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颇受期待的《声入人心2》于7月19日晚播出。
第一季的两位导师廖昌永、尚雯婕回归,另外一位新加入的重磅导师是张惠妹。《声入人心》是去年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最大爆款,节目模式属于原创,也赢得极好的口碑,目前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9.3分,节目亦获得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综艺类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的奖项。
《声入人心》海报

这些为《声入人心2》创下了极好的条件,但同时也意味着压力。
在第一季结束仅半年后又推出第二季,声乐人才储备是否足够?能否达到观众预期,延续第一季的良好口碑?能否助推美声“入人心”?
美声虽“小众”,美男很“大众”
在《声入人心》之前,绝大多数的音乐选秀节目,聚焦的都是流行音乐。原因显而易见:流行音乐“流行”,受众广泛,男女老少通吃,最容易出爆款。
只是,这虽是一条最好走的路却也可能是最难走的路,因为走的人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观众的注意力被切割得过于细碎,出圈的难度指数提升。
《声入人心》则在茫茫“红海”中找到了一片“蓝海”,它聚焦的是美声。美声唱法虽然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但在绝大多数观众看来,还是显得太专业、太高端、太小众。
美声小众化,是因为它对歌唱者的声带条件有挺高的要求。美声之“美”,是它追求嗓音之美,歌唱者所发出的声音要尽可能清澈、甜美、明朗,且具有穿透力,要能给人音感上的享受。美声对于气息、共鸣、吐字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声采用胸、腹联合起来的呼吸方法,吸气比较饱满,声音往上直至头顶(大家可自行尝试一下就可感受到);发声时在声腔内保持统一,在换声时做到衔接无缝;吐字时字正腔圆,多以元音方式演唱……
按照发音的区别,美声把演唱者的声音分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声部,以《声入人心2》为例,选手自我介绍时,都会说明自己是男高音、男中音或男低音,而事实上,每一个类别还可以细分,比如男高音里有戏剧男高音、男超高音、抒情男高音等。
《声入人心2》选手演唱前依旧会先自我介绍下音域
总之吧,普通人不经过一定的训练,唱不来美声,更唱不好。
问题来了:怎么将相对小众的美声大众化?《声入人心》做的尝试是,让大众化的美男,推广小众化的美声。套用一部韩剧的片名,节目的选手,“原来是美男啊”。
美男之“美”,既体现在选手颜值之高——一个个外形俊朗,气质高贵典雅。《声入人心2》选手出场时,可以听到其他选手此起彼伏的“哇哇哇哇,好帅啊”的赞美声。
“帅”是《声入人心2》的高频词汇
美男之“美”,更体现在他们的学历之高,素养之高。与上一季一样,《声入人心2》36名选手大多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的专业音乐院校,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帕格尼尼音乐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每个人也都非常优秀,有很多是专业成绩第一,有的是博士学位满分成绩毕业,有的是多年的音乐剧A角演员……国人本来就普遍有种智力崇拜,高学历、高素质的高颜值选手,更容易圈粉。
这一季依旧有很多来自海外名校的学生
在赛制上,《声入人心》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它没有淘汰机制。3位出品人将根据每位选手的演唱给出“替补”或“首席”的评议结果,36位选手将通过10轮竞演,争夺最终的6个首席演唱者席位。也即,这一轮首席,下一轮可能就是替补;而哪怕是替补,也会在之后的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中有登台表现机会。
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成员们“不撕”,选手们的粉丝也“不撕”。一片和谐的情形下,36个美男朝夕相处一块,就给组CP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必讳言,第一季后期出圈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CP粉了,女粉丝们给自己取名为“梅溪湖女孩”——梅溪湖是节目在长沙的录制地点。像阿云嘎、郑云龙的CP粉叫“云次方”,在微博CP超话里一度长期占据榜首。《声入人心2》首期节目播出后,有网友已经开始在组CP了。
也需一提的是,《声入人心》虽然聚焦美声,但它并非将美声束之高阁,而是尽量让美声与流行融合。像《声入人心2》选手演唱的选段并不仅仅来自歌剧的咏叹调,更多是来自于音乐剧的段落,也有国外有名的民歌,国内比较流行的合唱歌曲等。曲风不总是古典音乐的高贵、典雅、华丽、庄严,也借鉴了流行音乐的世俗化、流行化。部分选手在唱法上,也将美声与流行融合在一起,如刘岩老师演唱音乐剧《钢的琴》选段,既有美声的共鸣,又借鉴了流行的音色与语气。
选手们的选歌非常多元:歌剧、音乐剧、流行合唱曲、国外经典民歌
