿》开拍前,王劲松特意去了趟徐州博物馆,看了那里所有的汉代玉器,把它们的纹饰、工艺特征都记在心里。
王劲松记得,在张永新这个“内心极其浪漫”“韧性特别好”“特别善于打持久战”的“学者型导演”的带领下,《大军师司马懿》剧组被评为“横店模范摄制组”。
“大家吃饭的时候都会讨论戏,有时景搭好了觉得不合适就不拍了,宁愿再做修改。这在其他剧组几乎不可能。”
《大军师司马懿》拍摄历时333天,被人称作“几百人用一年时间磨一部戏”。
这种“磨”,几乎渗透了每个细节:大家在拍摄现场关于剧本的讨论,可以量化到标点符号,语气助词用一个“呀”还是用一个“咿”、用一个“嗯”还是用一个“啊”,甚至一句台词的字数都要反复斟酌。
剧组的文史知识团队包括几十位专家、三国研究者以及民间发烧友。大到当时洛阳的建筑形制,小到饮食习惯、婚丧嫁娶风俗,甚至一串五铢钱有多少个,点什么样的蜡烛、蜡烛以动物油为主还是植物油为主、和今天的蜡烛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推敲。
另外,由于剧中出现了大量诗词歌赋,剧中人一旦写错字怎么办?经道具部门考证,三国时期纸张与竹简共用,剧中曹操等人在竹简上修改错字所用的竹刀,正是剧组参照一把出土的竹刀实物一比一复原制作的。 
身在这样的创作氛围,几乎每个演员都竭尽全力。张永新就和扮演曹操的于和伟在现场碰撞出这样一场戏:曹操边吃饭边审案,面片掉在身上,他直接捡起放到嘴里。吃到碗里只剩些残渣,他很自然地一伸手,旁人马上倒了些水,曹操把碗晃晃,就着水把残渣几口喝下。 
于和伟的曹操,演出了和以往不同的气质。/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之所以创作这样一个细节,源于张永新他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曹操是一个生性俭朴之人。
“他家里挂的幔帐长达11年不换,一洗再洗,洗得变了颜色。他约束家中女眷谁也不许戴首饰,儿媳戴了首饰,直接被他休了。曹操这一面,在以往影视作品中往往被忽视,然而对我们而言却是可以延展的戏剧空间。”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说。
而王劲松对自己扮演的荀彧常常会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考量:“我看《三国志》的注解,说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最终荀彧郁闷而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食盒?后来我查到马王堆出土的一个‘君幸食’,是一个六棱的大红漆漆盒,于是我建议剧组取‘君幸食’的造型做个三层盒子。”
在王劲松看来,之所以是三层,是因为从荀彧出仕到他死正好是30年。为什么是空的?意指对荀彧而言,汉献帝的俸禄没有了,再吃就是曹家的俸禄了。
现在来看,王劲松觉得自己扮演的荀彧人物层次还不够丰满。“剧中没有表现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一面,没有他的家庭生活,因此你很难相信他是一个真正活着的人。” 
即便不是主角,王劲松也能诠释得出彩。/ 电视剧《琅琊榜》
正因常常反思,王劲松有种感触,表演入门之后,会发现越来越难,甚至越来越恐惧。“你想得越远,你越达不到;你想得越深,给自己带来的难度就越大。所以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表演是一个殿堂、一个庙宇,你要时刻保持庄重和圣洁的感觉。现在呢,往往娱乐性太强了。”
王劲松  
一个职业如果没有压力,必然会被别人所不齿
《新周刊》:拍戏时你看重剧本与团队。怎样的剧本可以打动你?
王劲松:一个剧本的结构和人物关系是否合理,你要往下看才能知道,但文字的功力在前500个字就会知道,你能看出编剧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另外,一个好编剧要能输出思想性的东西,而不是追着别人后面去模仿。
《新周刊》:这些年为完成角色,你会做哪些准备?
王劲松:要了解背景,了解每一组人物关系,还要借鉴很多东西,但借鉴属于长期的积累。你把所有积累放在心里,它们就像你的仓库,需要时你可以把这些积累按类别拿出来使用。
《新周刊》:和同样优秀的演员对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王劲松:他会更加真实地推着你往前走,让你觉得把内心的情感倾注到他身上是安全的。
《新周刊》:你会经常回过头来琢磨自己演过的角色吗?
王劲松:对,专业上的得失一定是回头看才能看清楚。因为在拍摄现场,你会有表演的冲动、表演的欲望,还会有很多客观条件制约,你不会很清楚地知道哪种才是最好的表演方式,所以一定要回头看。
《新周刊》:你的表演方式是克制的,被评价为“于无声处惊雷”。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
王劲松:就像中国画一样,画满了非常丑。其实不光表演如此,任何一个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当中,留白都是很重要的一点。
《新周刊》:你说表演入门之后,会发现越来越难,甚至会觉得恐惧。为什么?
王劲松:你从轻慢地对它(表演),到慎重地对它,到像膜拜一样对它,这是一个心理过程。当你膜拜这个职业时,就会觉得它越来越难,就会觉得你走不动了。表演对演员来说不是一个曲线或者直线的爬升,而是一个台阶式爬升,它也会有平台期。当你在平台期受阻时,你会觉得困难重重,甚至会觉得你的表演在退步。只有熬过这些你才能再往前走。
《新周刊》: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到了平台期?
王劲松:平台期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它可能在某个剧也可能在某场戏里出现。作为创作者,你会隐隐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时你会拼命找各种办法让自己安全。
《新周刊》:遭遇平台期,会不会压力很大?
王劲松:哪个职业没有压力?一个职业如果没有压力,它必然会被别人所不齿。
《新周刊》:演员这个职业对你来说最大的魅力在于什么?
王劲松:你可以走进不同时代,在各种不同的人生中体会酸甜苦辣。
✎作者 | 罗屿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543期
本期现已上市
点击下图“保卫头发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中国人十大病,我不信你一个都没有
爱做饭的人,都能做生死之交
同样是蜗居,你何苦嘲笑香港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