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的好,在于足够真诚。
电影的海报上写着“献给父亲,送给孩子”。当被问到为什么创作这部电影时,邓超说了个他母亲的故事。“初中到了叛逆期,各种调皮。学校要开除我,说‘邓超是一个社会上的人’。我妈妈冲进教室愤怒辩论,‘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他不是社会上的人’。我相信我后来之所以没有走错路,是因为那天下午妈妈对我的相信。”
他和另一位导演俞白眉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各自有一个开明的家庭,家长从没有因为孩子少年时代的调皮不懂事而放弃,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
《银河补习班》的确切中了当下最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探讨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有益的,孩子应该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而邓超和俞白眉精心挑选的9首经典老歌,包括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让这个从90年代讲起,横跨近30年的故事天然和观众建立了亲切的连接,又平添了几分怀旧的情绪。这也是它在更为大众的平台“猫眼”上获得认可(评分超过9分)的原因,确实不少观众为邓超塑造的父亲马皓文落泪,对现有的教育制度反思。
相比邓超和俞白眉合作的前两部电影,即2014年豆瓣评分5分的《分手大师》和2015年豆瓣评分仅4.1分的《恶棍天使》,《银河补习班》展现了它诚恳的态度。
邓超和俞白眉
但这并不代表它是部好电影。《银河补习班》曾被寄予厚望,可惜认为它是今年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或者《摔跤吧!爸爸》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银河补习班》的名字会让人误认为是部科幻片,实际上它讲的是父与子。这是两个失败者的自我救赎故事,父亲是蒙冤入狱的工程师,儿子是顽劣不堪的坏学生,父亲一面等待翻案,一面将救赎的希望倾注在儿子身上,期盼用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儿子成才。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们在桥下的对话:儿子问父亲,你真的是他们口中的坏人吗?父亲苦涩一笑,问儿子,他们都说你笨,没希望,你就真的是愚蠢的吗?他们面对的人生问题都是要克服对自我的怀疑。
成为宇航员的儿子
但问题在于剧本的崩坏。随意拼贴纷杂琐碎的桥段,靠生硬的冲突推进故事强行煽情是整部电影的通病。父子俩在郊外公园会遇到混混霸凌,出游会遇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儿子更是变成宇航员一举上了天,而上天后发现飞船发生了故障,可能再也回不到地球了。最后解决问题化险为夷的方式竟然那么轻巧,儿子通过默念爸爸的金句“一直想,一直想,不认输”,凭借勇气和运气很快修复了飞船,顺利重返地球。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主题是,只要你敢想,就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可问题是主题的传递既不依靠情节的发展,也不依托人物的变化成长,而是以口号的形式一遍遍喊出来。你会一次次听到洗脑式的心灵鸡汤式对白,却看不到这个孩子为什么转变,不明白一个后进生是如何进入前十名,又如何变成宇航员的。当人物的转变不可信,就让诸如“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这样的台词变成了赤裸裸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讲教育的电影很容易触碰人心,譬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起跑线》、《叫我第一名》,它们的动人之处在于展现教育给人物带来的变化,让人物敢于反抗,敢于抛弃流水线式的人生,抵达更豁达明朗的彼岸。《死亡诗社》之所以动人,在于学生们撕掉陈旧的书本,为老师朗诵诗人惠特曼那首纪念总统林肯,歌颂自由的诗歌《哦,船长,我的船长!》,在于它说,“树林里有两条岔路,我选比较少人走过的那条”。
《死亡诗社》
但这种反抗在《银河补习班》里并不存在。父亲所做的努力还是为了要孩子赢,要考进前十名,要想尽一切办法留在拔尖的学校中。它看上去是在鼓吹自由,却不敢向制度发起挑战,骨子里其实是臣服。
甚至创作者对于成功的看法都无法令人信服。影片结尾处,一个选择摆在父子面前,孩子想成为宇航员,但前提是父亲不能再翻案。为了自己的梦想牺牲爸爸的愿望,这样的教育算是成功吗?这个核心问题被回避了。
儿子凭借急智在太空化险为夷,父亲喜极而泣与儿子冰释前嫌,影片被强行安上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即便儿子敢想敢做,成了航天英雄,却自私自利以牺牲父亲为代价,这是值得庆祝的吗?创作者此刻是迷失的,人物是摇摆的,看似欢喜的结局却将观众带入了困惑之中。
撰文:王忆万 编辑:张依琳
可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