或许《声入人心2》仍旧会像第一季遭遇“不伦不类”“大杂烩”的嘲讽。但窃以为,这反倒是节目多元、包容的体现,何况美声与流行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本就是一种趋势。
不只有“美男”,更应有“美声”
不过,我们判断《声入人心》是否成功的标志,除了看它有多红,它捧出几个新人外,还应该看到的是,成名的选手们最终是否回归到美声行业(还是只是把节目当选秀跳板),节目是否促进了音乐剧、歌剧等的大众化。
《声入人心1》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参照。郑云龙是第一季最大的获益者之一。参加节目之前,郑云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且小有名气的音乐剧演员,但音乐剧仅仅是保证他的基本生活而已,他的微博也只有几千关注。节目播出之后,当前他的微博粉丝已经90万了,他出演的音乐剧票价上涨,票源很快售罄。像今年初,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信》第二轮演出正式开票,郑云龙发了一条“安利”的微博,却被粉丝告知,全部门票已在开票后一分钟售罄。随后,郑云龙自己留言感谢粉丝的支持,称“这一分钟,我等了十年”。
但这是否代表了美声/音乐剧已出圈?并非如此。比如当时就有人发现,在《信》门票秒空的同时,差不多同一时间在北京的另一场音乐剧,还有众多的空位可供选择。哪怕是现在,你打开大麦网检索“音乐剧”,点开任何一场,都可以发现仍有大量票源可售。
换句话说,《声入人心》火了,一些选手火了,“爱屋及乌”喜欢美声/音乐剧的人多了起来,但经由《声入人心》直接转化为美声/音乐剧/歌剧固定受众的人,还是太少了。美声/音乐剧/歌剧的市场化、大众化道路仍道阻且长,相关从业者的生存现状并不是太理想。
《声入人心2》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博士毕业的袁广泉一直没找到工作,虽然他说原因是他不会唱中文歌,但也侧面反映了美声专业的工作机会偏少
《声入人心1》“梅溪湖36子”如今的去向,也反映了这点。郑云龙当时参加节目的初心是,“我想以一名普通音乐剧演员的身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了解音乐剧,喜欢音乐剧,走近剧场观看音乐剧。”经由节目红了之后,郑云龙依旧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当音乐剧与《歌手》冲突时,也选择退出《歌手》的比赛。哪怕如此,看看郑云龙的微博以及最近的活动,大部分还是与音乐剧无关。至于其他选手,除了回归学校学习的,更多的也在演艺圈的其他方向(诸如演戏)着力。
这并不是说,“梅溪湖36子”一定得从事与美声有关的工作,毕竟像音乐剧演员当前的生存处境普遍艰难,而演艺圈的其他工作可以更轻松地名利双收,这是极大的诱惑,也是人“避害趋利”的自然选择。何况,“梅溪湖36子”已经是大众明星,粉丝希望在音乐剧以外的场合更多地看到他们,情有可原。
因此,笔者的“吹毛求疵”不是针对选手,而是针对节目组的。作为一个以声乐为主题、推广声乐的音乐节目,《声入人心》的志向不应仅仅是圈一块地,凑CP、把节目捧红,多赚一些广告费就行了(《声入人心2》首播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影响到了节目的节奏),它还应该有一个导向上的把控,在改善行业大环境上做得更多。
比如,节目要比选手更加冷静、更加理智,从源头上去浮躁,更致力于挖掘那些真正优秀的美声选手,普及音乐剧/歌剧,而不是一味迎合观众的审美诉求,在美男和炒CP上做太多文章,甚至因为美男而牺牲美声。比如在选人时,切勿急躁和激进,纳入太多18岁左右的年轻选手,他们的基础还不够扎实,过早地接触演艺圈的浮华,这很可能会拔苗助长。
总体来说,《声入人心2》仍旧是一个专业的声乐推广节目,虽然首期剪辑等方面有不少批评,但它的核心仍旧是美声。这一季请来了47岁的刘岩、39岁的郑棋元等中国音乐剧的大前辈,请来了业界大神张英席,也从国内外专业音乐院校选拔了许多好苗子,他们都是实力派,需要更多关注,节目提供了极好的曝光渠道。这是节目有意义的地方。
刘岩演唱音乐剧《钢的琴》中的选段《练习曲》,真正的“声入人心”,令人潸然

而节目保留了张英席的一段话,也说得非常中肯: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真正通过这个节目,了解我们是怎么样训练成一个歌剧演员……我心目中的《声入人心》,肯定不是让孩子们一夜成名,第二天就觉得自己已经是歌唱家了,是个腕了。因为歌剧这个东西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谁都逃不过这一关,他可能需要最少十年以上的训练……”
张英席这段发言颇为中肯,美声没有捷径,唯有训练
令人担忧的是,《声入人心2》在选人上,恰恰有可能给年轻选手“一夜成名”的错觉。这一季实力派不少,但偶像派的美男也不少。18岁的选手明显增多了,很多刚上大一,有的还在读高三。唱好美声需要天赋,但更多需要后天的努力和练习,一个18岁的学生,整体实力有明显差距。那为何节目急哄哄地选了好几个18岁的孩子?
这一季18岁的选手不少,有的还在上高三
美男和美声到底该如何均衡?可以为了美声放宽对美男的最高年龄限制、容貌等的要求,但如果为了美男,过于降低对美声的要求,甚至不知不觉中加剧行业的浮躁风气和人才流失,那么,节目组一定得审慎再审慎。
《声入人心2》开篇,新的梅溪湖36子的亮相依旧会赢得“原来是美男啊”的赞赏,但只有当节目最终留给观众的是“原来是美声啊”的审美认知,它才是真正的成功——无论是对于节目而言,还是对于美声行业而言。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