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或许是最多年轻人,处于人生关口的时刻。
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孩子,开始头疼选专业的事。是要按照父母要求,还是遵从内心喜好?
而挥别象牙塔的应届生,在迈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会不会也忐忑:该怎么向父母交代自己的未来?
最近有个节目很有意思,叫《不好说特想听》。它向年轻人提出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你父母,了解你的工作吗?
每集30分钟的呈现方式直接且尖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父母与子女面对面聊天、提问题,无从逃避。
30分钟看似短暂,但对一个缺乏父母陪伴与理解的孩子而言:半小时的相处,难过登天。
“爸妈问孩子工作,有问必答,你敢吗?”
还真有孩子上战场了。而这其中,一个叫天天的男孩,尤其令人心疼。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其实我们都知,“父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吗”的背面,直指一桩更庞大的原生之问:父母理解并尊重我们选择的生活吗?
27岁的时尚男公关天天,等这个沟通的机会,等了很久。他想告诉妈妈自己的工作,也想解开多年心结。
天天形容自己现在过着非人的生活,没空上厕所、没时间喝水,每天高压卖命地赚钱。
18岁成年后,他开始经济独立的生活。留学回国后,在大城市独自打拼。
当天天妈听见自己儿子,曾为了拿到项目与客人交际,喝酒喝到胃出血时,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我只希望你健康、快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看上去,妈妈什么都没错。心疼儿子在外吃苦,愿他平稳生活。
但天天说了一句,“可你同样给我一个要求,我得买房、买车、买所有。坐班,是坐不出来的。
天天妈想要一个怎样的儿子?从字里行间多少可得,她想要一个优秀且完美的儿子。
完美。这两个字太可怕了。为了让儿子达到完美,天天妈实行挫折教育
“你有送过我上学吗?”
“你有因为我想吃铁板牛柳,给我端过吗?”
“你有在我上学时,愿意给我两块钱吗?”
三个问号,代表天天的童年。幼时和爷爷奶奶住,稍长大了才接过来与爸妈一块。但父母时常吵架,他害怕得找人求助。
从小,天天就自己骑单车上学,美名锻炼意志。学滑冰摔了13个跟头,妈妈在旁边就是不扶。
18岁出国留学后,不能向家里要一分钱。可以借,但必须还。天天硬是一分钱都没借,咬牙渡过。
且母亲控制欲过强。小时看他日记、大了翻他手机。天天的房间,是没门锁的。他洗着澡,母亲随时能进来。
就连儿子开会应酬,也会像特务一样跟踪,想知道他在干什么。
天天一旦反抗,就会迎来大道理的轰炸与指责。
在这个家庭里,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按他们想要的方式长大,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于是通过高压与控制孩子的世界,去打造孩子。
一旦孩子反抗,就开始贩卖苦难:我为你牺牲一切,你不能对我不满。
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又会说,这孩子有问题、真没用。让小孩饱尝无助,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其实,何止天天家这样?原生家庭,已是一个讲到烂,但仍得一直讲的话题。
因为在一个天下无不是父母的社会里,“我爱你”三个字,慢慢扭曲了本质。
“我爱你”,永远是有条件的,且这条件令孩子窒息: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我爱你,你要明白我的苦心。
可大人们,很多时候,爱和听话是一对反义词。你要一个爱你的小孩,还是一个恨你的傀儡?
孝顺,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绑架
其实可以理解,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里,孝顺与听话,容易内化为父母对孩子的期许。
但,什么叫孝?
我百度了一下,得到解释: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
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孝是一种权力关系。为了得权,一些父母开始无所不用其极。
有父母用苦情。婚姻总是不易,男与女免不了争吵与磨合。有时想想,觉得算了,干脆离吧。这时,有些父母会把婚姻的成败与否,嫁祸给孩子。
天天妈说过一些令我恐惧的话。比如,当天天坦诚:“小的时候,你们每天都在打架,我活在害怕之中。”
她回答,正常孩子家都会有的。
但最毛骨悚然的是这句:“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的婚姻早完蛋了。”
这话,只怕不少孩子都听过。且感受是,在父母的婚姻中,我是有罪的。因为我的存在,父母才会不快乐,我必须赎罪。
所以,当妈妈问天天,你觉得我爱你吗?
天天想了想,说:“你是在以爱的名义,道德绑架。
是啊,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摧毁着孩子的感受,却将之视为“正常”。
父母不知,他们摧毁的是世间最难得、最珍贵的事物,即一个人的自我与自由
“你们希望我按照你们的活法去活。
我承认,你的社会阅历比我多很多。
但你从来忽略的一个点,是我的感受。
你爱我吗,爱。
所有的孩子都会说爹妈特别爱自己。
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每天活得像个傀儡一样。
在外面混得戴着面具活,回家还要戴着面具活。
为什么?因为我得伪造成,我妈想要的样子!
这是天天的呐喊,亦是无数孩子的心声。
李安曾坦言对“孝顺”的理解,值得大人们多多体悟:
“孝顺是一种过时的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不服从父母就不孝,这种观点太令人难过了。我不教小孩孝顺,只要他爱我就行了。”
“我只是希望你理解我”
当下,我们会抨击一个人玻璃心,太脆弱。说这种性格的人,肯定自小父母宠,溺爱下长大的。
其实不然。
一个人会脆弱,绝非因为拥有太多的爱。相反,是因为他从未被看见。他的真实感受被忽略,得不到爱,才变得脆弱。
精神分析大家曾奇峰说过: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
小到一件衣服:为什么你就不能穿正常男生穿的裤子!
大到职业、恋爱、婚姻、生活方式......
“为什么你一个月才赚2万,别人家的某某几年前就赚这么多了。”
(第二期:创业收入不如两万,
就没资格留在北京吗?
而孩子没那么多为什么,无那么多要求。
他们要的只是一件事:“我只希望被理解。
我明白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有很多不得已的焦虑与艰辛。
但绝对不要用有条件的爱、用自我牺牲的说辞、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暗示孩子、控制孩子。
很多大人会反对,觉得“我生他养他,说几句怎么了”?可,正因你们是父母,才更该好好理解孩子的感受啊。
因为你们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所以你们的话,才能伤他们最深,以至拖曳一辈子。
那么,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学会聆听,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摆出大道理。
明白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明白孩子做出“不正常”、“坏”事背后,隐含的真正动机。
其次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在真正“我爱你”的基础上,放他们探索天性,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尊重。
对于教育,每个大人都该读读日本足球青训学校的训诫:
1.饱受批评的孩子学会责难
2.被暴力体罚长大的孩子学会仰仗武力
3.被取笑的孩子学会沉默不语
4.被讥讽的孩子将成为冷漠的人
5.受到激励的孩子学会自信
6.被宽容的孩子学会忍耐
7.受到赞赏的孩子学会评价
8.体会过公平竞赛的孩子学会公正
9.知晓友情的孩子学会亲切
10.体会过安心的孩子学会信赖
11.被疼爱和紧紧拥抱的孩子学会体察世间的情感
而对于爱,我听过一个小孩子的回答:
“你知道什么是爱,我觉得就是你拍拍我的肩膀说:古怪就古怪吧,也很好。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下小IN
每天会分享Instagram的新资讯
长按添加订阅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