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美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关注
本文授权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安妮     编丨Travis
又是一年毕业季,不论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将踏上新的征程。
每年,高中生的毕业去向都广受关注,各所大学在学科实力上的优劣短长也在择校时被津津乐道,而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却很少受到额外的关注。
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其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毕业生去向,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选择怎样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他们拥有怎样的需求和追求,又具有何种能力和渠道去实现人生规划。
顶尖名校毕业生去向则更具现实指向性。他们代表了毕业生中的精英群体,而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归宿甚至已成为世俗意义下“成功”的标杆。
这些大学生在毕业伊始,是继续读研追求学术上的精进,还是进入职场开始“摸爬滚打”的奋斗之路?
他们普遍进入什么领域,又选择哪些城市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外滩君在中美顶尖院校中各选取了两所代表性的学校,以他们毕业生的动向为例,看一看其毕业生所做的选择有何异同。
此外,结合QS(一家国际高等教育咨询机构,每年发布的大学排名被视为业内权威之一)针对雇主的调查报告,探讨我们究竟该给孩子准备怎样的“秘密武器”,帮助他们将人生之路走得更高远。

就业抑或深造?
围绕毕业去向这个话题,被讨论最多的便是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相关领域就业。
选择读研深造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研究生阶段接触更多学术资源及研究经验,来获得更加专精的学术积淀。借此,他们能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后发优势;在学术领域也能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工作。
选择直接进入相关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直接的工作经历积累职场的实践、应用经验,提升职业技能和相关软实力,同时在入职时间上获得相对优势,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在这个问题上,中美顶尖名校的毕业生存在的差异可以说是最大的。
外滩君先带大家看看哈佛大学对于2019届本科毕业生去向的统计。
哈佛大学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在今年五月对717位应届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就包括了对于毕业去向的一系列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哈佛毕业生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64%),16%的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8%的毕业生会在研究员项目中继续专注学术,10%的毕业生仍未决定去向,而另2%的毕业生计划用毕业第一年的时间外出旅游。
另一所与剑桥、哈佛大学比肩的顶尖学府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在去年六月对其2018届毕业生进行了去向调查,61%的本科毕业生参与了问卷。
MIT相关数据
与哈佛大学类似,超过半数的MIT学生计划在毕业后直接就业(53%),略有不同的是,MIT计划读研深造的学生比例相对更高,占到了41%,是哈佛的约2.5倍。这与MIT在学术及学生未来发展倾向上理工科的强势地位不无关系。
由此可见,在这两所美国顶尖高校中,直接就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毕业生的主流选择;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读研或追求其他规划。
而对于中国两所顶尖学府的调查报告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明: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达到78.3%,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52%,出国深造比例为26.3%,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占总人数约五分之一(20.5%)。
北京大学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也呈现出高度相似的结果:应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占74.5%,其中国内升学比例44.15%,出国深造比例30.34%,而直接就业的比例也仅23.54%。
北京大学相关数据
从以上数据上可以得出,中国顶尖名校学生在本科毕业以后有约七至八成选择读研,这与哈佛不到二成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报告显示,两所高校都有350位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前20的国外名校深造(清华341、北大353)。
这样显著的中美差异,大约是由两国不同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文化所造成的。
美国名校毕业生更热衷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打拼,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相关技能;而中国名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更多人选择继续进行学历上的提升,以便日后在就业上获得竞争力。
中国名校毕业生普遍选择读研的原因,在北大对于毕业生雇主的调研结果中也可见一斑。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这样的硬实力位列关注度的前两位。
然而,诸如创新能力、通识性知识与技能、执行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软实力则分列硬实力之后。
由此,或许也不难理解中国本科毕业生对于学历及学术能力提升的广泛追求。

行业与城市,精英们如何选择?
对于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们来说,离开大学意味着他们将由学校走向真正的社会。
不同于在大学中各类资源相对定向的投放,社会资源的获得需要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毕业生们需要找到另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顺利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机遇。
那么首先,名校毕业生们普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希望进入什么行业呢?
哈佛大学对应届毕业生的统计显示,咨询、金融和科技位列热门行业的前三位,分占18%、17%、14%。这也是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一个典型体现。

哈佛毕业生就业领域统计
再来看清华和北大。
在两校2018年的就业报告中,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均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虽然中美名校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上略有差别,不过从总体上来看,两国高校就业集中的热门领域,都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需求相一致。
这意味着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在大学阶段收获的不仅是一纸文凭,实际上也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迈入前沿、高端领域,同时拥有更广的视野和更独到的判断力。
在大批名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寻求机遇的过程中,又是哪些城市受到了毕业生们的青睐,并大量接收了这些高素质人才?
哈佛大学2019届毕业生调查中,纽约州(New York)成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地区,23%的学生计划毕业后前往该地居住生活。
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和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依次位列其后,成为21%和14%的毕业生希望前往的居住地。
美国受毕业生青睐州的排行
清华大学对2018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域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毕业生选择北上广地区就业(上海25.2%、广东20.3%、北京17.3%)。
类似地,北京大学2018年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分别有32.6%和22%的学生选择前往广东和北京就业,选择其他地区就业的也以华东、华北地区为主。
清华大学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中美高校本科毕业生作出的选择背后具有颇为相似的逻辑支撑。
拥有华尔街的纽约,拥有硅谷的加州,和囊括了中国大陆地区仅有的四个世界一线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北上广地区。
这些最受毕业生欢迎的地区,都普遍具有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就业竞争激烈但前景乐观的特点,在金融、服务、生产、创新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资源。
因此,中美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趋于利用地域优势助推自身的未来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亦可以看出这些特大型城市对于高端人才的较大需求,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引入为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不论国家,人才与地区经济之间都存在双向的需求。

他们拥有什么“秘密武器”?
无论读研还是直接就业,或是选择更前沿的行业、更发达的城市,归根结底,很大程度上都是毕业生们在竭尽所能完善自己未来发展的“装备库”。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反思便是:毕业生到底需要具备怎样的“武器”才能在如火如荼的就业持久战中脱颖而出?
外滩君在前文提到北大在对雇主的调查中显示:硬实力相较于软实力,在雇主眼中具有更高的关注度。
然而,在QS发布的《关于21世纪全球技能欠缺状况的研究》中显示,在实际工作中,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solving)、团队协作能力(Teamwork)、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被公认为是全球雇主最希望在毕业生身上看到的三个重要能力。
而这些,实际上都属于我们常说的“软实力”。
不过有趣的是,研究中指出,那些在招聘中更注重高学历优先的雇主,反而相较其他雇主,在聘用后对于高学历学生的软实力更满意。
这样的结果表明:雇主在录用名校学生群体时,更关注他们的高学历和高知识素养,这也许是因为软实力在高学历学生群体中能获得更大的保证。
换言之,说到底,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中能得到青睐的幸运儿,并非全靠高学历本身的学术基因,更多是依赖于高学历背后连带的广阔见识与软实力支撑。
因此,缩小自身软实力与雇主重视的软实力之间的差距,才是掌握了当今就业竞争中的“秘密武器”。

关于21世纪全球技能欠缺状况的研究
QS的研究指出:对于中国毕业生群体而言,雇主重视度与满意度差值最大的是协商力、创造力、及技术应用能力。除了技术应用能力之外,位居前二的均为软实力。
那么,这样的差值该如何缩小呢?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点,也是大多数人通常会选择采用的途径,便是通过实习项目,“实践出真知”。
在QS对于英国的调查中发现,63%的雇主认为实习后被返聘的毕业生拥有他们符合期望的软实力,而这个数据在毕业生整体中仅有48%。
的确,在就业前拥有一定的实习经历能够有效帮助毕业生们获取职场需要的软实力。

但是,更进一步思考,所谓“软实力”,是否真的可以在一朝一夕中得到质的飞跃?就业前仓促“打卡”的实习项目,会否只是“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像协商力、创造力这样的软实力,应该在更早的学生时代就被重视并有意识培养。
例如,在2010年时曾出现了一部广受报道的纪录片,名为《世界和平和其他四年级学生的成就》(World Peace and Other 4th Grade Achievements)。
它讲述了一位弗吉尼亚公立学校的老师John Hunter用富有创意的游戏的方式,让四年级的学生在虚拟建构的世界中参与全球性事宜的协商。
《世界和平和其他四年级学生的成就》
孩子们通过有关石油泄漏、气候变暖等冲突的解决,激发出同理心、自信心、判断力此类在培养协商力的过程中所必备的品质,让软实力的培养渗透到基础教育中。
这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不论是协商力还是创造力,最关键的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激发他们潜质的环境。
家长与师长都应当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各类问题的多样解决方式。
正如John那样,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只充当一个“看钟人”(Clock-watcher)而非“参与者”(Participant),在适时的时候给予引导,而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
与其在硬实力过硬时大声疾呼“软实力在哪儿”,不如抢先一步,长久而持续不断地把软实力“安装入库”,让“秘密武器”提前落地!
参考资料:
1)https://features.thecrimson.com/2019/senior-survey/
2)《MIT Outcomes: Graduating Student Survey and Earned Doctorate Survey June 2018 Survey Results》
3)《北京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4)《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5)QS《The Global Skills Gap in the 21st Century》
6)https://worldpeacegame.org/the-game/the-film/
7)https://www.pon.harvard.edu/daily/negotiation-skills-daily/teaching-kids-how-to-negotiate-world-peace/
图片来源:The Harvard Crimson;MIT Outcomes: Graduating Student Survey;《北京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https://worldpeacegame.org/the-game/the-film/;QS《关于21世纪全球技能欠缺状况的研究》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